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jié)氣,起源于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科學家和人民大眾長期經(jīng)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先民探索自然、認識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之作;至今依然熠熠生輝,福澤人類。
遠在春秋時代,人們就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jié)氣。以后不斷地予以改進和完善,到了秦漢年間,二十四節(jié)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jié)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jié)氣的天文位置。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nóng)事的補充歷法,自成體系。
根據(jù)太陽運行的位置,在一年的時間中定出二十四個點,每一點叫一個節(jié)氣。實際上每一點所在的那一天,是代表地球在公轉軌道上運行的位置。即公轉軌道上每十五度設一個點,全年共有二十四個點(即有節(jié)氣),兩個節(jié)氣間平均差約十五天,但因地球繞日運行速度隨距日遠近而變,所以節(jié)氣間距略有不同。以二十四節(jié)氣分配十二月,在月首的稱為節(jié)氣,如立春、清明,在月中的稱為中氣,二者又統(tǒng)稱為節(jié)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二十四節(jié)氣主要表明氣候變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長短,對農(nóng)事耕作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一般更適用于黃河流域一帶的農(nóng)事活動。
其一近郭為: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是十二地支,也是十二時辰。文字順時針旋讀。
十二地支,是古代人用來紀錄時間的符號。十二地支的順序也蘊含著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過程。天干地支組合形成了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歷法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十二時辰,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稱之為十二時辰。十二時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個時辰。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夜半),一至三點為丑時(雞鳴),三至五點為寅時(平旦),依次遞推。是我國古代根據(jù)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guī)律、天色的變化以及人們日常的生產(chǎn)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chuàng)于世的。
其二近緣為:立春 雨水 京至 春分 青明 谷雨 立下 小滿 芒重 下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路 (秋)分 寒路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是二十四節(jié)氣;其中:“京至”應為“驚蟄”、“青”應為“清”、“下”應為“夏”、“重”應為“種”、“處”應為“處”(簡化字)、“路”應為“露”,是用同音字代替的;另外還漏一字和兩節(jié)氣,已由括號注明。文字逆時針旋讀。此即命名為二十四節(jié)氣花錢的緣由。
夾花緣是由八幅半朵花卉紋飾、斜劃線組成的三角形間隔如回紋連續(xù)構成,既有花團錦簇、節(jié)氣喜慶的含義,又有連綿不斷、周而復始的寓意。

如圖所示為該枚花錢的另一面,有五組文字、紋飾。由緣到郭,分別為:
其一夾字緣,雙緣內的文字:角亢氐酉房心尾箕 斗牛女子虛危室壁 奎婁胃卯昴畢觜參 井鬼柳午星張翼軫,是二十八星宿(畢、張、軫是畢、張、軫的繁體字)和四個時辰。文字逆時針旋讀。
二十八星宿將南中天的恒星---沿黃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分為二十八群,再根據(jù)方位分為四組(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又稱為四象、四獸、四維、四方神,每組各有七個星宿。二十八星宿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qū),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
二十八宿的名稱,自東向西排列為: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位于穿上方;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位于穿左方;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位于穿下方;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位于穿右方。
其中加了四個時辰:卯 午 酉 子,表示一日四時:早晨(平旦)、中午、晚上(夕)、夜半。與二十八星宿相對應的方位為:西、南、東、北。(此處卯、酉對應的方位與十二時辰卯、酉對應的方位相反)
其二,近緣的文字和符號為八卦卦符與卦名:震巽離坤兌艮乾坎。文字順時針旋讀。
八卦,是我國最早的文字表述符號。是易學體系的基礎,代表了早期中國的哲學思想,除了占卜、風水之外,影響涉及中醫(yī)、武術、音樂、數(shù)學等方面。
其三,緣、郭中間的文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十二地支、十二時辰。與八卦、方位未一一對應。文字順時針旋讀。
其四,是近郭的文字:子癸丑艮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午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壬,是在十二地支里夾了七個天干和四個八卦。尚有丁戊己三個天干、離兌坎震四個八卦未夾入。文字順時針旋讀。
十二地支、十二時辰與方位一一對應:子(北)丑(東北)寅(東北)卯(東)辰(東南)巳(東南)午(南)未(西南)申(西南)酉(西)戌(西北)亥(西北)。
八卦艮、巽、坤、乾分居方穿的四角,既是表示季節(jié)變換,又是表示方位。就季節(jié)變換而言:艮是立春、冬春間,巽是立夏、春夏間,坤是立秋、夏秋間,乾是立冬,秋冬間。表明穿上方為春,穿右方為夏,穿下方為秋,穿左方為冬。就方位而言:艮是東北,巽是東南,坤是西南,乾是西北。表明穿上方是東,穿右方是南,穿下方是西,穿左方是北。該方位與二十八星宿的方位一一對應。
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在民俗學上認為天干對應一些預兆,與地支組合形成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歷法紀年、記時。天干與季節(jié)、方位、五行的關系:“春季甲乙東方木,夏季丙丁南方火;秋季庚辛西方金,冬季壬癸北方水;戊己中央四季土。(這也是錢幣中沒有出現(xiàn)戊己的原因)”
其五,是郭外側的圖紋,為河圖,分別為:一 二 三 四 五。圖紋逆時針旋閱。表示五行,金木水火土。在河圖里,一為一白點,五行為水;二為二黑點,五行為火;三為三白點,五行為木;四為四黑點,五行為金;五為五白點,五行為土。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數(shù)。河圖洛書和二十八星宿有密切聯(lián)系,錢幣中的文字、字符擺布亦表現(xiàn)了其密切聯(lián)系。(亦有認為圖紋為星象圖)
2006年,“二十四節(jié)氣”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jié)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這也是第31個列入代表作名錄的項目。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
二十四節(jié)氣,是自然規(guī)律之總結。冠之為節(jié)氣,表明人類要順天而為、當有禮有節(jié),要遵循規(guī)律、養(yǎng)浩然正氣,達成天地人和諧共生。
對于此枚花錢的解讀,只是初步的,還有許多內在聯(lián)系需要進一步分析研究。期待同好共賞之,共研之。
【編者按】本文成稿于2018年春,2018年6月21日發(fā)表于《華夏古泉網(wǎng)》公眾號(現(xiàn)已搜不到了),2020年稍加修改發(fā)表于《中國錢幣界》第6期。今再略加修改,在本公號予以發(fā)表,請諸位指點。
聲明:本文轉載自“童心馳騁品泉”微信公眾號,作者:童騁。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