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采茶工的視頻火了。

這些采茶工大多是河南河北等地的農村女性,四五十多歲的居多,文化程度有限。

每逢春天,茶園急需采摘的時候,她們就會坐上包工頭安排的大巴,來當一季臨時工。

不同的視頻里,她們有相似的面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住的是這種“復古”的集體宿舍,40個人擠在上下兩層、沒有隔斷的大通鋪。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更糟糕的,直接席地而眠。

“床頭”烏壓壓一片,掛滿了換洗衣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吃的是樸素的饅頭、雞蛋。

再配一袋風味十足的榨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或者干脆白水煮面條,沒什么油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每天早上四五點,她們就得頂著太陽開始在茶田里上下奔波,連喝水都得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碰到天氣不好,淋雨也要堅持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因為不采就沒錢,等于白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多數茶園會開出30-35塊錢一斤的標準工資,采得越多就賺得越多,全憑個人努力。

也有些地方怕采茶工摻水加重,就直接按天收費。一天開一百五六十塊的,最普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緊接著,越來越多采茶工的家人出來發(fā)聲,說她們辛苦,說她們賺錢不易。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樣的內容看多了,網友們心酸不已。

不少人驚呼,如此艱苦的條件讓人夢回幾十年前的崢嶸歲月,沒曾想這就是現(xiàn)在。

有人感慨這個時代還有“包身工”存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于是,同情涌向沉默的勞動婦女,而憤怒沖向了“黑心的茶園老板” 。

有人罵他們是資本家,“會做生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把人當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說這就是剝削,就是壓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么,這就是事實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們可以結合更多信息分析一下。

采茶工的待遇真的差嗎?

先看工資。

她們拿的算行業(yè)標準,和本地人基本一致,不存在信息差。

這個價格主要和茶葉市場價掛鉤。

茶葉市場好,茶農們都能賺到錢,他們給采茶工開出來的工資就更高;反之,茶葉市場茶,茶農沒錢賺,采茶工的收入也會直線下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雖然對很多坐辦公室的網友而言很不起眼,但對農村婦女而言,已經很不錯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以前采訪過一個農村阿姨,在學校食堂做飯,一年工資7200元,算是當地很好的工作。

現(xiàn)在在網上,動不動就看到人說自己月入十萬二十萬的人,住幾百幾千萬的房子,開很貴很貴的車,覺得幾千幾萬都不算錢了。

但對很多樸素的農村人民而言,一年勤勤懇懇種地的收入,根本賺不到多少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像采茶這種干個幾十天就能賺幾千塊錢的活,絕對是一個家庭重要的收入來源。

所以很多人每年都搶著來當采茶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再看住宿。

條件確實不好,普遍是大通鋪。

除非是請的人少,才能住得好些。

主要是因為環(huán)境受限,人多了就找不出那么多住的位置,山上又不能隨便搞建設,再加上大部分家里都是自建房,只能這樣將就。

畢竟也不可能為了這短短幾天,專門搞塊地建個員工宿舍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后是飲食。

這方面落差就很明顯了。

吃饅頭白飯的有,葷素搭配的也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全看主家安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當地表示,有些面看起來清湯寡水的,但確實和他們自己吃的一樣,不是區(qū)別對待。

還自嘲這里畢竟是“美食荒漠”。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經驗的人表示,那些小規(guī)模的茶園,需要的人少,會吃得更好。

反而是那些大規(guī)模的茶山,因為需要的人多,吃住都更容易有水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意思是,雖然招工條件里都明明白白寫著包吃包住,但實際吃住都像是開盲盒,沒到現(xiàn)場都不知道是到底什么待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么,這都是茶園老板的錯嗎?

