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五大主力,按所在戰(zhàn)場劃分,華東有三個,即整編74師(軍)、第18軍、第5軍,東北戰(zhàn)場則有兩個,分別是新1軍和新6軍。

而新6軍最早是脫胎于新1軍的,當初正是以新1軍的22師作為骨干,組建了新6軍。

所以,說新1軍是國軍東北戰(zhàn)場的頭等王牌并不為過,但這支王牌精銳,卻被自己人活活用廢,以至于在遼沈戰(zhàn)役期間,徹底淪為了沒啥作用的配角。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精銳應該怎么用?

在說新1軍是如何被用廢之前,我們先來說說部隊里的精銳力量,到底應該怎么用。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話題,大多數(shù)反應就是“放在關(guān)鍵的時候用”,用一句老話來說就是,“好鋼放在刀刃上”。

這種方式對不對呢?肯定是對的。

作為一支部隊的精銳力量,放在關(guān)鍵時刻使用,既能在局面陷入頹勢時一舉扭轉(zhuǎn),也能在臨門一腳時,促成最終勝利。

而在這方面,東野的做法就很能說明問題。

我們都知道,東野十幾個縱隊中,公認戰(zhàn)力最強的便是一縱、二縱和三縱,也就是后來的38軍、39軍和40軍。

這三支縱隊,便是東野的精銳力量。

而東總又是如何使用精銳部隊呢?以錦州戰(zhàn)役為例,東總對這三支縱隊的安排,就是一個十分正確和科學的用法。

首先是一縱,看過《大決戰(zhàn)》的人都十分清楚,一縱當時的任務(wù),是“總預備隊”。

為什么讓一縱做總預備隊?原因很簡單,攻打錦州的同時,國軍侯鏡如、廖耀湘兩大兵團也在“東西對進”,雖說東總在兩個方向都安排有部隊進行攔截和阻擊,但誰也保不齊會不會發(fā)生意外情況。

一旦某個方向有意外,那勢必影響攻錦作戰(zhàn),而一縱的作用就是保證這種意外不會發(fā)生。

而二縱和三縱當時的任務(wù),除了要解決城北極為難啃的配水池外,還要作為攻擊重點的主攻部隊,從北向南進行突破。

通過對一縱和二、三縱這三個縱隊的使用方式,我們就不難看出,東總是把精銳當作預備隊(一縱)或者重錘來用的。

換句話說,精銳,要么是去干解救危局之事,要么去干一錘定音之事,即去當“后手重拳”,這才是精銳的正確使用方式。

但在國軍這邊,尤其是對新1軍的使用,完全是另一個樣子。

新1軍組建于1942年,最初是由駐印度的新編38師、新編22師合編而成(軍長鄭洞國、38師師長孫立人、22師師長廖耀湘)。

這兩個師,是新1軍的基礎(chǔ)骨干,而后來的新6軍,便是以新1軍中的22師作為基干搭建而成。

因此,有基干38師做底子,加上全美械裝備,以及經(jīng)歷過不少陣仗,即便是22師被調(diào)走之后,新1軍也算是國軍在東北戰(zhàn)場的“重錘”,不然也不會位列國軍五大主力之一。

但這樣一支精銳,國軍又是怎么用的呢?答案是一分為幾拆開用。

1946年3月,新1軍抵達東北,當時該師下轄新38師、新30師以及50師,而隨著國軍定下“北守南攻”策略后,新1軍就迎來了被“拆解”的命運。

首先是三個師被分去了兩個方向,其中,新30師參與到了進攻南滿的任務(wù)之內(nèi),而臺柱子38師和50師,則是被安排到了北滿,擔任防守任務(wù)。

這個安排其實已經(jīng)很有問題了,作為一支有三個師的精銳軍級部隊,最正確的使用方式就是集中在一起,并用在進攻方向上,結(jié)果新1軍卻被生生拆開了。

退一步講,即便是拆開也不是完全不行,問題在于38師是新1軍的基干,因此理應參與到進攻南滿之中,而不是扔在防守線上。

防守這種事情,除非是類似于東野的塔山阻擊這種關(guān)鍵防御戰(zhàn),可以讓精銳頂上,一般的防守,二三線部隊完全能干,根本沒必要用38師去做這種事。

所以,僅從這一點,就已經(jīng)能看出國軍在兵力部署上的問題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這還不算完,當時偌大的北滿,國軍留在這里的防守部隊主力,共有4個師,即新1軍的38師、50師,以及71軍的87師和88師。

除此之外,還有少量地方保安團等雜牌部隊。

由于需要防守的地方太多,但部隊又太少,因此不僅導致4個師在四個不同的地方,同時,師以下的各個團,也在不同的地方。

簡單來說就是,國軍當時在北滿的防守態(tài)勢,就跟撒胡椒面一樣,屬于分散防御,由于散的太開,有些地方甚至是營級部隊在執(zhí)行防御任務(wù)。

二、東野挨個拔瘡

我們都知道,五個指頭握在一起形成拳頭后,打出去才有力量,若是分開,一根手指不僅缺乏攻擊力,還容易被對手拿捏。

而新1軍這種撒胡椒面式的布置,恰恰就是犯了這種錯誤。

如果集中在一起,哪怕是師級部隊集中在一起,還能讓東野有些忌憚,如今居然把師甚至團都拆開了,不正是個個擊破的最好機會嗎?

