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文明的印跡 ——吉線G331采風手記

作者:劉 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關(guān)文明的絮語

人類文明,多肇啟于山川大河也。

然而,當我佇立在長白山峰巔之上,驚嘆于天池這潭“無根之水”的奇絕時,更被這一池碧水涵蘊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三江”之大境所震撼。此時,唯莊周附體,才有“夢蝶”般關(guān)于“天人合一”的奇思妙想,才有“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的和韻天生。只不過,莊周未必來過長白山,而這天池卻是實實在在地歷經(jīng)地殼變幻、火山噴發(fā)而巋然屹立,大道無言,兀自蕩漾。

三江流遠,人跡紛至,文明滋長。中國東北,以叢林和雪原滋養(yǎng)著這里的各族人民。在人類與大自然共生的過程中,這里成就了以狩獵和采挖為特征的長白山山地文明。

長白山有多美?有詩為證:

巍峨長白山

關(guān)東第一山

巨龍臥波

橫亙在祖國東北邊陲

三江之源

蘊含著世間鐘靈毓秀

原始 源頭 元氣

嘆造化之詭異

神奇 神秘 神圣

羨天工之奇絕

這里,有著扶余、高句麗、渤海、遼、金等政權(quán)更迭的金戈鐵馬與凄怨哀傷;這里,有關(guān)于東北抗聯(lián)、四保臨江、抗美援朝的紅色記憶……還有闖關(guān)東人家的文化遺珠……

天池生,三江成。其神秘、瑰麗、悠遠的深處,蜿蜒曲折,越山涉水,古之鹽道、朝貢道,人類行走的印痕依稀尚存,在那莽莽森林里,在那皚皚雪原中,漸漸泯然于雜草與朽木叢中矣。而吉線G331,過集安,奔臨江,向長白,溯鴨綠江而上;出安圖,穿和龍、龍井、圖們、琿春,沿圖們江而下;駐足二道白河,笑看松花江浩浩蕩蕩由東向西奔涌而去。

吉線G331,將長白山山地文明印跡串珠成線。得益于沿途邊境10縣(市、區(qū))的文明之花,日漸綻放本真的顏色,其神秘的面紗,正向世人徐徐展開……

天然的生態(tài)大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天池懸空,位于主峰之巔,形如蓮葉初露,碧波如鏡,鑲嵌于群峰之中。駐足池畔,可感知霧靄風雨和瞬息萬變、虛無縹緲的長白山風云。風平浪靜、天高云淡之際,湖面平靜如處子,柔弱似少女;風力驟起,湖面霎時狂風呼嘯,砂石飛騰,甚者暴雨傾盆,冰雪驟至,令綽約多姿的奇峰危崖頓時罩上一層朦朧面紗。環(huán)池四周,草木不生,然天池怪獸卻傳聞已久。

主峰望去,白云峰、天文峰、紫霞峰……長白十六峰,群峰屹立,峰峰相依,脈脈相連;一峰一故事,一峰一佳景;擎天矗立,蒼莽磅礴,相映成勢。

長白飛瀑,牛郎驚渡,可謂“銀河落下千堆雪,瀑布飛流萬縷煙”。在經(jīng)天緯地、云翻雨傾之間,聲若群虎咆哮,勢如萬馬奔騰,狀似白練飛縱,以雷霆萬鈞之勢,玉龍般撲向谷底,倏爾遠逝。

飛瀑近處,滾滾黑石之下,有地熱數(shù)十處,大如碗口,小若指粗,分布在冰雪覆蓋的1000平方米地面上。溫泉成分有別,色彩不同,把周圍的巖石、砂礫染成金黃、碧藍、殷紅、翠綠……陽光映襯之下,五光十色,令人賞心悅目。這些高熱溫泉,多數(shù)在60℃以上,最熱可達82℃,放入雞蛋,10分鐘左右即熟。溫泉煮雞蛋,實為一絕。

植被2000余種,遍布于山坡、林下、谷地、河邊……抬望眼,漫山遍野,姹紫嫣紅,生機盎然,令人稱奇。初春時節(jié),冰雪未融,高山杜鵑頂風破雪傲然開放,是花的海洋,也為報春而生,宏闊遼遠,堪為人間仙境。

