大家好,我是貓叔兒,喜歡人文歷史,換一個視角為大家解構歷史故事【上方點擊關注】

如果讓你回到周朝鎬京王宮的宴席上,面對周天子的“八珍”大餐,恐怕多數(shù)人都會當場崩潰。

原因,你可能想象不到。

并非是因為菜肴不夠“尊貴”,而是那些被青銅鼎盛放的“硬核狠菜”,足以讓我們這些被味精和辣椒馴化的味蕾發(fā)出悲鳴。

周天子的飲食,是三千年前中原文明的巔峰之作,但在我們現(xiàn)代人眼中,它更像一部“舌尖上的恐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你想到想不到的這都有,像什么生牛肉蘸濁酒啦、狼油烤狗肝啦、蛤蟆醬配黃米飯啦……

若說“吃得好”的標準是食材珍稀與排場浩大,周天子或許能碾壓我們。

但若論飲食的豐富性、安全性和科學性,這場跨越時空的較量,又將呈現(xiàn)怎樣的結局呢?

食材篇:周天子的“珍稀動物園” vs 現(xiàn)代人的“全球菜籃子”

周天子的肉食清單,可以說是“上古版野生動物園”。

據(jù)《周禮》記載,其食譜包含虎、犀、熊、豹等珍禽異獸,甚至大象耳朵都能切片下酒。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種“萬物皆可食”的底氣源于兩點:

其一,彼時中原生態(tài)未遭破壞,華北平原尚有犀牛漫步,中原也有象群出沒。

其二,周王室掌握著“太牢”祭祀的特權,牛、羊、豕三牲是貴族專屬的食物。

平民就不要想了,私宰耕牛會被視為“僭越”,是要被殺頭的。

不過,周天子的素食儲備卻驚人的寒酸,遠比不了我們。

《詩經(jīng)》中記載的蔬菜,僅有葵、藿(豆葉)、芹、韭等十余種,水果更是只有桃、李、杏、棗等本土品種。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反觀我們,即使是普通工薪階層,既能隨時享用漢朝傳入的黃瓜、魏晉引進的茄子,又能品嘗明朝才登陸中國的番茄、土豆,更別提超市里來自美洲的玉米、東南亞的榴蓮。

當周天子捧著“一碗稻米飯”,就著燉肉大快朵頤時。

我們的外賣清單早已涵蓋蘭州拉面、廣東早茶、意大利披薩等全球風味。

食材方面只能說,周天子以“物以稀為貴”取勝。

但我們現(xiàn)代人憑借全球物種大交換與農(nóng)業(yè)革命,對其實現(xiàn)了食材數(shù)量與質量的“雙重碾壓”。

烹飪篇:從“周八珍”到“分子料理”的技術革命

《周禮·天官·膳夫》中記載:“凡王之饋,食用六谷,……珍用八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段描述的就是周王室引以為傲的“八珍”,也是先秦原始烹飪技法的集大成者。

下面我們詳細介紹一下這八珍:

一,淳熬:

是將肉醬煎熱,澆在陸稻米飯上,再拌入煉好的動物油,類似現(xiàn)在的“蓋澆飯”,說它是現(xiàn)代快餐的鼻祖也不為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淳母:

制作方法與“淳熬”完全一樣,不過這次蓋的飯是小米飯。

三,炮豚:

將小豬掏去內(nèi)臟,腹腔填滿棗子,用蘆葦把小豬纏裹起來,再涂抹一層帶草的泥巴,放在火中猛燒。

是不是和叫花雞制作方式很像,但這種方法古時叫做“炮”。

考完剝?nèi)ツ喟?,然后揉搓燒制時豬體表面形成的皺皮,再用稻米糊涂遍小豬全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后投入盛有動物油的小鼎,再將小鼎坐在盛水的大鍋里。

用火燒熬三天三夜后,將豬肉取出,用肉醬、醋等調(diào)味后就可以食用了。

就憑這道菜制作的繁瑣程度,放到現(xiàn)在也是一道硬菜。

四,炮牂:

制作方法與“炮豚”完全一樣,只是把食材換成了小母羊。

五,搗珍:

是用牛、羊、麋鹿、鹿、獐等動物的里脊肉,經(jīng)反復捶打,這就是所謂“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除去肉中的筋腱,烹熟之后,取出揉成肉泥而食。

六,漬:

是選用剛剛宰殺的新鮮牛肉,切成薄片,放在美酒里浸泡一整夜,然后調(diào)上肉醬、梅漿、醋等調(diào)料而食。

古代版刺身,寄生蟲的狂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七,熬:

是將牛肉或者鹿肉、糜肉、獐肉經(jīng)過捶打,除去皮膜,攤在葦荻篾上,再撒上姜、掛和鹽。

然后,以小火慢慢烘干而成,有點像我們現(xiàn)在的零食肉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八,肝膋:

狗肝裹上腸衣的燒烤,再通過狼油提香,最后再配上稻米粥一起吃。

大家看完這八珍,想必一定會對天子的飲食祛魅,對我們來說這就是黑暗料理啊

以我們現(xiàn)代廚房的烹飪技術,對周天子的“御膳房”,就是一場“降維打擊”。

高壓鍋讓牛腩半小時即可軟爛,烤箱復刻周天子“炮豚”只需按鍵操作,冷凍技術更讓周王夢寐以求的“不時之食”成為常態(tài)。

這還沒提辣椒帶來的味覺革命、味精對鮮味的科學提純,以及食品工業(yè)化催生的速凍水餃、自熱火鍋等“廚房外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周天子食用用石磨碾出帶渣的黃米飯時,現(xiàn)代人已用精米和電飯煲實現(xiàn)了“粒粒分明”的終極追求。

調(diào)味革命:從“醢”的無奈到“味覺宇宙”的爆發(fā)

周人癡迷肉醬(醢),并非因為口味獨特,而是迫于現(xiàn)實。

這是因為當時的鹽都是粗鹽,雜質多、味道苦澀。

必須通過混合動物脂肪,經(jīng)過發(fā)酵之后才能下咽,要不真吃不下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并且,經(jīng)考古發(fā)現(xiàn)的上百種肉醬中,竟包含螞蟻卵、蛤蟆等“地獄級食材”。

這與其說是美食創(chuàng)新,不如說是對匱乏調(diào)味的絕望補救。

反觀我們的調(diào)料架,儼然一座“味覺軍火庫”。

我們有周人從未見過的白糖、醬油,還有辣椒、咖喱、黑胡椒。

這其中,有一些是張騫通西域后才傳入的。

更不要說,現(xiàn)代工業(yè)級的味精、雞精、蠔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周人調(diào)味是“生存的剛需”,我們的調(diào)味則是“藝術創(chuàng)造”,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中華文明三千年的飲食文化史,是一部“否定之否定”的哲學史詩。

周天子用禮制將飲食推向了神壇,而現(xiàn)代的我們用科技讓其回歸人間。

貴族以“珍稀”彰顯特權,平民以“豐富”實現(xiàn)超越。

在這場較量中,答案顯而易見,我們不僅吃得比周天子更好,更完成了一場文明的終極升華。

這就是讓最高級的享受,成為最普遍的日常。

注釋與延伸

  • 關于周代肉醬(醢)的“暗黑食譜”,可參考《周禮·天官》與甲骨文記載
  • 漢代以后食材革命的影響,詳見《兩漢風云》對張騫通西域的論述
  • 現(xiàn)代食品工業(yè)的技術解析,推薦閱讀《舌尖上的歷史》系列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