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吳夢真)新京報記者獲悉,近日,北京市東城區(qū)人民法院“背包法官”團隊通過現(xiàn)場釋法、案例指引,助力安定門街道綜治中心成功破解一起鋼琴練習噪音糾紛,推動糾紛實質化解。

“背包法官”帶著國徽到社區(qū)。圖源:東城法院
“隨便你們怎么處理,反正我就一個訴求,我在屋里不能聽見琴聲!”北京東城區(qū)安定門街道某小區(qū),幾家住戶因鋼琴練習噪聲引發(fā)激烈矛盾。樓下住戶堅持孩子需每日練琴,稱“已加裝隔音墊、調低音量”;樓上業(yè)主則要求“屋內(nèi)不得聽見琴聲”。街道綜治中心調解員做了大量的入戶調查說服和勸導工作,中心工作人員甚至自費購買了分貝測試儀取證,但雙方對“合理音量”“容忍限度”認知分歧巨大,矛盾持續(xù)升級。
“反復做了多輪調解,感覺沒有太大說服力啊。這種情況到底侵權不侵權?到底誰的權利更優(yōu)先呢?”接到安定門街道綜合治理中心的訴求后,東城法院立即啟動“和立方”工作機制,“背包法官”黨員先鋒隊3名成員于當晚7時騎車趕往現(xiàn)場。
“可以通過法院的生效判決,為勸導群眾規(guī)范自身行為履行容忍義務,提供更具說服力的指引參照?!贬槍φ{解員法律依據(jù)不足、勸導乏力的難點,法官現(xiàn)場拿出一本《“噪音擾民”相關糾紛典型案例集》,法官們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八條“相鄰權相互容忍”條款及生效判決,再次明確了法律邊界。

法院對接街道舉行座談會。圖源:東城法院
街道綜合治理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xiàn)在居民的法治意識越來越強,街道遇到的糾紛類型也越來越復雜,“我們的調解員工作都特別認真,但總是不得其法?!苯值谰C合治理中心的工作人員在辦理群眾訴求時,難免會遇到大量的涉法矛盾糾紛,怎樣調解才能達到釋法說理的目的,讓當事人信服、讓矛盾糾紛從“有結”變“有解”?是他們常有的困惑。
為了促進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實質化解,東城法院啟動“和立方”機制,法官和書記員背著國徽,騎著車,到所有離矛盾糾紛最近的地方巡回審判、指導調解。同時,還通過現(xiàn)場座談,法院與街道工作人員針對正在辦理的重點案件、疑難復雜糾紛展開深入討論,法官們提供解紛思路、分享調解的方式方法。針對相鄰關系、電動車起火、公共場所滑倒、消費者維權等生活中常見糾紛制作了一系列案例集,法官們還給街道綜治中心的工作人員帶來了常見糾紛的認定標準及裁判規(guī)則。
“有了這些權威案例的支持,今后我們開展調解的底氣更足了!” 街道綜合治理中心的干部們紛紛表示。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接下來,東城法院將逐步入駐綜合治理中心,同時將與街道在暢通12368與12345熱線對接、做好普法宣傳、共同疏解突出重點案件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對接、融合,不斷拓展下沉解紛思路,更好地發(fā)揮法院的專業(yè)優(yōu)勢,加強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力量,暢通基層治理微循環(huán)。
編輯 楊海 校對 楊許麗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