不全是。

現(xiàn)在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采茶工和茶園老板們的矛盾,卻忽略了中介。

有些茶園要人多,靠自己找不現(xiàn)實,所以就專門和招工的中介合作。

有的合作模式是中介介紹人來,抽人頭費,那么吃住就都是茶園負責。

很可能人頭費抽多了,采茶工到手就少。

也有些是中介當包工頭。

一邊拿老板的伙食費,一邊給采茶工吃饅頭,就為了填飽自己的腰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還有的明明寫著包路費,結果等人坐上車了才說要收錢,不給就扣工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更離譜的是,這路費明明老板已經給過了,完全就是喂不飽,兩頭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果被罵的時候,他們反而美美隱身了,只剩下掏錢的茶園老板一臉懵。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難怪越來越多茶農出來喊屈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即便如此,還有人覺得他們不地道。

明明外面茶葉價格這么高,茶園賺這么多錢,卻舍不得多花一點到提高采茶工阿姨的待遇上。

但茶葉單價高不等于茶園能賺到這么多錢。

茶葉從茶田到消費者,要經歷的環(huán)節(jié)太多了:加工廠、批發(fā)商、零售商,每個環(huán)節(jié)逐一提價,到了市面上價格就高昂起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些鮮葉收購價100元,包裝后售價可達300元或更高,中間全是中間商的利潤。

而非搞種植的這些茶田老板。

他們中的很多,就是普通茶農,為了種茶葉每天上山下田趕時令,也屬于產業(yè)鏈條的末端。

如果問有沒有人為了利益去擠壓采茶工待遇,那肯定有。但一棍子全打死就有失偏頗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問題來到了怎么辦。

情緒極端的人說抵制茶葉,不要喝“血汗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種地圖炮整個行業(yè)的行為,大可不必。

坦白說,如果真的行業(yè)做不下去,最先失去收入來源的,還是這些采茶工。

這些收入對她們來說是很珍貴的。

更何況。

除了茶葉,還有很多農產品也依賴人工采摘。按這樣的邏輯,那大家都不要吃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豈不是因噎廢食?

恰恰是只有行業(yè)整體好起來,才能讓上下游都賺到錢,尤其讓底層人民有獲利空間啊。

更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建立統(tǒng)一標準。

雖然招工廣告里都正兒八經寫著“包吃包住”,但吃住的標準幾乎都是自定義的。

誰能說面條饅頭不是吃?

誰又能說大通鋪不是住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所以最好是能形成一個類似工會的組織,讓這些標準(主要是最低標準)得到量化,才能幫助提高采茶工的工作環(huán)境。

其實浙江在這方面有先例。

二十多年前,橫店影視城就建立了專門的演員工會,制定了群眾演員的最低工資標準,并根據市場變化進行調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外,還會針對其它特殊需求有明確說明。

比如需要剃光頭、扮演死者、在極端溫度下工作等情況,都可以獲得額外補貼。

每天超出工時的部分,也要另外支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些標準在很多人看來或許不夠好,但其主要目標是提高下限,避免低質量的待遇踐踏。

就和最低工資一個道理。

當然,有時候就會算有標準,上游也會鉆空子,總之就是執(zhí)行不到位。

但至少標準參考放在這里,能夠讓行業(yè)的人知道自己應該獲得怎樣的待遇,并且朝著這個方面去爭取,而不是只能認栽。

所以如果浙江能把采茶工集合起來,形成組織,搞出清晰的標準,設置工資標準、吃住要求,比單方面呼吁茶農們發(fā)善心有用多了。

一方面能夠保障她們有基礎的吃住環(huán)境,不至于過于簡陋和艱苦。

另一方面還能起到監(jiān)督的作用,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發(fā)生。

甚至我覺得不僅僅是這些采茶工,還有其他采摘工人,工廠里流水線上的工人、工地上做勞力的工人,都應該有這樣的工會組織。

這樣才能讓勞動人民站起來賺錢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很多人說,苦難會流向能吃苦的人。

但在不同人眼中,苦的定義是不一樣的。

有人年薪百萬,說自己買不起豪宅豪車,是苦;有人沒有穩(wěn)定收入,說攢不下來錢,是苦;還有人活在不安全的國度,認為生存即是苦。

又比如漫天遍野的茶山上,我們看她們起早貪黑、吃住不好是苦;而她們覺得這只是努力工作的常態(tài),沒錢沒事做才是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她們有著勞動人民最樸素的價值觀

——你出錢我出力。

于是,同樣是在采茶工的視頻里,同樣是擠滿人的大通鋪房間,我們還能看到她們蓬勃積極地生活,歡快地打起手鼓唱起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所以可以發(fā)聲呼吁提高保障,但沒必要渲染她們的艱苦,沒必要過度釋放公眾的同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因為對努力勞動、踏實干活的人而言,那些同情和憐憫反而是傷害自尊的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