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上將的一番話,曾經在國際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他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直截了當?shù)卣f,中國遲早會動手解決臺灣問題,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xiàn)在已經是全球范圍內一支非常強大的軍事力量。
米利上將是誰,他的言論啥來頭?
馬克·米利不是一般的美國將軍,他可是美軍前最高將領,擔任過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主席,相當于美國軍方的“大腦”。
他的軍旅生涯很硬核,打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仗,指揮過各種級別的部隊,戰(zhàn)略眼光很毒。

他有個特別的地方,就是喜歡研究對手的思路,不光看數(shù)據(jù)和武器,還鉆研毛主席的軍事思想,甚至翻過馬克思、列寧的書,想從這些老前輩的著作里搞懂我國的戰(zhàn)略邏輯。
當然,他自己也說過,這不代表他認同這些思想,就是想知己知彼罷了。
這種態(tài)度挺務實,也讓他對我國的認識比很多美國政客深刻。
米利在《金融時報》的采訪中放了大招,他說,我軍雖然技術上還沒完全超過美軍,但在全球范圍內已經是非常強大的軍事力量了。

他特別提到,我軍在第一島鏈(從日本到臺灣再到菲律賓那條線)里建了個反介入/區(qū)域拒止體系,特別硬核,讓美軍的航母和海外基地很難靠近。
他還點名我軍的火箭軍,說這支部隊有5000多枚導彈,射程從幾百公里到幾千公里不等,能把美軍在亞太的軍事存在打得夠嗆。
關于臺灣問題,米利說得更直接。他認為,中國是個“理性行為者”,知道“武統(tǒng)”臺灣代價不小,經濟、軍事上都會有損失,但我國絕對不會讓兩岸分離的現(xiàn)狀一直拖下去。
他還提到,他預測2027年可能是我軍動手的時間窗口,不過他也澄清,這只是推測,不是說一定就打。

解放軍到底有多強?
從90年代開始,我國在軍事現(xiàn)代化上砸了不少錢,尤其是反介入/區(qū)域拒止(簡稱A2/AD)體系,目標就是不讓外敵隨便靠近自己的地盤,比如臺海、南海這些地方。
米利上將提到的第一島鏈反介入體系,就是我軍的一個殺手锏。
下面咱們拆開看看,我軍到底強在哪兒。
我軍的火箭軍是米利特別警惕的,公開數(shù)據(jù)里,五角大樓2023年的《全球戰(zhàn)略風險報告》提到,我國火箭軍有超過5000枚各型導彈,射程覆蓋500公里到4500公里。

這可不是鬧著玩兒的,從短程彈道導彈到中遠程高超音速導彈,應有盡有。
比如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被稱為“航母殺手”,能精準打擊移動中的航母;東風-41洲際導彈,射程能到1.2萬公里,連美國本土都夠得著。
這些導彈數(shù)量多、精度高、機動性強,部署在第一島鏈附近,一旦開打,美軍在日本、關島的基地和航母戰(zhàn)斗群都得小心了。
我國海軍這幾年發(fā)展得太快了,現(xiàn)在有兩艘航母——遼寧艦和山東艦,第三艘福建艦也在造,用的還是電磁彈射技術,戰(zhàn)斗力直追美國。

055型驅逐艦也很猛,排水量1.2萬噸,裝了112個導彈發(fā)射單元,能打防空、反艦、反潛,堪稱“海上多面手”。
還有094型核潛艇,能帶彈道導彈,隱蔽性強。這些裝備讓我軍從以前的近海防御,變成了能走向遠洋作戰(zhàn)的海軍。
加上南海、東海的反艦導彈和防空系統(tǒng),我軍在海上已經搭了個很硬的防線。
我們的空軍也不甘示弱,殲-20隱形戰(zhàn)斗機是明星選手,我國是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搞出隱形戰(zhàn)機的國家,機動性和隱身能力都不賴。
運-20運輸機能運送重型裝備,轟-6K轟炸機能帶巡航導彈打遠距離目標?,F(xiàn)在殲-35新一代戰(zhàn)機也在研發(fā)中,技術上追得很緊。米利提到,空軍的這些進步,讓美軍在臺海上空的空中優(yōu)勢沒那么穩(wěn)了。

