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前新媒體工作室主編、“爆款”新媒體文章寫作者凡之昂,在一次次的情緒崩潰后,決定逃離這份工作。幾年后,她帶著對流水線式爆款寫作、大廠異化工作方式的反思寫成了一本書:《不再踏入流量的河》。

開始給新媒體工作室供稿時,她以為“流量”是市場與讀者對“好文章”最直接、最真實的反饋,代表著寫作者個人的價值:只要寫得夠好、夠新、夠“高級”,就能收獲點擊率、名聲與財富。

逃離新媒體行業(yè)時,她是賬號主編,也是被“爆款文章生產(chǎn)線”淘汰的老舊零件。面對眼前發(fā)生的一切,她都能夠熟練地用既定的書寫套路復述,貼上“焦慮”“躺平”“女性”等熱點標簽,再用數(shù)據(jù)、引文、專家姓名讓成果看起來可信。這些都是可能吸引流量的做法,但它們能組成一篇好文章嗎?她不知道。她不再關心寫作,也無法再關心生活。

是什么奪走了她的情緒、感知、對創(chuàng)作和生活的熱情?她為什么淪為流水線上的齒輪,又為什么不愿再做齒輪?在無數(shù)次崩潰之后,她再一次拿起筆,在書寫中直面這段工作經(jīng)歷,縫補破碎的自我。

本文摘編自《不再踏入流量的河》,經(jīng)出版方授權刊發(fā),較原文有刪節(jié),注釋見原書,小標題為摘編者所起。

原文作者|凡之昂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再踏入流量的河》,凡之昂 著,望mountain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5年2月。

爆款是一種選擇

去年,我讀了一篇體育研究的經(jīng)典論文,這篇論文采訪了120名國家級和世界級的游泳選手或教練,想要弄清楚怎樣才能成為出色的游泳選手。作者分析了人們常見的觀點:是不是訓練時間越長就越可能成功?是不是選手的個人特質決定了是否成功,比如自信?是不是因為選手們有天賦?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成為出色的游泳選手,并不是靠某些方面的指標過硬。有非常多綜合的因素會影響選手的成敗,其中也包括選手對贏的渴望。

這項研究對我最大的啟發(fā)則在于,我意識到,即便是競技體育這種如此強調(diào)勝負的領域,奧運冠軍這樣的頭銜也不是人人都渴望的。很多人愿意將更多時間花在培養(yǎng)青少年運動員,與俱樂部的隊友練習,或者更簡單的快樂上。他們知道有些方式可以讓技術更加精進,但那并不是他們追求的。

競技體育的口號是“更高、更快、更強”,但體育本身并不是。鍛煉身體、交朋友、獲得快樂,這些都可以是體育的目的。追求什么樣的體育,就看個人有什么樣的選擇。

制造流量爆款,不僅是技術問題,同樣是選擇的問題。如果說追求流量爆款是幾乎所有新媒體公司的目的,那么拒絕寫流量爆款文章,則更能體現(xiàn)作者和編輯個人的態(tài)度與博弈。

流量是新媒體評價一篇稿子好壞的黃金律,但成 為“流量慘案”的稿件卻讓作者重新思考什么是好文章, 思考他們在寫一篇文章時除了流量還在意什么。

新媒體寫作者在耗竭了幾年的心力與精神后,再去找一份新工作時,會陷入迷茫的狀態(tài),不知道該做什么,也不知道該寫什么。工作技能的遷移性也很低。這些寫作技能在其他行業(yè)可能是沒用的。

這不僅是因為精力被耗盡,更因為新媒體作者關于“好”文章的標準難以建立。在所有的訓練中,流量要么是唯一的標準,要么是最終的追求。但“好”文章恰恰有復雜而模糊的標準。

江洋跟我說,她會避免寫很多市面上非?;馃岬念}材。

比如“江西小鎮(zhèn)高價彩禮”。哪怕你知道有些題可能流量很好,你也不會去做。因為看不上。

這類選題在開始操作前,就已經(jīng)有了一個非常強烈的立場,我們能清楚地知道它在迎合什么情緒。甚至不用寫更多的內(nèi)容,只要在標題中提到“高價彩禮” 的字眼,讀者就會直接奔去評論區(qū)留言,持不同觀點的人再互相謾罵一場。

這種寫作就像是走進一場熱鬧的聚會,各式各樣的人在談論各種各樣的話題。突然有個嗓門很大的人開始講他的故事,其他人都被吸引了。聚光燈不斷打在他的臉上,話筒遞到他的嘴邊。所有人都在談論他的故事,光是小道消息就夠大家議論一番。你是來聚會聽故事并把故事帶回家的人,你也要去聽他的故事嗎?還是去聽角落里某一個你未曾聽過的聲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生切割術》劇照。

