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勇敢亮出身上的“刺”。
《靈魂的黑夜》一書中,講過一個有趣的觀點:
“建議大家和那些敢于和你發(fā)脾氣的人做朋友。”
乍聽之下有些意外,細想之后卻覺得頗有道理。
生活中,許多人覺得親密無間、從不紅臉的才是好的關系。
卻忽略了人與人之間,只要有交集就會有摩擦。
若一味追求表面的和順,彼此都戴著假面交際,看似和諧,實則無法實現真正的交心。
只有敢于適時地“刺痛”對方,彼此深度看見,才是一段關系變好的開始。
01
- 過度順和,是對自我的消耗。
電視劇《我們的當打之年》中,女主谷嶠是個特別“隨和”的人。
本以為這樣的性格,定會人緣極佳,可她為此吃盡了苦頭。
在與人打交道時,她總是能忍則忍,有時甚至委屈自己來遷就旁人。
有一次,有個舍友因長期開著所有電源,讓電費一下子比平時高出了好幾倍,面對高昂的電費,其他室友紛紛表達不滿。
可為了平息爭吵,谷嶠竟主動攬下那部分多余的電費。
事后,其他舍友也勸她別讓自己吃虧,但谷嶠認為大家住在一起,沒必要針尖對麥芒,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然而谷嶠的好說話沒能換來對方的感激,接下來的日子,舍友反而愈加變本加厲。
不僅隨意借走谷嶠的首飾、化妝品,還擅自拆掉她的快遞。
谷嶠心里其實也有情緒,但過于和順的性子,讓她只能把這些事情憋在心里。
生活中,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候?
面對朋友的要求,總是說不出拒絕的話語。
有時自己明明也有棘手的事待處理,也想好了推脫的理由,可話到嘴邊卻又散在了風里,只留下自己一個人應對難題。
長此以往,非但沒有換來同等的回應,反而讓對方越發(fā)得寸進尺,也給自己徒增壓力,身心俱疲。
哲學家阿德勒曾說:
“當一個人一味迎合他人期望時,就會迷失自己?!?/p>
要知道,你的過分順和,其實就是在給別人傷害你的權利;你的每一分妥協隱忍,也是在變相地對自己施暴。
當我們能坦誠地袒露自己的脆弱與需求,不再過度順和地壓抑自己,才能在關系中收獲真實的回應。

02
- 敢于刺痛別人,是關系變好的開始。
綜藝《明日之子》中,有這樣一幕引起了許多網友的熱議。
一位學員向導師宋丹丹發(fā)問:
“丹丹老師,生活里難免磕磕絆絆,與人相處時,要是有人的行為讓您心里不舒坦了,您一般會怎么處理?”
宋丹丹沒有絲毫猶豫,直截了當地回答:
“我從不控制啊。現在好多人都喜歡把事兒憋在心里,壓抑自己。但我不會這樣,要是有人傷害到我,我肯定當場就說出來,哪怕這可能會影響彼此的感情,我也不愿意憋在心里委屈自己?!?/p>
此言一出,評論區(qū)里滿是羨慕的聲音。
大家紛紛感慨,好希望能像宋丹丹這么灑脫,無需刻意討好誰,可以保留身上的鋒芒,感到不適時便表明態(tài)度,有力回擊。
反觀生活中的我們,卻很難如此率性而為。
面對別人越界的請求或舉動,明明心里也不情愿,但怕拒絕又顯得自己不近人情,只好違背心意地答應,到頭來讓自己心力交瘁。
被人冒犯時,心中其實也有怒意,但生怕一旦表達不滿,就會破壞好不容易維持的關系,只能將委屈默默咽下。
可很多時候,息事并不能寧人,反而會助長別人囂張的氣焰,甚至是讓自己陷入困境。
那些被藏起來的情緒也從未消失,只是在看不見的地方,一點點侵蝕著感情。
心理學家武志紅有句話說得好:
“在一段關系中對方做了讓你不舒服的事,你沒有表達,而是隱忍,委屈自己,那不僅沒有尊重自己,也沒有尊重對方,更沒有尊重這一段關系。”
相較于將話語深埋心底,不如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當感到不舒服或被冒犯時,及時亮出自己身上的“刺”,是在保護自己,亦是在守護這段關系。
當一段關系褪去偽裝和光環(huán),容得下縫隙和摩擦,才是真正深交的開始。

03
- 好的關系,不是沒有沖突,而是深度看見彼此。
曾看過這樣一個有意思的調查:
一個總是滿臉笑容、對萬事皆點頭稱是的人,和一個個性鮮明、直言不諱的人,你更愿意和哪種人交往?
很多人以為,前者更受歡迎,但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后者的人更多。
因為一段關系中,需要有直言帶來的輕微刺痛感,才能讓彼此更清醒地看見對方。
真正好的關系并非毫無沖突,而是借由這些摩擦深度看見和包容彼此。
1. 真實地表達需求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中,蛤蟆先生就因怕給人添堵,總把需求藏著掖著,結果就是被朋友忽視,社交圈子也冷冷清清。
直到他開始為自己發(fā)聲,真實地表達需求時,和朋友們的感情反而越發(fā)融洽了。
總把自己的需求當秘密,把情緒藏得嚴嚴實實,永遠也無法和別人真正交心。
倒不如坦誠地表露自己的需求和情緒,讓對方更進一步了解你。
在任何一段關系里,都不必刻意偽裝自己,勇敢地做自己,才能收獲優(yōu)質的人際關系。
2. 敢于釋放攻擊性
有句話說得好:
“如果你做不到對別人殘忍,那你就會淪為殘忍者的受害對象。”
倘若為了維系一段關系,一味地壓抑或委屈自己,就等于給了別人傷害你的權利。
有時候,活得有棱有角一些,敢于釋放身上的攻擊性,反而會讓我們在關系中更輕松愜意。
所謂的“攻擊”,并非要與人為敵,而是既懷揣著不傷害他人的教養(yǎng),又能散發(fā)出不容他人侵犯的氣場。
當感到不舒服時,永遠有拒絕的權利,也敢于用憤怒去守護好自己。
當你活成一個不太好相處的人,身邊留下的便是那些同頻且高質量的人。
3. 接納彼此的陰影面
每段關系在相識之初,都盼著把最美好的一面呈現給對方。
哪怕正為經濟困境愁眉不展,卻仍然在朋友跟前展現得瀟灑自在;
哪怕已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卻依舊在朋友面前表現得堅強無畏。
殊不知,一段關系中,只有彼此極致坦誠,關系才能無堅不摧。
想要情誼歷久彌新,就要能接受彼此的每一面,既能欣賞他身上閃耀的光芒,也能理解他的脆弱和黯淡。
最好的關系不是兩個完美之人同行,而是明知彼此并不完美,依然選擇并肩走下去。

04
董宇輝曾在一次直播中提到,他想做一個擁有“榴蓮型人格”的人。
一個外表充滿尖刺,內里卻甜如蜜的人。
這種人在人際交往中,往往給人一種難以親近的感覺,但只要真實接觸過,就會被深深吸引。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亦是如此。
在任何一段關系中,你大可不必那么懂事和順,允許關系有沖突,允許彼此有摩擦,才是一段關系長久的前提。
不必非要委屈自己粉飾太平,在感到不適的時候,請勇敢亮出身上的“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