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biāo)題:尋甸民警用木棍界樁定分止?fàn)?化解村民多年積怨

界石靜立、壟畝分明,尋甸縣柯渡鎮(zhèn)青山綠水間,再無爭吵。半個月前,這里曾上演令人揪心的一幕:某村村民侯某與劉某揮舞木棍鋤頭對峙,吵聲不斷。
這場土地之爭已持續(xù)兩年。尋甸縣公安局柯渡派出所民警馬琛至今保留著兩年來兩家因土地引發(fā)糾紛的接警記錄。“兩家同村同源,卻因方寸土地成陌路冤家?!瘪R琛無奈地說。
時針撥回幾年前,村集體將這片山林劃歸侯、劉兩家,當(dāng)時僅按石頭樹樁劃界,不想劉家開荒使地界變得模糊不清,昔日平靜被打破。
上個月,該所又接到報警,劉某一家人去地里干活時發(fā)現(xiàn),侯某在自家地里刨洋芋,已刨了一大片,兩家人再次發(fā)生沖突。
“他占我家地不還?!薄八讨热乘o賴?!背臣t眼的雙方情緒激動。馬琛帶著輔警周正東、張宇趕到后,沒有急于定是非,而是分開雙方拉起家常。
“有吵架這工夫你們能干多少活了?我們來就是幫你們調(diào)解的,該爭取的會幫你爭取?!瘪R琛拉著侯某細(xì)聊后發(fā)現(xiàn),雙方爭執(zhí)的不是這一二十平方米的地,而是兩家人心里都堵著的一口氣。
如何讓雙方將這口氣紓解出來?馬琛將法律條文轉(zhuǎn)化為家常話,“多占幾米你種的莊稼能變成黃金?都是同村人,兩家天天吵,不怕別人笑話?”馬琛先普及法律知識,再從鄰里關(guān)系入手,情理法交融地耐心勸說。
勸說兩小時后,雙方終于松口,同意在村委會工作人員的見證下重新劃定地界。馬琛當(dāng)場化身測量員,找來幾根木棍作為界樁,張宇沿木棍直線刨出界溝。
新地界劃定,這場土地之爭畫上句號。民警扛著鋤頭,將侯某送回家,山林恢復(fù)了寧靜。
“基層治理如同繡花,既要以法律為準(zhǔn)繩,也要用好情感元素。”馬琛感慨地說,只有讓群眾在每件小事中都感受到法律的溫度,才能真正實現(xiàn)“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善治圖景。
來源:云南法制報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