大峽谷乃火山爆發(fā)形成的地裂帶,長約60千米,寬處約300米,窄處僅數(shù)米,深達150米。兩岸森林茂密,遮天蔽日;植被萬千,色彩斑斕;溪流如梭,交錯游走;奇石造型各異,如獸、似人、狀仙,錯落有致,儼然奇峰異柱的自然藝術(shù)長廊。

喚醒沉寂的文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未去長白山滿族文化博物館和訥殷古城之前,我對于吉線G331沿線歷史的了解,始終是碎片化的。即便在長白縣工作過一段時間,對其長達數(shù)百年因沒有文字記載而文化斷層的現(xiàn)象,至今不得解。然而,隨著解說員的娓娓道來,那些散亂的歷史片段,慢慢地焊接成線連成篇了。

這片土地上的遠古民族除《山海經(jīng)》記載的肅慎外,還有濊貊等。在訥殷古城的博物館里,吉線G331沿線各民族都能找到自身演變與融合的經(jīng)絡(luò)。以滿族為例,其由古代民族肅慎演變而來,先后有過挹婁、勿吉、靺鞨(黑水部、粟末部)、女真、滿洲等稱謂。

可以說,每一次民族的更名,都意味著政權(quán)的更迭和權(quán)力的再分配,也許是宮廷政變,也許是族群互毆,也許是外族入侵,這些在博物館里沒有詳細的史籍資料,大都在歲月的罡風吹拂下湮沒了。僅存不多的遺址有集安丸都山城、龍井汗王山城,雖然護城墻、供水設(shè)施、進出車道等一應(yīng)俱全,還是以防御為主,隱含部落特征。努爾哈赤對訥殷部落的征討,少數(shù)民族內(nèi)部的聚力而已,放在整個地區(qū)數(shù)千年來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之下,不過小小插曲。

吉線G331沿途的歷史,恰若羞答答的玫瑰,需要你拿出“千年等一回”的勇氣與耐心,在綿長邈遠的歷史長河中、在靜悄悄地品咂探微中去觸摸和感知。也許,現(xiàn)今的考古挖掘與史料整理,離完成整個文明的拼盤,尚需時日。

肅慎在舜、禹時代即與中原建立了聯(lián)系,《竹書紀年》載,帝舜“二十五年(前2103),息慎(肅慎)氏來朝,貢弓矢”。肅慎人用天池火山淬煉的“楛矢石砮”,向周王朝獻上忠誠與勇毅?!妒酚洝返挠涊d,本無須再考,而長白縣境內(nèi)出土的“藺相如青銅戈”,則是中原與吉線G331沿線先民交融的實證。

唐朝管轄下的渤海政權(quán),每有新王即位,必向唐朝請賜封號,唐朝派使節(jié)冊封。渤海國幾乎每年都派使臣去長安朝貢,在唐代,渤海國朝貢達132次,唐朝冊封19次。一條由渤海國通向唐朝都城長安(今西安)的通路——朝貢道由此誕生。位于琿春的東京龍原府、位于和龍的中京顯德府、位于臨江的西京鴨綠府都曾是朝貢道的水陸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在撫松、臨江等地,采風團踏察了這條交通要道的遺跡。朝霞如注,斜陽漏影,歲月打磨從未稍歇,不過,那些帶著人跡殘痕的泥石路面,似乎仍可窺察曾經(jīng)的繁華。

與祖國西南、西北的大山相比,長白山的海拔與相對高度并不突出,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沒有因為居住在山區(qū)而與外界隔絕。如果說朝貢道屬于官道的話,長白山還有鹽道、挖參人走過的參道、狩獵人留下的狩獵道。三江串起的水路,不僅用于放排,也是與外界交流、貿(mào)易的交通要道。鴨綠江、松花江、圖們江,都有放排臥子的傳說與故事,依然在生動地講述著屬于這里的文化記憶。

歷朝歷代,隨著中央政府對這一地區(qū)的有效管轄,其間也不乏東北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逐鹿中原的野心,然融合的步履勢不可擋,而清朝的建立,則加速了這一地區(qū)各族人民與中原在經(jīng)濟、文化、政治等方面全方位的一體化融合。如今這些“道”,因為有著像吉線G331這樣的現(xiàn)代道路被打通,大多消逝在森林和雪原的深處了。

但是,這些曾承載人類記憶的印跡,有的尚可循道覓跡,如:和龍大洞舊石器遺址、延吉圖們交界處的東夏國遺址磨盤村山城、長白縣磚瓦結(jié)構(gòu)的千年靈光塔、集安的好太王碑……仿若在悄悄地耳語今人:“你從哪里來?”

