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剛出生的時候,其實是處于一種“完全迷茫”的狀態(tài),寶寶不會認識任何人,甚至連“別人”這個概念都沒有。
而在之后漫長的發(fā)育過程中,才會慢慢建立“自我”和“他人”的意識,才會慢慢地開始認識父母、接受陌生人等等。

寶寶的“認生”發(fā)展史,了解一下漲知識
在寶寶出生之后的兩個月內,寶寶基本上只能夠“認識”媽媽,并且這個“認識”并不是基于視覺的,而是基于嗅覺的。
因為寶寶在出生之后的兩個月內,視力基本上就是“超級近視眼”,不僅只能夠看二三十公分那么遠,而且也只能看個大概的輪廓。
在這樣的視覺條件下,想要讓孩子依靠視覺“認識人”,基本是不可能的。
不過,孩子的嗅覺還是比較不錯的,由于母親經常和孩子在一起,所以孩子對母親還是具有一定認知的。
等到寶寶長到三、四個月的時候,寶寶的視力就發(fā)生了明顯的提升,但是這和正常的視力相比,還是差不少的,視力最好的寶寶,也基本上相當于近視550°以上。
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僅僅能夠對“貼臉”照顧自己的媽媽產生一定的局部認知。

為什么說是局部認知呢,因為寶寶只能夠認識媽媽身上靠近自己的部位,比如說面部等。
所以,孩子對母親的熟悉感也會比之前上升很多,在看向媽媽的時候,孩子可能會看更長的時間,因為這是孩子熟悉的人。
等到孩子五、六個月的時候,就算是開始“認生”了,也就是能夠較為明確的區(qū)分開媽媽與陌生人了。
如果是媽媽抱著孩子,那么孩子一般情緒會很穩(wěn)定,不哭不鬧的。
但是,如果換成陌生人來抱著孩子,孩子由于可以精確分辨母親,在看到不是母親的人抱著自己的時候,就會 出現哭鬧的行為,這種情況也叫做“面孔失認”。
所以,寶寶在5~6個月的時候,才算是擁有精確分清媽媽和陌生人的能力。但要說真正的“完全認生”,應該在孩子7~8個月的時候。

因為七、八個月的寶寶,將會產生很大的變化,比如開始對表情產生理解,開始認識到不同情緒的含義,開始對世界產生新的認知,開始懂得捕捉他人的視線等等。
這時候的孩子,才算是真正的、正式的人生了,因為他們能夠主觀地分清媽媽和陌生人,而不是依靠被動反應(面孔失認)來分清媽媽和陌生人了。
寶寶“認生”越早代表孩子越聰明?真相你想不到
在很多人看來,寶寶的“超前發(fā)育”都是孩子聰明的表現,比如說很多人都覺得孩子“認生”比較早的話,那么孩子就會很聰明。

為啥人們會這么想呢?
其實緣由也很能讓人理解,我們之前知道,孩子的“認生”是建立在孩子的大腦發(fā)育、身體發(fā)育、認知發(fā)展等基礎上的,這也就會讓人認為,孩子“認生”越早,那么發(fā)育的就越好、認知能力就越強。
這么看,似乎也很有道理。
哈佛曾經也進行過相關的研究,結果發(fā)現,出現認生反應比較早的孩子,在7歲時的語言智商要比其他孩子平均高8分。
基于這個結果,似乎敲定了孩子“認生越早,就越聰明”的說法。
不過,做此類研究的機構,不止哈佛一家,英國某機構也進行過類似的研究,結果發(fā)現,孩子的“認生”情況受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很大,甚至有高達14%的晚認生兒童,其智力水平比一般人都要高。
就這個結果,似乎否定了孩子“認生越早,就越聰明”的說法。
最終,研究人員們進行了綜合的評估與分析,得出了結論:“認生”指標與智力預測并不能夠直接“掛鉤”。
也就是說,孩子認生早還是認生晚,與智力水平的高低并沒有什么緊密的聯系。

“認生”與智力關系不大,但與發(fā)育關系密切
“認生”是一種正常的成長指標,一般情況下,孩子往往會在5月齡~1周歲之間到達“認生”階段。
如果說孩子在這期間沒有步入“認生期”,那么家長們就需要注意進行發(fā)育評估了,孩子很可能會存在一些發(fā)育上的問題。
結語
孩子認生期可能會出現“粘人”的情況,寶媽們可不要不耐煩哦,這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經歷的一段時期。
【互動話題】:你家寶寶是什么時候開始“認生”的呢?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權立刪)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