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聶榮臻元帥進入了人生的最后階段。93歲時,他預感自己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為了安然離世,他開始安排一些與死亡相關的事項。

傳奇人生
1899年12月29日,聶榮臻出生于四川江津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清王朝的沒落與列強的侵略讓中國大地滿目瘡痍。聶榮臻的童年并不富裕,但父母重視教育,讓他得以進入縣城的小學讀書。
1919年,五四運動的浪潮席卷全國,年僅20歲的聶榮臻深受新思潮影響,毅然加入了赴法勤工儉學的隊伍,踏上了尋求救國真理的征途。

他在巴黎結識了周恩來、鄧小平、李富春等志同道合的青年,他在周恩來的介紹下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開始系統(tǒng)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洗禮。隨后,他前往比利時沙洛瓦勞動大學學習,進一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
隨后幾年又去了蘇聯(lián)在勞動者大學和紅軍學校接受正規(guī)軍事訓練。他學習炮兵指揮、戰(zhàn)術布防等課程,掌握了現代戰(zhàn)爭的科學方法,為日后在戰(zhàn)場上的卓越表現奠定了堅實基礎。

回國后,被派往黃埔軍校擔任政治教官,以淵博的學識和嚴謹的態(tài)度培養(yǎng)了一批革命骨干。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后,他參與了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雖屢遭挫折,卻在血與火的淬煉中成長為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聶榮臻輾轉于中央蘇區(qū),協(xié)助毛澤東、朱德等人完善紅軍的組織與戰(zhàn)術。
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聶榮臻迎來了人生中最輝煌的篇章之一。他被任命為八路軍115師副師長兼政治委員,隨即奉命率部挺進晉察冀邊區(qū),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

他不僅是一位軍事指揮家,更是一位深諳民心的領袖。在晉察冀,他推行減租減息政策,改善農民生活,同時建立地方武裝和民兵組織,將根據地打造成抗日的堅固堡壘。
聶榮臻常說:“抗戰(zhàn)靠的是人民,我們要讓老百姓活下去,才能打下去?!?/strong>
抗戰(zhàn)勝利后,國共內戰(zhàn)硝煙再起。聶榮臻被調往東北,擔任東北野戰(zhàn)軍副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與林彪密切配合,參與指揮了遼沈戰(zhàn)役等一系列關鍵戰(zhàn)役。

新中國成立前夕,聶榮臻又肩負起接管北平的重任。作為北平軍管會主任,他與傅作義談判,促成北平和平解放,避免了古都的戰(zhàn)火摧殘。
從四川鄉(xiāng)間的少年,到留學海外的熱血青年,再到戰(zhàn)場上的軍事統(tǒng)帥,他用行動書寫了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

國家建設的推動者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聶榮臻作為開國元勛之一,肩負起為新生政權奠定國防與建設根基的重任。
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聶榮臻被任命為代總參謀長,協(xié)助彭德懷指揮志愿軍作戰(zhàn),同時負責后方軍工生產與物資調配。他夜以繼日地工作,協(xié)調軍工廠加速生產武器彈藥,確保前線將士的戰(zhàn)斗力。

這個時期,他敏銳地意識到,單純依靠常規(guī)武器難以應對核時代的挑戰(zhàn),中國必須擁有自己的戰(zhàn)略威懾力量。
1956年,聶榮臻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科工委主任,開始全面領導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yè)。當時,蘇聯(lián)援華專家提供了有限的技術支持,但隨著中蘇關系惡化,1960年蘇聯(lián)單方面撤走專家,留給中國的是尚未完成的設計圖紙和一片空白的試驗場。

面對這一困境,聶榮臻展現出非凡的魄力和決斷。他召集錢學森、郭永懷等頂尖科學家,組建科研團隊,提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方針。他親自坐鎮(zhèn)指揮,深入導彈試驗基地和核武器研究所,與科學家們共同分析技術難題。
在他的推動下,中國僅用四年時間就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中國成為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兩年后的1966年,他又領導完成了氫彈試驗,創(chuàng)造了從原子彈到氫彈研發(fā)用時最短的世界紀錄。
“兩彈”成功后,聶榮臻的目光轉向了太空。
1967年,他主持制定了“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的研制計劃。面對技術基礎薄弱、物資匱乏的現實,他鼓勵科研人員大膽創(chuàng)新,親自批準從民用物資中調撥稀缺材料。

三年后,“東方紅一號”成功發(fā)射,中國成為第五個獨立發(fā)射衛(wèi)星的國家。聶榮臻在回憶中曾說:
“兩彈一星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不被欺負。”
進入晚年,聶榮臻雖逐漸退出決策一線,卻依然心系國家建設。改革開放的大幕拉開,他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身份全力支持鄧小平的改革政策。多次在會議上強調科技興國的重要性,認為改革開放必須與科技進步相結合。

