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5年九月初三,乾隆皇帝召集所有王公大臣,宣布將皇十五子永琰封為皇太子,名字永琰改為颙琰,次年登基,改年號為嘉慶;幾個月的準(zhǔn)備后乾隆皇帝在太和殿將金燦燦的玉璽交到了颙琰手上,自此嘉慶帝便成為大清第七位皇帝。

但:乾隆皇帝一共生有17子,永琰非嫡非長非賢,為何要將皇位傳給序齒為皇十五子的永琰呢?
難道是因為乾隆皇帝寵愛永琰生母令懿皇貴妃魏佳氏的緣故嗎?
當(dāng)然不是!
實在是乾隆已經(jīng)無人可選。
乾隆跟自己的祖父康熙一樣,有很強的立嫡的心思,只可惜天不遂人愿;
乾隆一生中生有三位嫡子,嫡長子永璉與嫡次子永琮都是乾隆發(fā)妻孝賢皇后富察氏所生。孝賢皇后出身勛貴家族沙濟(jì)富察氏一族,是雍正皇帝親自為乾隆挑選的嫡福晉、未來的皇后。

孝賢皇后在雍正年間便生下兩女一子,而這一子便是弘歷的嫡長子。
雍正十分重視弘歷的嫡長子,親自為其取名為永璉。
“璉”這個字很有講究,是祭祀宗廟盛黍稷的器具;
雍正的意思很明顯,就是想讓永璉為隔世之君。
弘歷本就寵愛發(fā)妻,自然更加珍視發(fā)妻所生的孩子,更何況還是父皇雍正“欽定”的隔世之君呢?
所以在乾隆皇帝登基的次年,便將永璉秘定為皇儲,傳位詔書放到了正大光明牌匾之后。
只可惜乾隆三年永璉便病逝了,永璉的去世讓乾隆不僅傷心而且十分失望。下旨將永璉追封為端慧皇太子,喪事按照太子的規(guī)格來辦,而且在自己的陵寢旁邊修建端慧皇太子園寢。

永璉的去世第一次打破了乾隆的計劃,乾隆不得不將密定皇儲的事情公之于眾。永璉的去世打擊最大的莫過于孝賢皇后,為了讓愛妻盡快走出喪子之痛,乾隆打算與愛妻再生嫡子。
8年后,也就是乾隆十一年,孝賢皇后終于又生下了一位嫡子。
乾隆很是高興,認(rèn)為自己立嫡又有了希望,為愛子取名為永琮。
永琮在未出生之前便受到了乾隆格外的重視與偏愛,永琮出生后,乾隆大喜過望,大筆一揮為愛子作詩:
九龍噴水梵函傳,疑似今思信有焉。已看黍田沾沃若,更欣樹壁慶居然。
乾隆還擔(dān)心別人看不懂,在詩的下面寫上注解:"是日中宮有弄璋之喜"。"弄璋"典出《詩經(jīng)》,是生男的雅稱。
然而永琮年僅2歲便得天花病逝了,永琮的病逝讓乾隆又失望又自責(zé):先朝并沒有元后嫡子繼承皇位,我想要做第一個,得到先人沒有的福氣,這是我的過失嗎?

永琮的喪事雖沒有端慧皇太子的隆重,但也要高于其他的皇子;嘉慶帝登基后,將這位從未謀面的七哥追封為了哲親王。
更讓乾隆失望的是,乾隆十三年孝賢皇后病逝了。
孝賢皇后去世后,嫻貴妃輝發(fā)那拉氏在崇慶皇太后的堅持下被封為繼后。
繼后雖然為乾隆生兩子一女,皇十二子永璂也得以長大成人。
但是繼后在乾隆三十年時“封魔斷發(fā)”,雖未被廢后但卻被乾隆收走了所有的冊寶,乾隆三十一年時病逝,去世后連一個單獨的寶頂都沒有,被硬塞進(jìn)了純惠皇貴妃的寶頂之中。

而永璂雖為嫡子,受生母的牽連,頗受乾隆的冷落;乾隆四十一年抑郁而終,去世時年僅25歲;永璂雖然是乾隆唯一長大成人的嫡子,但卻至死未被封爵,嘉慶帝登基后才將永璂追封為多羅貝勒。
立嫡不成,乾隆為何不立長呢?
乾隆的皇長子永璜,是乾隆初戀哲憫皇貴妃噶哈里富察氏所生。
噶哈里富察氏是乾隆身邊最早的侍妾格格,為乾隆生一子一女,只可惜在乾隆登基之前便病逝了;乾隆登基后便將噶哈里富察氏追封為哲妃,十年后追封為哲憫皇貴妃,準(zhǔn)許其附葬皇陵。
單看這一點,乾隆對哲憫皇貴妃的感情便十分深厚。
然而生母的早逝,也影響到了永璜的地位。

乾隆十三年孝賢皇后去世后乾隆十分傷心,因孝賢皇后的葬禮而問罪很多人,朝中很多官員因此而被革職、流放,甚至是被處死。
而永璜,便是其中之一。
因永璜哭得不夠傷心,乾隆將其狠狠地斥責(zé)一番,言語中暗示永璜再無繼承皇位的可能。
同永璜一起受到乾隆斥責(zé)的,還有純惠皇貴妃蘇佳氏所生的皇三子永璋。
乾隆十五年,永璜抑郁而終,去世時僅23歲。
因乾隆對哲憫皇貴妃與永璜的愧疚,永璜去世后乾隆不僅將其追封為和碩定親王,還對永璜留下的兩個兒子十分厚待。

