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中期,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突然叫住一個女同志:“龔澎同志,我們一起合個影吧?!?/p>
毛主席口中的這個龔澎同志,身份不一般,她是新中國首位女外交家,喬冠華的第一任夫人,她的人生充滿傳奇。
1914年,龔澎出生于日本橫濱,原名龔維航。
父親龔鎮(zhèn)洲是辛亥革命元勛,曾與蔣介石同窗于保定軍官學校,母親徐文亦出自革命世家,是黃興夫人徐宗漢的堂妹。
因父親參與反袁斗爭遭通緝,龔澎在日本出生,幼年隨家人流亡日本,直至1916年袁世凱去世后回國。
家庭的革命氛圍深深影響了她,父親常教導她“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一信念貫穿了她的一生。
1933年,龔澎考入燕京大學歷史系,在校期間展現(xiàn)出卓越的領導力和語言天賦。
她積極參與“一二·九”學生運動,擔任游行大隊長,并主持外國記者招待會,向國際社會揭露日本侵華真相。
這段經(jīng)歷不僅鍛煉了她的外交才能,也促使她于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為紀念革命烈士彭湃,她將名字改為“龔澎”,彰顯革命志向。
1938年,龔澎奔赴延安,進入馬列學院學習,因英語流利被毛澤東選中擔任翻譯。

她以敏銳的觀察力和干練的作風贏得領袖賞識,曾陪同毛澤東會見斯諾等國際友人,成為延安時期重要的外事橋梁。
同年,她調(diào)任太行山八路軍總部,擔任彭德懷秘書。在此,她與德國歸來的水利工程師劉文華相戀,兩人于1940年結(jié)為革命伴侶。
然而新婚僅月余,龔澎即奉命調(diào)往重慶南方局,夫妻從此天各一方。
1942年,劉文華因急性盲腸炎犧牲于日軍掃蕩中,臨終遺言“只要她不脫離革命,就永遠對得起我”,成為龔澎化悲痛為力量的動力。
1940年,龔澎抵達重慶,擔任周恩來外事秘書兼新聞發(fā)言人,以《新華日報》記者身份活躍于國際輿論場。
彼時國民黨封鎖消息,她憑借流利的英語、優(yōu)雅的氣質(zhì)和縝密的思維,成為外國記者眼中“中共最可信的聲音”。
她每日穿梭于外國記者站,發(fā)布解放區(qū)戰(zhàn)報,翻譯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并巧妙利用小冊子、漫畫等形式傳播中共主張。
周恩來曾以“靜若處子”評價她的外交風格:持重而不失機敏。
面對國民黨制造的“皖南事變”,她連夜組織記者會揭露真相,扭轉(zhuǎn)國際輿論;面對外國記者的追求,她始終保持專業(yè)距離,被費正清贊為“環(huán)球新聞界最出類拔萃的婦女”。
她的工作不僅打破了國民黨的輿論封鎖,更在國際上樹立了中共的正面形象,被譽為“外交一枝花”。

1943年,龔澎與喬冠華在重慶結(jié)為連理。
喬冠華是清華大學才子,以犀利的時事評論聞名,兩人因共同理想和才華相互吸引。
毛澤東稱其婚姻為“天生麗質(zhì)雙飛燕,千里姻緣革命牽”?;楹螅麄儾⒓鐟?zhàn)斗,從重慶到香港,再到新中國外交部,成為外交界的“神仙眷侶”。
龔澎育有一子喬宗淮、一女喬松都。盡管工作繁忙,她仍以細膩的母愛關懷子女。
喬宗淮回憶,母親曾從莫斯科寄來明信片,描繪克里姆林宮的紅星,字里行間充滿對和平的向往。
然而,1970年龔澎突發(fā)腦溢血逝世,年僅56歲,周恩來聞訊后痛惜“天妒英才”。
在此之前,1949年,龔澎出任外交部首任新聞司司長,成為新中國首位女性司級干部。

她主導建立新聞發(fā)言人制度,主持日內(nèi)瓦會議、萬隆會議等重大外事活動。
1954年日內(nèi)瓦會議上,她以縝密的準備和優(yōu)雅的風度征服近千名國際記者,被外媒稱為“東方外交明珠”。
1963年,周恩來出訪亞非拉十四國,某國記者要求中方付費采訪,龔澎當即駁斥:“當各國電視爭相報道周恩來時,貴國的遲緩將成為錯誤!”
這番剛?cè)岵幕貞蔑@大國風范,成為外交史上的經(jīng)典案例。
龔澎的外交生涯跨越戰(zhàn)爭與和平年代,她以智慧、堅韌與人格魅力,開創(chuàng)了新中國女性參與外交的先河。
周恩來稱她“不可替代”,美國記者愛潑斯坦評價她“引導輿論于無形”。
她將革命理想與職業(yè)素養(yǎng)完美結(jié)合,既是周恩來的得力助手,也是喬冠華事業(yè)的堅定支持者。

作為母親,她以家書傳遞家國情懷;作為外交家,她以行動詮釋“柔肩擔道義”。
她的生平印證:真正的美源于學識、品格與信仰。即便在今日,中國外交天團的風采中仍可見她的精神烙印——不卑不亢,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