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huán)球時報

澳大利亞國際事務研究所網站4月8日文章,原題:澳大利亞能否從中國學到什么?西方人總是自鳴得意,但這種沉睡不時會被某個沖擊打斷,比如中國汽車制造商比亞迪超越特斯拉,成為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商。最近,中國的DeepSeek模型以其性能、速度和低成本震驚世界…… 如今是西方重新評估對華態(tài)度的時候了嗎?一個緊迫問題是,西方能否向中國學習?這個簡單的問題可能挑戰(zhàn)許多人的世界觀,但西方的道德優(yōu)越感并不能保證其繼續(xù)主導全球。

例如,根據澳大利亞戰(zhàn)略政策研究所的《關鍵技術追蹤》,截至2007年的5年間,在64項關鍵技術和新興技術中,美國有60項處于世界領先,中國只有3項處于領先。但時至2023年,美國僅在7項技術上領先,而中國則在57項技術上領先。此外,中國發(fā)表的高影響力研究論文是美國的5倍。也許這讓人難以接受,但沒有根據的西方自信就是自以為是。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也走在西方前面。例如,美國的火車和公路曾是國際現代化的輝煌象征,但如今狀況糟糕。紐約地鐵自開通后的一個多世紀以來,許多基本設施未曾改變。美國的道路和橋梁也是破爛不堪。中國的優(yōu)勢在于地鐵建設時間較新,大部分設施比美國更現代化。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國擁有的高鐵總長度是世界其他國家總和的兩倍,且是在約20年內實現的。西方早期認為中國建設和安全標準低劣,嗤之以鼻,如今中國的成績令這種看法銷聲匿跡。西方也曾認為中國取得這些成就無非是采用了政府干預的做法,但在歐盟大力推行國家補貼和貿易保護、特朗普將基于關稅的行業(yè)保護作為適當政策應對措施的今天,西方這種看法就顯得空洞無物。在基礎設施領域,中國顯然比西方更成功。

中國的成功也不能再以知識產權盜竊和商業(yè)間諜活動來解釋。筆者住在北京時,曾為一篇關于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學碩士論文做研究。中國在發(fā)展時,知識產權方面確實比較隨意。但這樣做的并非中國一個。工業(yè)革命之初,最大、最惡劣的知識產權侵權者是美國。

如今,中國已從創(chuàng)新的復制者轉變?yōu)閯?chuàng)新的創(chuàng)造者。中國現在是全球知識產權的創(chuàng)造者,那種認為中國成功只是因為從西方竊取了創(chuàng)新的看法已過時。西方應問自己的問題不是能否向中國學習,因為西方顯然可以從中國學到很多東西。中國現在是世界領先的創(chuàng)新者,是寶貴知識產權(包括人工智能)的來源,且經常準備分享這些知識產權。

真正的問題是西方是否愿意向中國學習。不幸的是,即使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也很可能激起西方一些人的強烈反應。現在,對澳中關系進行有意義的、細致的公開重估,將有利于澳大利亞的利益。(作者戴維·利文斯通是澳大利亞前外交官,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