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屆廣交會將于4月15日在廣州拉開帷幕。廣交會前夕,10日,廣東省檔案館首次公布一批廣交會創(chuàng)辦初期檔案,既有廣交會“出生紙”,也有廣交會展館建設圖紙,還有體現(xiàn)廣交會初期“重合同守信用”“重質先于重量”等貿易原則的系列措施文件。

據介紹,廣交會創(chuàng)辦初期檔案(1956-1959)作為廣交會初創(chuàng)時期歷史的系統(tǒng)、完整見證,是反映新中國成立后,打破西方封鎖、開拓對外貿易、發(fā)展國民經濟、探索對外開放的唯一和典型的標志性檔案文獻,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國家意義。這些檔案文獻主要保存于廣東省檔案館館藏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全宗內,共計1149件,包括文書檔案、建設圖紙、照片等,真實、完整、系統(tǒng)地記錄了廣交會創(chuàng)辦前籌備及前6屆廣交會有關情況。這一次公布的主要是其中的5件檔案。

“廣交會”簡稱由周總理親定

作為“新中國第一展”,創(chuàng)辦初期的廣交會既是新中國打破西方封鎖“破冰式”的關鍵一招,又是新中國觀察、走向、融入世界的重要窗口,還是探索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良好開端的創(chuàng)新舉措。

首次公開的檔案有1957年3月4日外貿部下發(f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部同意4月份舉辦出口商品交易會》文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部同意四月份舉辦出口商品交易會》(19570304)

廣東省檔案館接收保管部副主任劉雅琦介紹,這是廣交會的“出生紙”。新中國成立初期,美西國家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和貨物禁運,百廢待興的中國急需架起一座與世界溝通的橋梁。1956年6月,外貿部駐廣州特派員嚴亦峻向外貿部和廣東省委建議,在廣州舉辦全國出口商品展覽交流會。經與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充分商議后,8月15日,外貿部部長葉季壯提出在廣州舉辦全國性出口商品展覽會的請示。

這個請示得到了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經周總理同意,國務院批準外貿部和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共同以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的名義在廣州舉辦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1956年11月,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在廣州原中蘇友好大廈勝利舉辦,為期兩個月,收到了預期的效果,為其后創(chuàng)辦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積累了經驗。

1957年3月4日,外貿部下發(f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部同意4月份舉辦出口商品交易會》的文件。4月25日,醞釀已久的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拉開帷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十分關心,周總理親臨開幕現(xiàn)場視察。他一個展館接著一個展館仔細查看展出商品,邊走邊親切地對大家說,廣交會不單要發(fā)展同外國的貿易,還要展覽我國工農業(yè)新產品,宣傳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發(fā)展和增進我國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周恩來總理(左一)視察第一屆廣交會

鑒于當時名稱為“中國對外貿易公司聯(lián)合舉辦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周總理在接見外貿部有關負責人時表示,這一名稱太長,外國友人很難記住,既然在廣州舉辦,干脆簡稱為“廣交會”。于是,廣交會這一稱呼便在業(yè)內流行開來。隨著交易會的影響越來越大,廣交會的稱呼飛越五洲四海、愈加深入人心,其縮短的不只是名字,更是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展館太小,應建一座大館”

本次公開的還有《僑光路陳列館透視圖》和《起義路陳列館中座正立面》。劉雅琦表示,僑光路陳列館是第一座為廣交會量身定做的展館。而起義路陳列館是周總理參觀第4屆廣交會時當場指示“展館太小,應建一座大館”后所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僑光路陳列館透視圖》

1957年,鑒于前兩屆廣交會的影響和收獲,廣東省、外貿部決定興建一個長期性的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即位于廣州市僑光路2號的陳列館。該陳列館于1957年11月動工,1958年4月竣工,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建筑面積1.45萬平方米,展館使用面積1.3萬平方米。1958年4月,第3屆廣交會正式遷至僑光路陳列館舉辦。周總理念茲在茲,再次蒞臨廣州,視察廣交會。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全面開展,外貿迅速發(fā)展,剛落成的僑光路陳列館很快顯現(xiàn)出場地不足的問題。1958年11月27日下午,周總理在陪同金日成首相率領的朝鮮政府代表團參觀第4屆廣交會時當場指示,“展館太小,應建一座大館”。

