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
在一片黛靄朦朧中
收費站口高高亮起的中藏雙文“拉薩”二字
告訴大家
一路心心念念的地方
終于到了

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旅者,自駕、徒步,吃辛吃苦只為到達心目中的圣地?是布達拉宮的召喚,是大小昭寺的等待,是羊卓雍湖的感應(yīng),是納木措的執(zhí)念,又或者這方土地上跌宕起伏的歷史。

也許都不是。
當(dāng)紅白相間、金瓦蓋頂?shù)难┯蛑畮p最宏偉宮殿呈現(xiàn)在眼前,我們相距咫尺,沒有尖叫、沒有呼喊,異常平靜,它是如此鮮活地躍然頭頂。在那瞬間,人群像是失去了想象,卻在腦海中構(gòu)建出一個完整的輪廓,將原本模糊的圖像,銳化得如此清晰。
人們會突然緩過神來,原來此刻,腳下這片土地,就是318線的最終點:拉薩。
看過天然形成的檀香木觀音像,見過記載著藏傳佛教歷史和精髓的壁畫唐卡,聽過貝葉經(jīng)的故事,見過似乎永無休止轉(zhuǎn)動的經(jīng)輪,恍惚之間,似乎千年歲月繞指而過。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座布達拉宮,還有信徒對布達拉的虔誠,以及普通人所定義的詩與遠方。

布達拉宮是一座山,是信徒心中巍峨的須彌;布達拉宮是一本書,是鑿滿西藏千年歷史的傳奇;布達拉宮又是一尊佛,是人們心底那一層最本真的善念。
信仰的力量到底有多厚重,走過大昭寺的石板路便能夠深刻地體會到。那一塊塊由石頭鋪成的地面,經(jīng)過無數(shù)長頭叩拜,無數(shù)鞋印磨蹭,最終變得光滑如鏡,溫潤如玉。

如果說,爬過布達拉宮、穿過大昭寺是疲憊,那么走進納木措的感覺則是艱辛。
是的,在海拔3650米的地方爬坡,對比在海拔4718米走步,還是后者來得更難一些。
納木措位于西藏自治區(qū)中部,是西藏第二大湖泊,漢語意為“天湖”。走到納木措湖邊才發(fā)現(xiàn),這名字有多么的恰如其分,因為當(dāng)你站在湖邊,會恍惚覺得這片水域像是天空墜落的一片碎片,或是雪山遺落的一面鏡子。

納木措的藍色,是獨有的。那不是普通的藍,而是一種近乎透明又層次分明的藍。近岸處,湖水是清澈的淺藍,像最純凈的冰川融水;稍遠處,藍得更加濃郁,像被打翻的靛青顏料;而到了湖心,那藍色便更加深邃,仿佛隱藏了層層疊疊的心事。
作為藏傳佛教的圣湖,納木措每年都吸引著無數(shù)信徒前來轉(zhuǎn)湖朝圣。沿著湖岸行走,你會看到許多瑪尼堆和經(jīng)幡。那些刻滿經(jīng)文的石頭被朝圣者一塊塊壘起,五色經(jīng)幡在風(fēng)中獵獵作響,將祈福的經(jīng)文傳向四面八方。
看著它們虔誠地存在于浩瀚天地間,也許會突然明白,為什么能有人把這樣艱苦的旅程視為幸?!驗樵谶@里,信仰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用腳步丈量大地、用身體感受自然的真實體驗。

經(jīng)過神圣的布達拉宮,轉(zhuǎn)過美麗的納木措湖,小編一定要友情提示:
不要輕視高海拔地區(qū)的陽光,紫外線會平等地照射每一個不做防曬的人。防曬霜、防曬帽、太陽鏡,最好再加一把遮陽傘,這樣才能保證游玩的第二天臉部不會褪皮。雖然布達拉宮有些部分不允許戴帽子和墨鏡,但那幾乎都是在室內(nèi),暫時脫下拿在手里就好。
不要爬過了布達拉宮就輕視納木措的海拔,兩者海拔相差1000多米,即便乘坐景區(qū)的纜車到了湖邊,還是有一段路要自己走的,這個時候就要小步輕移,不時停下來多呼吸幾口,認真對待,便不會輕易引發(fā)高反。
最后,一定要留出內(nèi)存多拍幾張照片,因為這里的風(fēng)景,是獨一份的美麗!
文 | 劉江雪
編輯:許芮
審校:張珊
值班主任:王宗敏
盡在“日照日報視頻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