這些由吉線G331串起的文明印跡,正在打開塵封的記憶,緩緩地從歷史深處向我們走來。啟迪我們的,有關(guān)于這片土地的故事傳說,有源于這片土地的古老而深沉的文化。

特有的精神品格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

那山,那水,那人!路依山走,車沿江行。一路沿吉線G331行走,見證了“那山”的巍然與大氣,感受了“那水”的澄澈與親和,而令人生出無限眷念的,是那些山窩子里冉冉升起的裊裊炊煙,是那些公路兩旁排列整齊、紅磚白墻的邊境人家,是那些燈火通明、順路而建的沿江長廊……

當你圍著集安火盆觥籌交錯時,當你一粒一粒地品嘗“掛珠粒”的甘甜時,當你與朝鮮族姑娘、小伙兒在篝火旁載歌載舞時,對眷念不免有著更加深刻的頓悟:這里的人們,帶給你的是如家鄉(xiāng)般的熱情與豪爽。

山的骨骼是挺拔的,水的肌膚是柔韌的,雪的足印是堅定的。山水雪揉捻出來的人,又會具有怎樣的特質(zhì)呢?在吉線G331沿途采風,令我對這方土地上人的氣質(zhì)與性格,竟然生出些別樣的理解了。

晚清的吳大澂、清末民初的吳祿貞面對列強,展現(xiàn)出了護國的忠勇與臨敵的無畏。“山河破碎風飄絮,誓挽狂瀾復(fù)太平”,他們的精神氣概,至今依然在琿春與龍井兩地的歷史天空回響。

和龍市頭道鎮(zhèn)公園里那棵柳樹,是抗聯(lián)烈士樸相活于1924年女兒出生時栽種的,見證了東北第一個人民政權(quán)——和龍縣藥水洞蘇維埃政府的建立,見證了東滿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的召開,見證了中共和龍縣委在此點燃的抗日烽火……如今,巨柳如蓋,歷經(jīng)百年,蔥蘢依舊,愈顯蒼勁挺拔。人們紛紛前往,圍繞觀謁,不為打卡,只為對革命老區(qū)先烈的緬懷與崇敬,對先烈精神的延續(xù)與傳承。

采風團沿吉線G331順鴨綠江訪行,江水拍云崖,雕鳴嘯聲遠,霧靄籠氤氳。耹聽著同行專家談及一個個關(guān)于放排臥子的傳說,那些淡然生死、劈波斬浪的放排人勇敢的身姿,躍然而至。

而更令人感動的,是沿途散落在密林深處的那些抗聯(lián)密營,集安、臨江、撫松……一路采風,在體驗與傾聽中,生發(fā)出的是關(guān)于血肉戰(zhàn)火的心靈震顫。楊靖宇、魏拯民、王德泰、陳翰章、張蔚華……這些抗聯(lián)英雄們在冰天雪地堅持抗擊侵略者的事跡,彌漫在我們心間的,是對英烈們在極端惡劣條件下堅持抗戰(zhàn)的感佩,更是對先輩們展現(xiàn)出的不屈不撓抵御外侮的民族意志的禮敬。

長津湖戰(zhàn)役“冰雕連”途經(jīng)的鴨綠江橋,在我國一側(cè)正好在G331上方,與公路呈十字交叉。漫步江橋之上,G331恰似一根銀線,在群山叢林間依江而走逐漸渺遠,而宋時輪將軍帶領(lǐng)的“冰雕連”將士們,在戰(zhàn)火硝煙中雄赳赳、氣昂昂奔赴戰(zhàn)場的身影,頓時在眼前浮現(xiàn)而來。

這片土地上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及背后的英雄人物,映射出的是忠勇、堅忍、果敢的精神品質(zhì),已融入這里人們的血液中了,成為他們品格的一部分。

海納百川,與時俱進,不也正是這里人們的又一種品格嗎?

來源:2025年4月11日《吉林日報·東北風》副刊

責編:梁拓元

編審:裴晶瑩

監(jiān)審: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