乾隆二十五年永璋也病逝了,去世時僅25歲,被乾隆追封為多羅循郡王。
除了乾隆三位嫡子、兩位年長的皇子外,乾隆的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六子均夭折。
如此一來,乾隆可考慮的儲君人選便只剩下: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
至于皇十七子永璘,永琰的同母弟,有十五哥永琰在,乾隆便不會考慮最年幼的皇子永璘。
在這六位皇子中,乾隆最看重的是皇五子永琪。
永琪是愉貴妃珂里葉特氏所生,愉貴妃雖非寵妃,但永琪卻十分得寵。

永琪自幼年十分聰慧,不僅騎射功俱佳,還博學(xué)多才,通曉滿蒙漢三種語言,對天文、地理、歷算、書法繪畫等都十分精通;更重要的是永琪恪盡孝道,在乾隆二十八年九州清晏失火時不顧自身救出了父皇。
乾隆對其十分滿意,在乾隆三十年便將年僅24歲的永琪冊封為了和碩榮親王。永琪成為乾隆所有皇子中,第一位在世時便冊封親王的兒子。
只可惜乾隆三十一年,永琪便病逝了。
永琪去世二十七年后,乾隆毫不避諱地在英國使者馬戈爾尼面前提到:想要將皇位傳給永琪。
只可惜,永琪英年早逝。

至于較為年長的皇四子永珹,淑嘉皇貴妃金佳氏所生,乾隆二十八年時被乾隆過繼給了康熙第十二子、和碩履懿親王允裪為嗣孫,降襲履郡王爵位;
皇六子永瑢是純惠皇貴妃蘇佳氏所生,乾隆二十四年時過繼給了康熙第二十一子允禧為嗣孫,承襲貝勒爵位。
二人既已被過繼,自然便再與皇位無緣。
如此一來,與永琰“奪嫡”的便只剩下皇八子永璇與皇十一子永瑆。
永璇是淑嘉皇貴妃金佳氏所生,朝鮮使臣是這樣評價永璇的:
“沉湎酒色,又有腳病,素?zé)o人望”;
“性行乖戾,屢失上意”
可見乾隆并不待見永璇,又怎么會將其立為儲君呢?

皇十一子永瑆也是淑嘉皇貴妃所生,很得乾隆的寵愛與器重,與永琰一起冊封為親王。在永瑆分府后,乾隆曾多次前往永瑆的府上享受天倫之樂,如此看上去永瑆大有當(dāng)年雍正皇帝的模樣。
而且永瑆的嫡福晉是孝賢皇后的親侄女、一等忠勇公傅恒的女兒,出身顯赫無比,所以朝中大臣揣測:乾隆皇帝是要將皇位傳給永瑆。
但朝鮮使臣對永瑆的評價是:
“為人愷悌,最著仁孝”,但“柔而無斷”。
永瑆是自永琪之后,乾隆所有皇子中最為出色的一位,才華橫溢、聰明睿智,尤其是在書法上的造詣頗深。然而根據(jù)《嘯亭雜錄》的記載,永瑆患有類似躁郁癥的精神疾病。乾隆即便是再寵愛永瑆,也不會將皇位傳給身患有疾的皇子。

而且乾隆三十一年發(fā)生的意一件事情,對永瑆的影響極大:
這一年永琰尚且只有7歲,永瑆在他的扇子上寫了“兄龍泉”三字,乾隆看到了十分生氣,將永琰與永瑆都狠狠斥責(zé)一番;不過乾隆并未真的怪罪尚且年幼的永琰,而是將所有的怒火都轉(zhuǎn)移到了永瑆身上。
經(jīng)過此事,乾隆將皇位傳給永瑆的可能性便很小了。
那么便只剩下永琰,永琰當(dāng)真擔(dān)得起儲君之位嗎?
永琰的生母令懿皇貴妃魏佳氏,是乾隆最寵愛的一位妃子,在繼后那拉氏斷發(fā)后便是魏佳氏統(tǒng)領(lǐng)后宮,是后宮實際上的女主人。

然而魏佳氏出身辛者庫,因得寵才得以抬旗入滿洲鑲黃旗;因兒子被封皇太子,才被追封為孝儀皇后,有了皇后之尊。
那么永琰的養(yǎng)母慶恭皇貴妃呢?
慶恭皇貴妃陸氏,出身民籍,一生無所出,憑著崇慶皇太后的信任器重、令皇貴妃與乾隆的看中才得以撫養(yǎng)十五阿哥,位份被晉封為貴妃;
至于其皇貴妃的位份,是嘉慶帝親政后追封的。
可見不管是生母還是養(yǎng)母,雖可以讓永琰“子憑母貴”,但影響并不是很大。
世人對永琰的評價是:
飭躬讀書,剛明有戒,長在禁中,聲譽頗多”。
還有人說:永琰“勤於學(xué)業(yè),而人望所在”。
甚至有人給了永琰極高的評價:
“度量豁達(dá),相貌奇?zhèn)?,皇上以類己,最愛,中外屬望焉”?/p>
既然其他在世的皇子不能讓乾隆滿意,頗有人望、而且還是寵妃魏佳氏所生的永琰,便成了乾隆最好的選擇。

乾隆三十八年,已經(jīng)63歲的乾隆將永琰秘定為了皇儲。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