聶榮臻的臨終交待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戰(zhàn)爭與建設,聶榮臻的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逐漸加重,尤其是1980年后,他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在病痛的折磨下,他依然保持著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用行動展現出一位革命前輩的人性光輝。
985年,他突發(fā)嚴重的心臟病,醫(yī)生甚至一度認為他難以挺過難關。然而,憑借頑強的意志和科學的治療,奇跡般地恢復過來。

他曾在病床上對醫(yī)護人員說:“我這輩子打過仗、搞過科研,什么苦都吃過,這點病不算什么?!?/strong>
當聶榮臻感受到自己生命的盡頭逐漸逼近時,內心并沒有慌亂或者恐懼。作為一位經歷過無數戰(zhàn)斗、無數險境的革命元帥,他早已習慣了在生死存亡之間徘徊。此刻的他,更多的是一種寧靜與平和,已經與死亡握手言和。

在預感到大限將至的時刻,他掙扎著用微弱的聲音安排了三件遺愿,這不僅是他個人情感的流露,更是他革命信念與家國情懷的最終凝結。
第一件事,是他要求在自己臨終時的房間里掛上一幅毛澤東的畫像。

在他心中,毛澤東不僅是他的領袖,更是與他并肩戰(zhàn)斗數十年的戰(zhàn)友。從井岡山的艱苦歲月到新中國的建立,聶榮臻始終追隨毛澤東的腳步,對他的戰(zhàn)略眼光和革命理想懷有深深的敬仰。
“毛主席的像要掛起來,我每天看著他,心里踏實?!?/strong>

這幅畫像不僅是懷念,更是他對革命初心的堅守,是對那段血與火歲月的最后致敬。
工作人員遵照他的意愿,將毛澤東的畫像掛在臥室正對床的位置,直到他閉上雙眼,這幅畫像始終陪伴著他,在無聲中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第二件事,聶榮臻則是對自己的一位老戰(zhàn)友,彭真,提出了關心。
兩人同為晉察冀根據地的締造者之一,在抗戰(zhàn)中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新中國成立后,彭真擔任北京市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等要職,與聶榮臻在國家建設中并肩奮斗。

1990年,彭真因病住院,病情日益嚴重。聶榮臻得知后,心中牽掛不已。盡管自己也病重在床,他仍多次詢問彭真的情況,甚至拖著虛弱的身體口述了一封信,托人轉交給彭真:
“老彭,你我都是苦出身,為國家拼了一輩子,現在要好好養(yǎng)病,咱們的擔子交給年輕人了?!?/strong>
因彭真已陷入昏迷,這封信雖未送達,但這份對戰(zhàn)友的深情,感動了身邊所有人。

第三件事,是錄制遺言。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革命事業(yè)的元帥,聶榮臻深知國家建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科技興國的領域。他希望全國的科技工作者能夠牢記“科技興國”的責任,為中國的崛起和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我這一生,為黨為國盡力了。希望國防事業(yè)繼續(xù)鞏固,科技要興國,兩岸早日統(tǒng)一,國家更加強大?!?/strong>這段錄音只有短短幾十秒,卻凝聚了他畢生的信念。

遺言錄完后,他疲憊地閉上眼睛,對護士說:“這下好了,我可以放心了?!?/strong>這不僅是他對家人的告別,更是對黨和人民的最后囑托。
他的女兒聶力后來回憶,父親錄遺言時,眼中既有不舍,也有釋然,仿佛完成了生命中最后一件大事。

聶榮臻的最后時光
1992年,聶榮臻已經93歲,身軀日漸虛弱,生命的終點似乎就在眼前。他度過了人生的最后一個新年,躺在病床上的他,身體的每一次虛弱都像是提醒著他,時光的流逝是無法抗拒的。
在病床上的日子里,聶榮臻并沒有表現出太多的痛苦或焦慮。相反,他顯得格外鎮(zhèn)定,像一位經歷了無數風雨的老者,早已習慣了生死的輪回。

每當親人和秘書們急切地向他表示關心時,他總是微笑著安慰他們,自己能從容應對一切。
1992年5月14日,聶榮臻在北京301醫(yī)院平靜地去世。彌留之際,他緊握著女兒聶力的手,低聲說:“我該走了?!?/strong>他的離去,沒有驚天動地的告別儀式,卻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精神遺產。

他的去世引發(fā)了全國的悼念,黨和國家領導人、普通市民乃至海外華人都為這位“人民元帥”的離去而悲痛。鄧小平在悼詞中評價:
“聶榮臻同志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他的革命精神永存?!?/strong>

聶榮臻的生命是一部濃縮的中國近代史,他的臨終遺志則是這部歷史的延續(xù)。他用93年的歲月,詮釋了什么是忠誠、什么是擔當、什么是大愛。
他曾說:“我這一生,就是為民族站起來、強起來而奮斗。”這句話,是對他一生的最好注解,也是他留給后人最珍貴的禮物。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