作為廣東國慶10周年獻禮項目之一,起義路陳列館于1958年11月1日動工,由主持設計了包括中山圖書館(現(xiàn)中山文獻館)、廣州市府合署(現(xiàn)廣州市政府辦公大樓)、廣東省科學館、中蘇友好大廈等系列廣州標志性建筑的林克明領銜設計。陳列館于1959年8月底竣工,占地面積1.09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02萬平方米,展館使用面積3.45萬平方米,中座樓高10層,西、北兩翼各8層。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59年秋,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遷至廣州市海珠廣場北面新建的十層大樓——起義路1號陳列館

陳列館是一座濃郁蘇式風格的建筑,中軸對稱。專為大型商品而設的挑空展廳空間開闊,大理石的地面和藻井天花氣派堂皇。陳列館設交易洽談室70多間,開幕期間在7樓還設有銀行、郵電、保險、航運等服務臺和樣品零售處、酒吧間,頂層則是禮堂。展館是當時羊城八景之一“珠海丹心”的組成部分。直到1973年第三十四屆,廣交會都一直在此舉辦。

“重合同,守信用”“重質先于重量”

經商之道,貴在誠信。本次公開的《合同研究小組工作總結》和《交易會出口成交合同執(zhí)行情況檢查辦法》都是為了確保誠信經營。

劉雅琦介紹,《合同研究小組工作總結》檔案見證了第四屆廣交會專門新設了合同研究小組,起源就是因為周總理的指示。作為新中國的一張金色“名片”,廣交會的信譽備受周總理珍視。周總理反復告誡各級干部一定要“重合同,守信用”?!督灰讜隹诔山缓贤瑘?zhí)行情況檢查辦法》這件檔案見證了廣交會是如何通過一些系列措施,使周總理“重合同,守信用”“重質先于重量”的要求得到進一步落實到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合同研究小組工作總結》

1958年10月15日至11月30日舉行的第四屆廣交會專設合同研究小組。在《合同研究小組工作總結》中提到,“合同研究小組是本屆大會為提高合同質量而設立的一個新的組織單位”。

1959年4月15日第五屆廣交會開幕,各交易團在出口成交中,簽訂的成交合同占98.28%,協(xié)議僅占1.72%。不僅如此,合同中的貨源大部分為庫存現(xiàn)貨和已銜接好的近期貨,從而保證了合同履行的可靠性。除此之外,當屆廣交會舉行期間還對上一屆的合同進行全面清理,通過雙方同意,采取撤銷、更換、賠款等方式,共處理了1803件未履行完畢的合同,涉及金額1961萬美元,占應處理件數的83.3%;而尚未履行完畢的合同,多是因為采購商當屆沒有到會。講信修睦,信用中國。廣交會這一做法受到了采購商的廣泛好評,也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這件檔案見證了廣交會是如何通過一些系列措施,使周總理“重合同,守信用”“重質先于重量”的要求得到進一步落實到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交易會出口成交合同執(zhí)行情況檢查辦法》

根據周恩來總理對廣交會工作提出的“重質先于重量”、“提高品質規(guī)格,挽回信譽”的指示精神,第六屆廣交會協(xié)同輕工業(yè)部、紡織工業(yè)部、商業(yè)部工作組,對出口商品的品質、規(guī)格進行了詳細檢查,對有問題或質量不穩(wěn)定的商品,及時與生產及主管單位聯(lián)系,確認解決后才準予對外成交。1959年6月18日,外貿部正式發(fā)文,決定建立廣交會經常性的合同審查制度。

通過廣交會對“重合同守信用”“重質先于重量”等貿易原則的嚴格遵守和堅決執(zhí)行,中國優(yōu)質產品開始走出國門、打進國際市場,中國重信譽、講和平、講友好的大國形象逐漸在國際上樹立。美西國家構筑的貿易壁壘不攻自破,中國對外開放的新局面由此打開。

劉雅琦表示,廣交會創(chuàng)辦初期檔案(1956-1959)作為廣交會初創(chuàng)時期的歷史見證,具有唯一性、典型性、重要性的獨特價值,充分展示了廣交會的創(chuàng)辦是新中國在經濟上打破西方封鎖,拉開大規(guī)模國家建設序幕的破冰式關鍵一招。同時,真實見證了廣交會的創(chuàng)辦打開了新中國對外開放的外交新局面。

采寫:南都記者許曉蕾 通訊員粵檔館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