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茰I」
這世上本沒有路。
一開始的金像獎,并沒有什么嚴謹?shù)囊?guī)則和評判,比如第一屆沒有競爭者,第二屆“雙黃蛋”,但這兩則特例,此后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
時間一物,緩慢而又迅疾。
一轉眼,香港電影金像獎已經(jīng)來到第43屆。
剛巧又有人問,“你猜誰能拿影帝?”
其實早就講過個人角度的“封帝邏輯”,但恰逢金像獎已出爐了參與角逐各方的宣傳照,不妨再來說一遍。
權當娛樂。

第一個邏輯,“連莊影帝,百中無一”。
放眼整個華語影壇,也只有周潤發(fā)、成龍和郭富城這三位“連莊影帝”,單論金像獎,則僅有周潤發(fā)一位。
強如“拿獎大戶”的大小梁,大梁數(shù)十年影壇生涯、四座金像獎影帝獎杯,跨越四十年,小梁在巔峰歲月,于十一年內攫取五座金像獎影帝獎杯。
二人皆可睥睨稱雄,卻始終不得“連莊”之遇。
于今歲月,更再無可能。

第二個邏輯,“間隔”。
這個概念與“連莊”相對應,有一種杜絕“盡占”的意味。
金像獎歷史上,縱然不但有“六封”影帝的梁朝偉、“四封影帝”的梁家輝,也有“三封影帝”的周潤發(fā)、劉德華和劉青云,以及“兩封”影帝的洪金寶、鄭則仕和張家輝,卻除了極個別的例外,都大體上遵循了這個邏輯。
例外當然也就僅發(fā)生在周潤發(fā)和梁朝偉身上。
他們分別創(chuàng)下四年和五年三奪影帝的空前紀錄,而其他人想拿第二個,通常都得等上好幾年,至于第三個,間隔當然會更久。
比如本屆入圍的劉青云。
他的第一個金像獎影帝來自2007年,憑《我要成名》贏了持《父子》而來的郭富城,其第二金像獎影帝來自2015年,以《竊聽風云3》封帝,最近一次則是2023年憑《神探大戰(zhàn)》封帝。
今年是2025年,第43屆。
“隔年封帝”的故事,已經(jīng)非常遙遠,且如上言,只在巔峰期的周潤發(fā)和梁朝偉身上出現(xiàn)過,也不認為,本屆的金像獎評審和演員劉青云,有這個能耐壓服其他人。
所以從邏輯上說,劉青云或先出局。

第三個邏輯,“初生之虎落空”。
四十余年的金像獎歷史上,首提即中的故事,嚴格來講,只有兩個。
一個是剛出道的梁家輝,憑《垂簾聽政》一片封帝,一個是“星二代”謝霆鋒,以《線人》一片,奪帝。
而這個邏輯,郭富城當年就遭遇過。
他先是在2005年,持《三岔口》斬落梁家輝封帝,次年回到金像獎的戰(zhàn)場,卻莫名爆出一個“合照右二”的風波,輸給梁家輝,同年度憑《父子》贏吳鎮(zhèn)宇,成為“連莊影帝”,又過一年,攜大熱姿態(tài)回到金像獎戰(zhàn)場,結果輸給《我要成名》的劉青云。
文雋給他的安慰是,“不要氣餒,劉青云前面那么多次被提名,你才不過兩年,劉德華還不是提名很多次都落空,最后才輪到他?!?/p>
故而,林峯和游學修兩位年輕演員,不說演技能不能和另外三位前輩“硬剛”,就拿初次提名一事來說,也或就不敢多想。
背后的邏輯就在這里。

第四個邏輯,“查漏補缺”。
當一個獎項,走過數(shù)十載春秋,難免就會有些睹物思人,感懷舊事。
偌大電影圈子,諸多電影人,走的走,退的退,老的老,而在這個時候,若有些老將,還在堅持,又恰巧發(fā)揮不錯,這個規(guī)則就起作用了。
比如太保。
1973年出道,演了四十多年戲之后,才憑《叔叔》一片,首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影帝提名。
而同場競技的郭富城,攜一部《麥路人》而來。
縱然該片導演因是新人,在敘事手法上稚嫩且略有冗余,兼不懂得何謂留白、何謂寫意,但郭富城的表演,澎湃入心,當是勁敵。
然在“查漏補缺”的作用下,太保自然勝出。
太保當然夠資格拿影帝。
這里講的是邏輯,非為郭富城鳴不平。

第五個邏輯,“敬老”。
這個概念,恰好對應了上面的“初生之虎落空”,講履歷和資格。
比如首次獲得金像獎影帝提名的謝賢,逾八十歲高齡,攜《殺出個黃昏》一片,直接就橫壓全場,悍然奪帝。
“四哥”其實已經(jīng)拿了金像獎的終身成就獎,時隔三年,再拿影帝獎,
很多人將此例,套用在了本屆,認為許冠文或將復制謝賢的路徑,先拿終身成就獎,再拿影帝,來一場接踵而來的“雙喜”。
但有一個明顯的事實要看。
謝賢此前并未有影帝獎在手,他偌大年紀,首次參與角逐,不管是出于尊重還是補償?shù)男睦?,這個獎都有所依憑。
但許冠文本身是金像獎的初代影帝,增補恐無益。
大家可以去數(shù)數(shù),金像獎歷史上,拿過影帝獎又領了終身成就獎的演員有多少,如果先例一開,那場面,不敢想象。
所以許冠文這次,應該無力可借。

第六個邏輯,“補償”。
這個機制,也是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特殊性。
演得好未必能拿獎,這是不可不見的事實,而在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歷史上,這樣的事件和案例,屢見不鮮。
既然有顛倒,就應該有補償。
本屆五位候選人,撇開兩位新人,再將近乎隱退的許冠文請到一旁,其實也就郭富城和劉青云二人,可以談得上這個概念了。
二人已經(jīng)是老對手了。

先說劉青云。
從作品和表演來講,他的《新不了情》、《神探》和《奪命金》,都是不俗的作品,表演也可圈可點,但在金像獎這個舞臺上,顆粒無收,與之同時,他又憑上文所言的三部質素非常普通甚至有點爛的電影,和不算突出的表演,奪得了三座影帝獎杯。
再看郭富城。
《三岔口》和《父子》是多年舊事,也是他震動影壇的起點,后來又交出過《殺人犯》、《寒戰(zhàn)》、《浮城大亨》、《踏血尋梅》、《麥路人》和《無雙》等力作,但僅有一部《踏血尋梅》封帝。
如果要說當年事,《我要成名》的劉青云奪帝,似乎就有“補償”性質。
因為很顯然,無論對比電影質量,還是表演上的能耐,攜《父子》而來的郭富城,理應壓過《我要成名》的劉青云一頭。
結果卻是反過來的。
所以若論本屆,以“補償”邏輯來論,毫無疑問,天平應該沉落到郭富城這一側。
不過話說回來,《臨時劫案》中的郭富城,其實也毋庸考慮這個概念,因為其表演,實在是強到離譜。
可稱“無敵”。

演技一物。
有人老成精,有一往無前,也有臨老“雪崩”,這些東西,視個人稟賦、追求、修為和閱歷,各不相同。
不管本屆金像獎的最終賽果如何,郭富城燃燒精神和情感而來的梅藍天這一角色,光芒都絕不會被掩蓋。
而“封帝邏輯”,權當一笑。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