當然,新1軍畢竟是精銳部隊,其麾下的團級、營級部隊也都有很強的戰(zhàn)斗力,且裝備也十分精良,而當時的東野(東北民主聯(lián)軍),尤其是在裝備方面,與新1軍確實存在一定差距。

但是,東野有個毛主席傳授的“法寶”,叫做“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這個“法寶”,是毛主席軍事思想的精華體現(xiàn),同時也是經(jīng)歷過千錘百煉的真理,而多次戰(zhàn)斗也已經(jīng)證明,效果出奇的好。

因此,掌握了這個“法寶”的東野,面對國軍擺出的極為分散的陣型,迅速投入到了挨個扒瘡的戰(zhàn)斗之中。

1947年1月5日,東北民主聯(lián)軍一縱越過松花江,向駐守在對岸其塔木的守敵發(fā)起進攻,而守在這里的,正是新1軍38師113團的一個加強營。

經(jīng)過激戰(zhàn),一縱2師不僅將該營大部殲滅,同時負責打援的一縱1師,則在張麻子溝將從九臺方向前來救援的113團另外兩個營盡數(shù)殲滅。

此外,從德惠方向前來救援的新1軍50師150團團部以及該團的1 、2營,則在焦家?guī)X一帶被東北民主聯(lián)軍六縱16師全部殲滅。

前后加起來,就意味著新1軍的113團全部報廢,另外150團也基本被打殘。

不久之后,新1軍30師89團則在城子街被我一縱2師殲滅,而到了1947年夏季攻勢期間,新1軍30師90團、38師112團以及被打殘后又補充起來的50師150團,大部被我東北民主聯(lián)軍殲滅。

這就意味著,僅僅是在1947年期間,新1軍就有六個團級單位被大部殲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這種數(shù)量級別的損失,已經(jīng)不僅僅要用慘重來形容了,一來,國軍軍級部隊是三師9團制,而一個軍有六個團都基本報銷了,就相當于這個軍已經(jīng)是缺胳膊少腿了。

此外,當時被斃傷、俘虜?shù)男?軍士兵中,含有大量老兵,這些人作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可以說是新1軍的核心。

因此,即便是后期新1軍經(jīng)過補充人數(shù)恢復至之前,但老兵沒了,戰(zhàn)斗力自然會受影響。

三、淪為配角

當然,即便是損失了將近6個團,但畢竟還有一定的老底子,加上在1948年3月,新1軍經(jīng)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集訓,所以新1軍還是有一定戰(zhàn)斗力的。

但是到了遼沈戰(zhàn)役前,國軍以新1軍的臺柱子38師為基礎(chǔ),組建了新7軍后,新1軍算是失去了靈魂。

也正因如此,國軍這支五大主力之一的部隊,基本上已經(jīng)成為戰(zhàn)斗力普通的“花架子”。

相比之下,當時的新6軍起碼還有22師這個骨干核心,而當時的新1軍有什么呢?除了被打殘的30師和50師外,那就是剛剛補充進來的53師了。

53師是由地方部隊改編而來,戰(zhàn)斗力連30師和50師都比不了,也正因為如此,在錦州戰(zhàn)役打響后,廖耀湘干脆把53師留在了遼中,只讓新1軍的30師和50師隨軍出發(fā)。

大概是廖耀湘也知道新1軍今非昔比了,因此在黑山阻擊戰(zhàn)期間,干脆就沒給其上場的機會。

黑山阻擊戰(zhàn)打響后,廖耀湘第一天進攻時主要是以青年軍207師和71軍為主,由于久攻不下,第二天時則以自己的嫡系新6軍為主。

到了第三天,也就是最后一天,發(fā)了狠的廖耀湘集中了新6軍、71軍以及207師一共五個師的兵力,向黑山發(fā)起了瘋狂進攻。

那么開打后,新1軍在哪里呢?除了在最后一天,廖耀湘安排新1軍“以全部炮火支援”外,剩下的大部分時間里,新1軍都在當“看客”。

堂堂國軍五大王牌主力之一,居然成了一場大戰(zhàn)中的配角,甚至連個上場的機會都沒混到,不得不說,新1軍這五大主力的頭銜,還真是水分太多。

其實在第二、第三天時,廖耀湘差一點就突破了十縱陣地,若是新1軍能有昔日七八成戰(zhàn)力并進行助陣的話,有可能還真讓他逃出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只可惜,被自己人活活用廢的新1軍,此時只能當一個沒有太大作用的看客,而在之后的遼西追擊戰(zhàn)中,新1軍更是一潰千里,與廖耀湘兵團一塊覆滅在了遼西平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