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徐匯區(qū)楓林街道紅十字會組織的一場場生命守護課堂,近日火熱進行。繼轄區(qū)內所有居民區(qū)全面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后,楓林街道面向高校、中小學、生活盒子、辦事窗口等10余個重點場所的工作人員,開展了多場系統(tǒng)性應急救護培訓。

生活盒子、社區(qū)食堂工作人員參加培訓
培訓采用“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由資深區(qū)紅十字會講師全程指導。課程設置既包含急救“黃金四分鐘”、生存鏈理論等知識框架構建,更著重于心肺復蘇按壓深度、AED電極片貼放位置等實操細節(jié)。培訓現場,模擬人教具與AED模擬機設備交替使用,參訓學員通過“30:2按壓通氣比”循環(huán)訓練,將急救動作轉化為肌肉記憶。創(chuàng)傷救護環(huán)節(jié),三角巾包扎與繃帶固定技巧的反復演練,讓止血、固定等關鍵步驟形成條件反射。
特別設置的場景模擬實訓成為培訓亮點,當有人“突發(fā)心臟驟?!睍r,該如何撥打120?如何取用AED?如何進行胸外按壓?如何維護現場秩序?這種沉浸式演練也讓學員充分調動起來,“設備開機后跟著語音提示操作,但手不能停CPR!”參訓的社區(qū)食堂負責人表示,通過真實場景復現,真正理解了院前急救“分秒必爭”的含義。

東三小學教職工學習胸外按壓
來自徐匯區(qū)青少年體育訓練中心的參訓人員感慨道:“以前在運動場遇到突發(fā)情況總感無力,現在掌握了AED與CPR組合技能,給學生訓練又多了一道保險。”楓林街道社區(qū)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窗口工作人員更將培訓視為能力升級的契機:“政務大廳日均接待群眾數百人,應急處置能力應成為基層服務者的標配?!?/p>
從AED設備的網格化布局到救護力量的技能培養(yǎng),本輪培訓致力于形成“硬件+軟件”的雙重保障。據楓林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不久后還將開展“急救進樓宇”“急救進社區(qū)”培訓,力爭實現每個商務樓宇、居民區(qū)都有持證救護員,讓“人人會急救”從愿景走向現實。這一場場急救培訓不僅提升了“15分鐘生活圈”的安全系數,更提高了實現互助互救的堅實基礎。

楓林街道AED分布圖
記者:王永娟
編輯:寧平英
審校:韋麗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