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考研風向的變動愈發(fā)讓人捉摸不透。前陣子,2025 年考研國家線提前公布,瞬間成為全網焦點。有人幸運“入圍”,開啟新的學習征程;有人遺憾“出局”,不得不另謀出路。令人意外的是,在考研人數連續(xù)兩年下降后,今年國家線又大幅跳水。除軍事學與去年持平外,其他學科均呈下降趨勢,其中經濟學降幅最大,達 15 分。
曾經,考研在人們心中代表著競爭優(yōu)勢強、就業(yè)機會多、人脈資源廣。然而,如今這座被本科生擠破頭想要進入的知識殿堂,卻面臨報考人數和錄取分數線雙重下降的局面。這不禁讓人思考:當學歷紅利褪去,靠讀研翻身的時代是否已經過去?

讀研:有人痛苦掙扎,有人圓夢前行
2023 年,“到底是讀研難還是考研難”的話題在網上引發(fā)熱議。研究生婷婷讀研兩個月后就感到力不從心,文獻搜索、整理等工作讓她對專業(yè)學習充滿無力和迷茫,甚至產生退學想法。但受中式教育壓力影響,她只能先混個學歷再做打算,她的經歷引起眾多讀研人的共鳴。有網友調侃:“考得上是運氣,考不上是福報。”習慣“填鴨式”教育的大學生,確實難以適應研究生教學模式。
小紅書博主@嶼之也有類似痛苦經歷。2020 年,她聽從家人安排考研,因決定匆忙沒考上喜歡的專業(yè),被調劑到生物化工。三年里,她每天在實驗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與儀器為伴,卻未感受到讀研帶來的提升。畢業(yè)后,她入職日化研發(fā)崗,工作兩年后受不了格子間生活,27 歲選擇 gap year。游歷 18 個月后,她明白人生不止考研一條路。
不過,也有人在考研路上圓夢前行。博主海倫年輕時因經濟原因先工作,工作穩(wěn)定后為挖掘職業(yè)更多可能性,35 歲選擇大齡考研。盡管面臨外界質疑和工作學業(yè)雙重壓力,她堅持三次考試,終于在 38 歲拿到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對她而言,考研不僅是文憑,更是職業(yè)發(fā)展的敲門磚。由此可見,讀研沒有絕對好壞,關鍵在于是否適合自己。

考研報名人數下降:多重因素交織
數據顯示,2025 年研究生報名總人數為 388 萬人,比 2024 年減少 50 萬人,比 2023 年減少 86 萬人。如此大幅下降,讓人對文憑光環(huán)產生質疑。
首先,學歷貶值是重要原因。調研表明,2024 屆碩博與本科獲得 offer 的比例差異不大,大專就業(yè)率甚至更勝一籌,“學歷倒掛”和低就業(yè)率削弱了部分考生考研熱情。嶼之就因高學歷低就業(yè)后悔考研,她轉行難,入職后發(fā)現與本科生干著同樣基礎工作。澎湃新聞研究也發(fā)現,非技術崗研究生薪資可能不如本科就業(yè)同齡人。
其次,研究生教育招生變化也有影響。我國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擴大,專碩成為報考主流,但部分院校趁機提高學費,增加學生經濟壓力。而且很多人考研多次嘗試,增加了時間成本。像海倫邊工作邊考研,堅持三年才考上,讀 MBA 專碩三年花費約 70 - 80 萬,普通家庭難以承受。
最后,“鐵飯碗”吸引力上升。2025 年國考報名人數遠超 340 萬,比去年增長 38 萬。職場人為求穩(wěn)定工作紛紛考公,當考研“性價比”低于預期,年輕人自然選擇保守出路。

考研熱度回歸理性:就業(yè)新選擇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指出,前幾年考研報名人數快速增長,缺考比例顯著攀升,存在盲目跟風現象。這兩年報名人數下降,但報錄比高于往年,說明減少的人數更多是在擠水分。新東方考研項目總監(jiān)李琳認為,報名人數減少有利于教育資源合理配置。
考研熱度回歸理性,就業(yè)市場競爭壓力增大。復旦大學研究生費宇退學后抗拒找工作,迷茫中想起過往創(chuàng)業(yè)經歷,選擇擺攤創(chuàng)業(yè)。研究報告顯示,2024 屆畢業(yè)生中選擇自由職業(yè)的人數從 13.2%增長到 13.7%。新型就業(yè)方式讓畢業(yè)生不再單純依賴考研提升競爭力,而是根據興趣和能力選擇更靈活職業(yè)賽道。
在學歷貶值時代,考研并非當下最優(yōu)解。企業(yè)招聘更看重能力而非文憑,若考研只為應付考試而不提升能力,只會拖后腿。真正清醒的人懂得,要提高核心競爭力,需保持學習熱情,擁抱時代變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