寫自己真正關心的問題,

這里有最本能的誠實

讓作者感到滿意的寫作,是作者自己也能理解并感同身受的寫作。

很多新媒體作者都有努力爭取寫一篇“流量慘案”稿子的時候。這些稿件跟互聯(lián)網(wǎng)熱點沒關系,也不是那種有明顯情緒指向的選題,它可能只是作者身邊發(fā)生的、觸動他們的故事。

為什么要寫這樣的故事呢?也許每個作者都有不同的答案。對我來說,那個答案也很簡單。因為有一些東西曾經(jīng)打動了我。

比如說對工作的反思,我寫它不是因為我認為這會是爆款的選題,人人都關心,而只是因為我關心。一定也有很多文章或論文寫過這些事情,但它們并不能完全取代我的思考。

我并不認為我是特別的,“眾人皆醉我獨醒”也是一種自戀,我只是想我應該不是特別的,很多跟我做過相似工作的人也許會有共鳴。我是為自己而寫,也為他們而寫。我也許能和他們有共鳴, 也許只是提供了一個“供批判”的靶子,但那都沒關系, 我至少知道自己是在跟誰對話。

但流量爆款寫作不是這樣的,我有一百萬個讀者的時候,不可能知道讀者是誰。讀者可以是觀念、階級、愛好、地域、民族、性別完全不同的人。我以為自己收到了反饋,但實際上,我不知道這些評論來自何人,他們有怎樣的人生經(jīng)歷才會說出這些評論,我不知道他們是否真的與我有共鳴。

寫自己關心的問題,因為這里有最本能的誠實。只有心甘情愿去講述那些不被在意的故事,才能回應我們內(nèi)心對于因何而講述的疑慮。

流量不是評價作者水平好壞的標尺,只要我們不再認為流量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標。身處工作中時,我曾經(jīng)認為自己除了適應這套游戲規(guī)則外別無選擇。但是當 我過了兩年再回頭看,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一直都有選擇。

我可以選擇成為績效最差,但是寫文章最真誠的人。我也可以選擇去更小、更注重內(nèi)容的公司,賺更少的錢。實際上我已經(jīng)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我選擇不再工作,但仍然繼續(xù)寫作,哪怕這些寫作可能不會帶來物質回報。

這是新自由主義宣稱的“只要努力就有機會”的背面。我們努力了,但可能因此更加貧困。工作越努力,技能越平庸;精力越耗竭,未來越失業(yè)。

我無法評價這種個人選擇的好壞。畢竟只是個人選擇,對社會好不到哪里去,也壞不到哪里去。不值得鼓勵,也不值得批評。

當我把流量爆款當作一種選擇而不是競賽目標的時候,我意識到其實在很多事情上,我們都有微小的選擇空間。

寫作中最讓人覺得茫然甚至惡心的商業(yè)稿,我是可以選擇不寫的,至少可以選擇少寫。過去我總是覺得,寫一篇就有一篇的錢,不賺白不賺。但是我現(xiàn)在會想,寫一篇就多干一篇的活,能躺在家里不花錢就不用賺錢,賺了也白賺。這么想的時候我就沒有“不事生產(chǎn)”的負罪感了,反而是不制造垃圾的崇高感。

我也無法再隨意輕視任何與我不同的人了。我意識到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就是他們。當我是一個工作狂的時候,我輕視那些工作不努力的人。但是現(xiàn)在不一樣了,我也是一個不再努力工作的人。社會主義用生產(chǎn)來評判一個人的價值,資本主義用消費來評判一個人的價值。我則看不到價值的標尺,所有人都有價值,所有人都沒有價值。只要我們不再比較。

流量不僅是作者的選擇,也是讀者的選擇。在提完離職后我取消關注了 300 個公眾號,以前是為了找選題或者看時事關注它們,除了找選題外,我?guī)缀鯖]有任何繼續(xù)看它們的必要。那些流行梗與男子丟狗、女子吵架的新聞,不看只會更好。

最極端的例子是虐貓或孌童的視頻。它當然可以激起人們的憤怒,呼喚正義。但如果激情傳播這類視頻, 不僅會造成二次傷害,也讓人們的注意力始終停留在“壞人”身上,而無法推動結構性改變。最讓我們憤怒也最容易傳播的,恰恰是“壞人”的形象,復雜的思考反而無法得到有效傳播。但這種大量傳播對公眾有益嗎?

