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國成立,毛岸英被安排到外交,負責(zé)翻譯工作。但對毛岸英來說,外交固然重要,但國家建設(shè)才是第一。于是,他主動向李克農(nóng)請辭,要求到工廠當工人。
李克農(nóng)深知毛岸英倔強的性子,若認定的事情一定不會放棄,所以他并沒有強留,還鼓勵毛岸英好好干。

1950年,毛岸英告別結(jié)婚不到一年的妻子,僅帶了一床軍被、一床褥子和實行供給制發(fā)給他的兩套單衣,騎上他那輛破舊的自行車,來到了機器廠上班。他同工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很快就打成一片,但除了幾位領(lǐng)導(dǎo)外,沒人知道他是毛主席的兒子。
在寫給妻子的信中,毛岸英這樣寫道:“來了之后我才知道工人階級是怎樣的,我了解得太少了,因此我要在工廠里蹲上10年。”
然而,毛岸英正準備開始實現(xiàn)目標,就突然收到了父親的來信。毛主席讓他回中南海一趟,有要事相商。

原來自解放后,毛主席就一直有回故鄉(xiāng)看看的想法,奈何工作繁忙離不開身,只好將這個任務(wù)交付到毛岸英身上。他囑咐毛岸英說:“你回去先去看看你外婆、舅舅一家,替我問他們好,再去看看你母親,最后再到韶山見一見鄉(xiāng)親父老?!?/p>
之后,毛主席又安排了一項重要任務(wù),讓毛岸英了解湖南鄉(xiāng)下的情況,打聽打聽百姓對土改的意見。毛岸英一一答應(yīng)。
但毛主席依舊不放心,臨走前又囑咐兒子:“見了鄉(xiāng)親要有禮貌,輩分大的男人叫阿公,長輩喊伯父叔叔嬸嬸阿姨,同輩稱兄弟或者喊同志,不要沒大沒小的?!苯又飨謱⒁粋€皮包送到毛岸英手上,告訴他里面是錢,讓他回去盡可能幫助有需要的人。

載著父親滿滿的囑托,毛岸英出發(fā)了。妻子劉思齊原本也想跟著一起去,但因她要念書,所以錯過了這次機會,這也成了她一生的遺憾。
5月25日,是楊開慧母親向振熙老人的壽辰,趕在生日前,毛岸英風(fēng)塵仆仆來到了板倉。
80歲的向振熙耳不聾,眼不花,精神依舊很好。見到外孫,老人流著淚將毛岸英摟在了懷中,腦海中浮現(xiàn)起女兒的模樣。
毛岸英也痛哭起來,他離開外婆時只有八歲,卻已有記憶,他清楚地記得母親就義后外婆是怎樣把他救出監(jiān)獄,怎樣為了保護他與壞人作斗爭。

“我好想你呀,外婆……”
只是簡單地一句話,就讓在場的人都淚流滿面。
良久,祖孫二人才終于平復(fù)心情,露出笑容。毛岸英從包裹中取出父親的信和壽禮,送到外婆手里,并拆開信一字一句地念給外婆聽。
回到板倉,毛岸英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給母親楊開慧掃墓。他激動得不能自持,連中飯都沒有好好吃,就急急得要看母親。

1930年時,楊開慧在識字嶺刑場英勇就義,劊子手何鍵下令曝尸三日,想要讓楊開慧遺體遭受風(fēng)吹雨淋。親友不忍其死后還要受罪,冒著生命危險將遺體連夜運回板倉收殮,并葬在了青松環(huán)繞的棉花坡上。
順著舅舅楊開智的指引,毛岸英來到了母親墓前,母親的音容笑貌一遍遍在腦中回響,他再也忍不住跪倒在地,泣不成聲。
迎著風(fēng),毛岸英為母親重重地磕了一個響頭,然后用鐵鍬給墳培了培土。

想起父親的囑托,毛岸英不敢耽擱,又讓舅舅帶自己來到了板倉貧苦的農(nóng)民家里慰問。對那些曾經(jīng)幫助過母親的老人,他再三鞠躬。
毛岸英回鄉(xiāng)的消息迅速在板倉傳開,鄉(xiāng)親們紛紛前來看他。毛岸英都一一接待,他友善親切卻笨拙的鄉(xiāng)音讓大家很是喜歡,直到半夜都有人找他談心。當然,大家談得最多的就是減租減息和對今后土改工作的看法。
在這次交流中,毛岸英收獲滿滿。之后,他召集10多個貧協(xié)干部和土改積極分子開了一個小會,開門見山地問大家:“我外婆該劃什么成份?”

若按照政策,向振熙有屋有田要劃為地主。但所有人都知道,向振熙并不是普通地主那樣剝削老百姓,相反,她是個大善人,經(jīng)常樂善好施幫助窮苦人民,而且家中還有好幾個人都參加了革命,劃分地主實在太重了。
于是,有人說自由職業(yè)者,有人說中農(nóng),還有人說富農(nóng),就是沒人說地主。對此,毛岸英陷入了沉思,直到第二天他才給出了結(jié)果。
次日,上千農(nóng)民來到楊公廟,毛岸英站在戲臺上熱淚盈眶地說:“父老鄉(xiāng)親們,20年前我們?nèi)值鼙黄入x開板倉,今天,我回來了。20年里,我時刻惦念著板倉,想著媽媽,也想著鄉(xiāng)親們吶!”

突然,毛岸英話鋒一轉(zhuǎn),對臺下的群眾說:“如今世道變了,貧苦農(nóng)民要翻山,板倉要土改,要劃成分,而我外婆,雖然對我有養(yǎng)育之恩,但劃成分這件事不能例外,她就是頭一個地主?!?/p>
話畢,臺下的人議論紛紛,有的表示劃分太重,有的點頭表示稱贊毛岸英的做法。之后,毛岸英又探望了幾戶貧苦人家,用父親交給他的錢,幫助他們渡過難關(guān)。
曾經(jīng)見證過毛岸英講話的村民說:“毛岸英走后,楊昌濟故居就被分給了5戶貧農(nóng),直到六十年代才被國家收了回去。”

離開板倉,毛岸英又來到了韶山,當距離韶山還有很長一段路程時,他選擇下馬步行。毛岸英說:“父親說過,老百姓最不喜歡擺格的人?!?/p>
就這樣,毛岸英徒步見到了鄉(xiāng)親們??粗c毛主席八分相似的面容,百姓們高興不已,簇擁著他來到了鄉(xiāng)政府。
此時正值飯點,鄉(xiāng)里早已準備好了飯菜,人們用帶著濃重鄉(xiāng)音的話勸毛岸英多吃點,并詢問毛岸英與弟弟的近況。
聊天中,毛岸英還不時掏出筆記本,記錄下他鄉(xiāng)親們的訴求。到夜深人靜時,毛岸英激動得無法睡覺,干脆挑燈寫起了報告。

這次回鄉(xiāng),毛岸英幾乎是滿載而歸,他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記了許多,但父親給他裝滿錢的包袱卻是空空如也,因為都被他救濟給了有需要的人。
可誰也沒有想到,這次回鄉(xiāng)竟然是毛岸英最后一次探親,不久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他英勇地犧牲在了戰(zhàn)場上。
然而,毛岸英雖然身死,但他對鄉(xiāng)親們的深情依然在。多年后,劉思齊帶著這份感情,回到了板倉和韶山,替他看望親人和故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