除了硬家伙,我軍在電子戰(zhàn)和網絡戰(zhàn)上也很有一套。他們有先進的雷達、電子干擾設備,能在開戰(zhàn)時把敵方的通信和指揮系統(tǒng)搞亂。
還有網絡攻擊能力,能癱瘓對手的關鍵基礎設施。這些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威力不小,能讓美軍的指揮鏈直接斷掉,打仗時這可是致命的。
總的來說,我軍在第一島鏈里建的反介入體系,就是要把美軍擋在外面。米利說得沒錯,美軍航母和基地一旦靠近,就得面對密集的導彈火力,生存能力真是個問題。
我軍這套體系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幾十年的積累,現(xiàn)在已經成型,成了臺海問題里的一張王牌。

臺灣問題一直是中美關系里最敏感的點,我國政府態(tài)度很明確:臺灣是不可分割的領土,“一個中國”原則沒得商量,不排除用武力維護統(tǒng)一。
米利上將說我國遲早會解決這個問題,不是隨便嚇唬人,而是有歷史和現(xiàn)實依據(jù)的。
從歷史上看,臺灣自古就是我國的一部分,1949年內戰(zhàn)后才分開,中國人一直把國家統(tǒng)一當成大事兒。
從地緣上看,臺灣位置太關鍵了,扼守著我國通往太平洋的咽喉,控制臺灣能打破第一島鏈的封鎖,讓我國在西太平洋更有話語權。

臺灣的半導體產業(yè)全球頂尖,統(tǒng)一后能給我國經濟加碼不少。所以,不管是感情上還是戰(zhàn)略上,我國對臺灣的決心都很強。
米利提到,我國現(xiàn)在不想馬上打,因為“武統(tǒng)”代價太大。
戰(zhàn)爭會讓我國經濟受創(chuàng),國際制裁跑不了,軍事上也會有損失。但他也說,我國不會讓現(xiàn)狀永遠拖下去。
就是說我國在等時機,可能是經濟更強了,軍事更硬了,或者國際環(huán)境更有利的時候動手。

米利說,美軍在臺海已經沒啥軍事優(yōu)勢了,這話聽著刺耳,但很實在。
我軍的反介入體系讓美軍航母和基地成了活靶子,火箭軍的導彈能把亞太的美軍資產打得滿地找牙。而且,我國在電子戰(zhàn)、網絡戰(zhàn)、太空戰(zhàn)上的進步,也讓美軍的信息優(yōu)勢縮水。
米利還擔心,如果臺海打起來,美國敢不敢轟中國本土。一旦動手,戰(zhàn)爭就不是局部沖突了,直接升級成中美全面開戰(zhàn),美國本土也得挨打。
這種后果太嚴重,經濟上全球崩盤,軍事上兩敗俱傷,誰都討不了好。所以米利反復說,美國得避免跟我國打仗,軍事冒險是下下策。

反過來,美國政界有些人還活在冷戰(zhàn)思維里,覺得只要給臺灣撐腰,派航母嚇唬嚇唬,我國就不敢動。他們相信軍事威懾能維持現(xiàn)狀,低估了我國解決臺灣問題的決心和能力。
米利這話其實是在敲警鐘,提醒這些政客別太天真。我軍不是以前那個“小米加步槍”的軍隊了,現(xiàn)在是全球頂級玩家,硬碰硬美國未必占便宜。
政界和軍方的分歧,其實反映了美國內部對華政策的不統(tǒng)一。軍方更看重現(xiàn)實,知道打不起;政客更看重面子,想用強硬姿態(tài)撈政治資本。

米利不光是說問題,他還給了建議。
他說,美國最好的路子是別跟我國硬碰硬,軍事冒險是大忌。
要解決臺海問題,還是得靠外交和經濟手段,走和平路線。這話聽著簡單,但很有分量。
他研究過我國的戰(zhàn)略邏輯,知道我國不是莽夫,會算賬。

打仗對中美都不劃算,代價太大。但他也明白,我國在臺灣問題上不會退讓,所以美國得換個思路,別老想著用武力壓人。
我國經濟和軍事越強,解決臺灣問題的底氣就越足。
美國軍方想和平,政界想威懾,結果可能是外交上多扯皮,軍事上多演習,但真打起來誰都不好受。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