沒有人真的知道

讀者想看什么

新媒體像是一場龐氏騙局。把更多的人拉進新聞中,讓大家關注莫名其妙的事情,這件事于是變成了新聞事件。所以谷愛凌愛吃韭菜盒子也能成為多個新媒體賬號的頭條。但是點進去看,純粹是因為無聊驅動的窺私欲。

我想克制這種窺私欲。

在對自己小小的實驗中,我先是取關了絕大多數(shù)賬號,只保留少數(shù)幾個有實際功能或者比較信任的賬號。我會留意它們的標題是否存在太強烈的、煽動性的言論,如果是的話就不會點進去看。

新媒體變得越來越好做了。人們暴露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的信息越來越多,新媒體從業(yè)者有時甚至不需要采訪,收集整理當事人在社交媒體上的碎片,就可以發(fā)布一篇文章。比如在重大新聞發(fā)生后,有做“非虛構”的新媒體賬號會通過當事人在社交媒體上發(fā)過什么美食、去過哪些地方,來推測這個人“愛好旅游”“熱愛生活”。

我會克制自己點開這樣的文章,哪怕我也會好奇新聞當事人是怎樣的人。對個人私生活的關注,并不會幫助我們理解社會結構性問題。通過社交媒體的發(fā)言去了解一個人,更是不講倫理的做法——當事人發(fā)布狀態(tài)時,從未想過這些內(nèi)容會被用來證明自己的品行。

新聞會有新聞倫理,新聞學院會教授相關課程。但是新媒體太新了,新到大家還沒有達成倫理規(guī)范的共識。有太多文章寫出來,只是為了滿足讀者的窺私欲。但作為讀者,為什么要放縱自己的窺私欲呢?在點開那些“關注個人”的文章時,我到底是在關心個體,還是只想窺探別人的生活,滋長廉價的同情?像地主看到窮人后感嘆道:哎,真可憐,然后扔兩個銅板——還只扔給了感人的文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黑鏡 》第一季劇照。

拒絕看爆款文章,以及絕大多數(shù)新媒體文章,尤其是工業(yè)流水線生產(chǎn)的文章,就是我對幾年新媒體工作的回應。

當我作為內(nèi)容生產(chǎn)者時,我受到的訓練是生產(chǎn)那些讀者會感興趣的文章。但是當我真的作為讀者時,我發(fā)現(xiàn)這是一句空想。我們并不知道讀者會感興趣什么樣的文章,而是通過刺激性的標題讓讀者點開這些文章,并默認流量越高,讀者越喜歡。

我需要對自己的生活做全方位的改造,才有可能不點開這些文章。在工作過勞的情況下,這些簡單易讀的新媒體文章和短視頻,會是相當大的放松,但如果我工作不過勞呢?我就有更多的時間可以用來做工作外的事情,那些東西能使我從手機的控制中逃脫出來。

拒看新媒體,

節(jié)省注意力

便捷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活理念。這種理念會區(qū)分時間應該花在哪里才不算浪費?;ㄒ恍r騎車通勤是浪費的,做飯也是浪費的,花在工作上才不算浪費。一小時只做一件事也是浪費的,只有同時做好幾件事才不浪費。

新媒體的文章剛好能彌補我們對浪費時間的恐懼。坐在地鐵上只發(fā)呆也是浪費的——我們?nèi)缃褚呀?jīng)不知道該如何發(fā)呆。這些文章號稱能夠通過碎片化閱讀,讓你即使在通勤路上也能學到知識,或者至少了解八卦,獲得談資。但這些文章同樣也讓我們無法集中注意力完成一件簡單的、身邊的事,而被無數(shù)在更新的、與我們無關的事情吸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黑鏡 》第一季劇照。

我無法面對自己在寫新媒體文章時的自我厭惡感。心里會有一個聲音在一次次地提醒自己,“我在制造垃圾”。雖然我知道這不客觀,但只要對數(shù)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垃圾的比例也會越來越高。這些文章生產(chǎn)出來,要消耗作者的時間、精力、情感,消費時要消耗讀者的時間、注意力和情感。

我是要選擇繼續(xù)生產(chǎn)這樣的內(nèi)容,還是說也可以離開這個行業(yè)?這些關于工作的反思,也只能在不工作后才能清晰起來。

本文內(nèi)容經(jīng)出版方授權節(jié)選自《不再踏入流量的河》一書。 原文作者:凡之昂;摘編:荷花;編輯:王菡;導語校對:楊許麗。歡迎轉發(fā)至朋友圈。 文末含《新京報·書評周刊》2024合訂本推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近微信公眾號又改版啦

大家記得將「新京報書評周刊」設置為星標

不錯過每一篇精彩文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4書評周刊合訂本上市!

點擊書封可即刻下單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了解《新京報·書評周刊》2024合訂本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