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奧地利與中國合作密切,從中國獲得了巨額投資和技術,國民經濟因此受益匪淺。

如今,奧地利卻“背信棄義”追隨美國的腳步,小動作不斷背刺中國——封殺TikTok,中斷與中國的合作。

我國見這架勢,也是絲毫不慣著,直接撤了援助,一國尊嚴豈能容許這樣的背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建國初期,中國就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樸素的愿望如同在喧囂世界中渴望寧靜的低語,期盼著和諧共生的國際環(huán)境。

然而,情義在利益面前常常顯得脆弱不堪。

蘇聯(lián)撕毀合作協(xié)議,帶走專家和圖紙,讓百廢待興的新中國遭受重創(chuà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國一邊與中國建交,一邊通過《與臺灣關系法》,支持臺灣,其兩面派的做法令人心寒。

越南接受中國巨額援助后,卻恩將仇報,將炮火對準了曾經的恩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太平洋上的蕞爾小國基里巴斯,也曾受惠于中國的慷慨援助,最終卻投入臺灣的懷抱。

這些歷史事件如同一個個警示牌,昭示著“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這一國際關系的鐵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71年,在中國恢復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后不久,奧地利便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這在當時的西方世界中實屬難能可貴。

兩國間的經濟合作也隨之蓬勃發(fā)展,累積簽訂的技術引進合同總額高達61.5億美元,相當于為每個奧地利人發(fā)放了700美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奧地利的福伊特水電、奧鋼聯(lián)、斯特拉巴格等知名企業(yè)紛紛在中國投資建廠,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絡繹不絕的中國游客在奧地利的莫扎特巧克力店和施華洛世奇水晶店里流連忘返,為奧地利帶來了可觀的旅游收入。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段時期,中奧關系如同春風拂面,一片欣欣向榮。

然而,在這看似和諧的表象之下,暗流涌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尤其是中美兩國競爭的加劇,奧地利開始在“中立”的外衣下,逐漸顯露出其搖擺不定的立場。

它一方面享受著與中國合作帶來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又迫于美國的壓力,在關鍵時刻對中國出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轉折點出現(xiàn)在TikTok事件上。

作為一款由中國人創(chuàng)辦的全球知名應用程序,TikTok在全球擁有超過10億用戶,在奧地利也擁有數(shù)百萬用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奧地利政府卻突然宣布封殺TikTok,這一舉動無疑是追隨美國的步伐,在意識形態(tài)和科技競爭領域公開站隊,加入了遏制中國的行列。

這一“變臉”行為,不僅傷害了中奧兩國多年積累的互信,也暴露了奧地利所謂的“中立”不過是虛偽的幌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奧地利的選擇并非偶然。

其“中立”外交傳統(tǒng),在現(xiàn)實中早已變味。

經濟上,它深受西方國家的影響。

政治上,它緊跟美國和歐盟的指揮棒。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1世紀初,隨著中國的崛起,奧地利積極開展對華合作,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中國的投資幫助奧地利改善了基礎設施,奧地利企業(yè)也借助中國市場擴大了海外布局,民眾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提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在美國持續(xù)的施壓下,奧地利最終選擇了“站隊”,加入了西方國家對華為等中國企業(yè)的封鎖,表面上以網(wǎng)絡安全和知識產權為由,實則是屈服于美國的外交壓力。

面對奧地利的背叛,中國并沒有選擇沉默。

一系列反制措施迅速出臺,展現(xiàn)了中國捍衛(wèi)自身利益和主權的堅定決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國果斷撤銷了對奧地利價值10多億歐元的基建援助項目,暫停了5G和高鐵合作,并召回了在奧地利的大批工程師、技術人員和管理人才。

這些措施并非意氣用事,而是對奧地利短視行為的有力回應。

如果對這種“騎墻派”的行為不聞不問,將會損害中國的國際形象,甚至鼓勵其他國家效仿。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國的反制措施給奧地利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原本計劃的基礎設施升級被迫擱淺,關鍵行業(yè)的復蘇希望渺茫,經濟困境日益顯現(xiàn)。

更糟糕的是,奧地利失去了中國的信任,也未能真正獲得美國的青睞,其在國際舞臺上的中立形象徹底破裂,外交處境如同夾縫中的小船,岌岌可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意識到事態(tài)的嚴重性后,奧地利政府開始嘗試修復與中國的關系,發(fā)布聲明強調愿意開展“開放與互利”的合作。

然而,這路都是自己選的,后果也要自己來承擔。

這種亡羊補牢式的舉動并未贏得中國的信任,美國也并未放松對奧地利的壓力,奧地利依然在敏感問題上“被迫”與美國保持一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奧地利通過“短期求生策略”,迎合大國,以求自保,卻忽略了長期合作的價值,最終只會得不償失。

立陶宛在臺灣問題上的輕率舉動及其帶來的經濟困境,還不夠警醒的嗎?

對此你怎么看?歡迎留言區(qū)留下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