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前線激戰(zhàn)之際,從美國國內傳出的一則消息,給澤連斯基潑了一盆冷水,歐洲擔心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1.俄烏拼盡全力,爭取戰(zhàn)略要地
在庫爾斯克,烏克蘭軍隊經歷了一場從巔峰到谷底的急速滑落。期間,烏軍投入了大量兵力和資源,試圖穩(wěn)住陣腳,固守這個在?;鹫勁兄兄陵P重要的籌碼。不幸的是,在俄軍的猛烈攻勢之下,烏軍損失慘重。
這種背景下,烏軍總司令西爾斯基謀劃了一場對別爾哥羅德州邊境的突襲,希望通過牽制蘇賈地區(qū)的俄軍來實現戰(zhàn)略轉圜,給被困部隊開辟一條生路。然而,在十多天的激戰(zhàn)后,烏軍卻寸土未得。

(俄羅斯轟炸烏克蘭境內目標)
烏克蘭艱難應對庫爾斯克的戰(zhàn)局之際,俄軍發(fā)射伊斯坎德爾導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襲擊了基輔市中心。
伊斯坎德爾導彈是俄軍的王牌武器之一,其高機動性和精確度給對手造成了巨大損失,而此次行動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要削弱烏克蘭甚至西方軍事骨干的存在。對于烏方來說,遭受打擊的都是他們的“心臟地帶”。尤為顯眼的是,俄羅斯將烏克蘭和西方的高級軍官、顧問以及特種部隊作為其“獵殺名單”上的頭號目標,以便進一步削弱烏克蘭戰(zhàn)爭潛力。
2.關鍵時刻,美國要撤了
俄烏前線的激烈交鋒之際,美國卻打算從歐洲撤回駐軍,頓時讓烏克蘭和歐洲感覺措手不及。
據美媒爆料,美國國防部正考慮撤走多達1萬名美軍。一旦落實,對于歐洲尤其是東歐地區(qū)的戰(zhàn)略平衡,將產生巨大影響。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fā)言人布萊恩·休斯在聲明中稱,總統(tǒng)正在審查部署情況以確保美國利益優(yōu)先。

(美國考慮撤走1萬多駐軍)
這一計劃的背后,顯示出特朗普政府對于歐洲局勢的不耐煩。當初,為了應對俄烏沖突,美國前總統(tǒng)拜登緊急增加了東歐的美軍部署,而如今的撤軍或許意味著美國在歐洲的角色要變了。
波蘭,一直是美軍在東歐的重要立足點,也是美援烏物資的關鍵樞紐。然而,隨著美軍撤離提案擺上臺面,這個戰(zhàn)略位置正面臨失重現象。對于烏克蘭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3.妄圖奪回優(yōu)勢的烏克蘭,突遭晴天霹靂
波蘭不僅是對俄防線的最前沿,還承載著大批北約軍力和物資。若美軍真的減少駐守,意味著這個區(qū)域不再是一個堅不可摧的堡壘,更像一個隨時可能被摧毀的據點。當前,華沙到基輔的鐵路線仍是西方政要抵達烏克蘭的主要通道,一旦波蘭的美軍支援淡出視野,這條“生命線”的安全系數將顯著下降。
最近幾周,烏克蘭試圖通過戰(zhàn)場上的積極表現來提升自身的談判地位,即便是美國減少援助,也要讓歐洲特別是北約的成員國看到烏克蘭贏得戰(zhàn)爭的決心。

(前線烏軍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
但這次,美方顯然打了烏克蘭一個措手不及。澤連斯基政府一直試圖通過各種渠道尋求更多的軍事和經濟支持,而這些歐洲國家在面對可能減少的美軍保護以及潛在的俄羅斯威脅時,也不得不重新評估自己的防務政策,從而決定在多大程度上出手協助烏克蘭。
現在擺在烏克蘭面前的,似乎是一個更加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
4.歐洲擔心的事,正在變成現實
美國的撤軍計劃,讓歐洲各國感受到了日益加劇的安全壓力。二戰(zhàn)后的幾十年里,美國一直是歐洲的堅強后盾,然而現在,這層保障正在出現裂縫。
歷來,歐洲國家在防務上依賴美國這把“大傘”,可如今這把傘可能收起來了。特朗普曾多次批評歐洲過于依賴美國,且對俄羅斯展現出了和解態(tài)度。這令歐洲倍感寒意,他們更擔心的是,如果美國減少駐軍,意味著自己要獨自面對實力強悍的俄羅斯。
這種背景下,西方專家呼吁歐洲在國防方面采取更強硬的姿態(tài),追求自主。然而,想要走好這條路很難。

(歐洲必須提升自身防務力量)
能力建設是繞不過去的關卡。就單純的軍事力量而言,歐洲即便擴張至50個重型機動旅,也不過是剛剛達到能與俄羅斯抗衡的水平。問題是,這背后涉及的軍事實力提升、武器裝備更新等工程復雜且耗時長久。短期內想要打造成獨立的防務力量,無異于癡人說夢。
即便未來歐洲能夠成功建立起相對獨立的安全機制,如何在現有的北約框架下運作,進而達到與美國協調一致的效果,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畢竟,北約成員國之間的合作歷史悠久,歐洲要想在平衡與協調中找到最佳切入點,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