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綜述

1968年,陜西咸陽農(nóng)村的一名13歲少年在河邊玩耍時,偶然撿得了一塊方方正正的、刻著神秘文字的石頭。他把石頭帶回家給父親查看,兩人驚呼不得了!趕緊將這珍貴的文物上交給了當?shù)夭┪镳^,只領了20元“路費”便回了家。時過境遷,此事也逐漸被歲月塵封。

不曾想,44年后,政府的人竟又找上了這名早已兩鬢斑白的“少年”,要對他進行表彰,要給他評獎!原來,當年少年捐給博物館的粗糙石塊,如今已經(jīng)煥然新生,成了國寶級文物玉璽。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內(nèi)情,使得這段塵封四十年的往事,又再次被提起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渭水河畔的意外發(fā)現(xiàn)

渭水河畔的意外發(fā)現(xiàn)

1968年9月的一個黃昏,一名小男孩如往常一樣放學回家。貪玩的他在經(jīng)過渭水河畔時忍不住駐足,撥弄撥弄野草,欣賞欣賞野花,先遠眺長河落日,又俯觀水波粼粼,好一個自在勝意的少年郎。

這少年名叫孔忠良,是土生土長的陜西省咸陽市韓家村人。

孔忠良在河邊正玩得盡興,卻突然發(fā)現(xiàn)河岸有什么東西發(fā)出了異樣的光芒。他趕忙上前查看,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地里竟埋著一塊形狀奇特的白色石頭。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懷揣著滿心好奇,孔忠良把石頭挖了出來,又用河水洗了洗上面的泥土,再定睛一看,才發(fā)現(xiàn)這石頭,不僅頂部盤踞著栩栩如生的獸形雕刻,底部還刻著他不認識的文字!

讀過幾年書的孔忠良頓時覺得這塊石頭不一般,又突然想起自己老家附近的村子中,經(jīng)常能聽聞哪位大姨大伯又在菜地里挖出了古代人用的東西,都得上交給國家。他一下就斷定,這塊石頭,八成也是古代人刻的,于是趕緊回家找父親商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爺倆一合計,都說“地里挖到東西要交公”,連夜就帶著石頭趕往30里外的陜西博物館(今陜西歷史博物館)。當時的專家回憶起這段故事,還記得那名叫孔忠良的小孩,身上灰撲撲的,還打著補丁,眼睛卻閃亮發(fā)光。

經(jīng)過專家鑒定,這石頭背面所刻文字,其實為篆體文“皇后之璽”,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孔家父子得知這物件彌足珍貴,也欣喜若狂,感到自己為國家做了貢獻,沒有向博物館索要絲毫獎勵,就毅然上交了文物。

最終,兩人回家時,口袋里也只揣著博物館領導硬要塞給他們的20元“車馬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丟失玉璽重見天日

孔忠良與父親離開后,博物館專家連夜對玉璽做了鑒定,結果震驚考古學界:這塊邊長2.8厘米,高2厘米的方形羊脂玉璽,極有可能正是史書《漢官舊儀》中所記載的"皇后玉璽"!

《漢官舊儀》中寫道:“皇帝六璽,皆白玉螭虎鈕”、“皇后之璽,金螭虎鈕”。所謂“螭虎”是戰(zhàn)國之后玉器紋樣中常見的異獸,樣貌似龍而身形盤曲,在漢代尤受推崇,有神武、力量、權勢、王者之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孔忠良所發(fā)現(xiàn)的這枚玉璽,頂部正刻畫著經(jīng)典的螭虎紋,外貌更是與《漢官舊儀》的描述極為相似。

那么,這枚玉璽究竟是哪位漢代皇后之璽呢?答案很快就被推理了出來。

玉璽在我國古代本就象征權力、尊嚴,漢代玉璽又以螭虎作為紋樣,可見其主人在當時的絕對權威、君臨天下。而一般來說,我國古代的皇后即使擁有玉璽,手中也不會掌握實權,更別提所謂的“君臨天下”。

再要說起漢代參與治國理政的皇后,那就莫過于漢高祖劉邦之妻、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臨朝稱制的女性、如今與武則天齊名“呂武”的——呂雉莫屬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你可能會問,呂后身份尊貴,為何代表她的權威的玉璽會流落到渭河岸邊?咱們翻翻史書,很快就能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在漢高祖劉邦身死后,漢惠帝劉盈即位。而惠帝年幼不知事,朝堂一度面臨動蕩。為穩(wěn)定政局,皇太后呂雉開始臨朝聽政。呂雉推行“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使當時的民眾生活安寧、國家穩(wěn)定。

不久后,呂雉因病去世,在長陵與漢高祖劉邦合葬?!盎屎笾t”本應作為陪葬品存放于長陵之中,但由于西漢末年有農(nóng)民起義軍“赤眉軍”攻入長安,對長陵進行了破壞,這皇后玉璽才在戰(zhàn)火紛飛之中丟失了。

孔忠良發(fā)現(xiàn)的這塊玉璽,是對我國漢代歷史研究的重要補充,也是對呂后稱制這段歷史的珍貴佐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44年后重提舊事

44年后重提舊事

隨著時間流逝,當年那塊暗淡于河邊的皇后玉璽,早已成為了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而人們卻也漸漸不再記得當時新聞中上交文物的少年孔忠良。那段往事,只有他本人在茶余飯后還時不時會向晚輩們提及。

2012年秋天,陜西省神州漢文化保護發(fā)展基金會正在籌備文物保護大會,將在會上對曾為保護漢文化遺址做出貢獻的人們進行表彰。主辦方之一的王京平聽說了孔忠良的事跡,便借著這個機會,登門拜訪了孔忠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敲開孔家樸實的家門,王京平看到:大眾記憶中那個拾物不昧的小學生,早已長出了滿頭白發(fā)。

44年過去,孔忠良已至花甲之年。在上交文物后,他的人生軌跡幾乎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還是那樣平淡、清貧。當時的他確實不圖任何利益,但那皺巴巴的20塊錢,一度還是成為了博物館的一個遺憾。

2012年12月1日上午,以“保護大遺址,弘揚漢文化”為主題的表彰大會順利舉辦。表彰儀式上,孔忠良在收到榮譽證書時紅了眼眶:"沒想到國家還記得這事。"

有人向孔忠良問起:“這么些年來日子也過得不算好,想起當時直接上交的玉璽,有沒有后悔過?”,而老人只是樸實地笑笑,說:“交給國家就對了。”

在如今的陜西歷史博物館,皇后玉璽展柜旁的電子屏循環(huán)播放著孔忠良的故事。工作人員說:"經(jīng)常有家長指著屏幕教育孩子,說這就是中國人的良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論

結論

一塊玉璽,走過兩千年的歲月,見證了一代女性政治家的權威榮譽,也見證了大漢王朝的興衰更迭。在戰(zhàn)火喧囂后埋于泥土的日子里,它等待著那位有緣的少年,而當少年質(zhì)樸地選擇讓它重現(xiàn)于世時,玉璽上閃耀的光芒,不僅代表著中華血脈千年來的滄海桑田,更是中國公民對自我責任的堅定擔負。

當我們在博物館驚嘆文物的精美絕倫時,也應該記住那些在歷史長河中閃耀的普通人——他們不僅值得被國家贊揚,更值得被老百姓認可、記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