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在中國一支文化代表團去烏拉圭進行文化交流時,毛主席特意接見了代表團負責人。
二人談了一會后,毛主席突然道:“我的老朋友蕭子升在烏拉圭工作,你們這次文化交流,順便替我入拜訪一下他,就說我真心邀請他回國,參與社會主義建設?!?/p>
代表團負責人點頭表示明白。
談話結束后,許久后,毛主席深深得嘆了一口氣……

一、青年毛澤東的兩位摯友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有兩個摯友,一個是后來為革命付出生命的蔡和森,他的妹妹正是我黨老資格女黨員蔡暢。
另外一個就是蕭子升。
毛澤東和蕭子升認識時間,還要早于和蔡和森。種種歷史資料表明,二人很有可能在毛澤東就讀于東山新式學堂時期,就認識了。
1918年,新民學會在蔡和森家成立,毛澤東和蕭子升都是發(fā)起人,從組織結構來看,蕭子升地位比毛澤東還高。
可以說,在毛澤東青年時期,他和蕭子升是無話不談的好友,二人都有一個改變中國命運的偉大理想。
而正是在如何改變中國命運這個問題上,二人產(chǎn)生了巨大分歧,并最終走向了政治上的決裂。

1919年,蕭子升遠赴法國勤工儉學。在法國,蕭子升深受無政府主義,溫和革命思想影響,蕭子升認為,中國之所以如此貧窮落后,是因為中國國民受教育程度太低了,改變中國落后之局面,完全可以通過教育的方式,溫和得改變中國,只要中國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國家自然會變得強大起來。
對于蕭子升這種溫和革命思想,同在法國勤工儉學的蔡和森是不贊同的,為此,二人還產(chǎn)生了激烈爭吵。
二人還分別寫信給毛澤東,他們都希望得到毛澤東的贊同。
毛澤東很快給二人回信,信中,毛澤東明確指出,他贊同蔡和森的觀點,要想改變中國,唯有學習俄國十月革命,只有通過武力方式,才能改變中國。
毛澤東沒有說服蕭子升。

二、摯友決裂
1921年6月,為了說服毛澤東,蕭子升特意從法國回到長沙。
之后一個月時間里,二人就如何救中國問題,多次長談,可是最終誰都沒有說服誰。
1921年7月的一個晚上,二人同床而睡,徹夜長談,毛澤東試圖說服蕭子升加入共產(chǎn)黨,可是蕭子升仍然沒有被說服。
第二天一早,二人分別之際,毛主席望著固執(zhí)的蕭子升嘆氣道:“你這種思想,1000年都很難實現(xiàn)?!?/p>
蕭子升倔強得說道:“我堅信我這種理念是對的?!?/p>
二人分別后,蕭子升回去法國繼續(xù)深造,毛澤東則參加了我黨一大,成為我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
歷史已經(jīng)證明,毛澤東的武裝革命思想,是正確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
理論上說,用教育這種溫和革命方式,的確說可以改變中國,但是,我們必須明白,在大地主、大資本家和帝國主義勢力絕對強大的中國,他們?yōu)榱司S護自己的特權利益,他們是不會允許全中國人民通過教育,改變國家命運的。

他們必然會通過各種手段,去阻止中國崛起,甚至是動用武力手段,這種情況下,溫和革命必然“胎死腹中”。
可以推理一下,如果走蕭子升溫和革命路線,一旦蔣介石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利益受損,那么蔣介石必然對革命者們舉起屠刀,那么沒有武裝力量的革命組織,必將毫無反抗之力,革命自然不可能成功。
三、武裝革命才能救中國
毛澤東是目光長遠的,通過幾年對中國的深入調查研究,他明白,唯有推倒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和地主劣紳這幾座大山,中國命運才有可能得到改變。
而通過溫和革命方式,是絕對不可能推倒一座座大山的,唯有武力革命方式,才能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

孫中山時期,國共第一次合作,讓毛澤東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可是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的反革命政變,讓毛澤東武裝革命思想變得更加成熟。
毛澤東清楚得意識到,蔣介石背后代表的是資產(chǎn)階級和地主階級,要想改變中國命運,武裝革命要想成功,共產(chǎn)黨就必須擁有自己的武裝。
就這樣,我黨開始了武裝革命之路。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胡適等一部分人呼吁共產(chǎn)黨放棄武裝,胡適等人指出,只要共產(chǎn)黨人放棄武裝,那么中國就一定能夠迎來和平。
對于這種書生之見,毛澤東沒有辯解,毛澤東明白,蔣介石之所以愿意和我黨和平談判,正是因為我黨擁有一百多萬軍隊,如果我黨沒有武裝力量,蔣介石根本不會和我黨和談。
可以說,中國革命能夠取得勝利,人民能夠真正意義上當家作主,正是因為毛澤東走上了武裝革命這條正確道路。

毛主席說得對,蕭子升的溫和革命,無政府主義思想,哪怕是一千年都不可能實現(xiàn),哪怕是到了社會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溫和革命也不可能讓一個民族真正實現(xiàn)獨立和自由。
如果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你就不可能在國際社會擁有話語權,別的勢力必然會千方百計會阻止,甚至不惜動用武裝干涉。這一點,可以看看目前中東局勢。
從1921年我黨成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革命的勝利,整整用了28年時間。與此同時,奉行溫和革命思想的蕭子剩,卻在國民黨政府處處碰壁,甚至被人陷害。
1949年,蕭子升隨國民黨前往臺灣。
1952年,蕭子升又前往烏拉圭。
1955年,盡管毛主席真誠邀請蕭子升回國,可是蕭子升卻選擇避而不見,一直到1976年去世,蕭子升都沒有回國。

后世,不少歷史愛好者談到,如果1921年毛主席說服力蕭子升,如果蕭子升加入了我黨,如果蕭子升跟隨毛主席去參加了黨的一大,那么蕭逸生一生命運必將得到改變,如果蕭子升能夠活到革命勝利,那么蕭子升一定能夠在新中國走到很高的位置。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