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料概述
S40C是日本JIS G4051-2005標準下的優(yōu)質(zhì)碳素結構鋼,屬于中碳鋼范疇(碳含量0.37%-0.43%)。其核心特性包括高強度良好切削性及中等冷變形塑性,同時通過熱處理(如調(diào)質(zhì)或正火)可顯著提升綜合性能。該材料在機械制造、汽車工業(yè)、船舶工程等領域廣泛應用,尤其適合制造承受高負荷或表面需耐磨的零部件,如曲軸、齒輪、傳動軸等。其性能優(yōu)勢體現(xiàn)在:
強度與韌性平衡
:退火態(tài)抗拉強度≥570 MPa,延伸率≥19%,兼具抗沖擊能力(沖擊吸收功≥47 J)。
加工適應性
:支持冷軋、鍛造、切削等工藝,且表面淬火后硬度可達50-55 HRC。
成本效益
:相比高合金鋼,S40C在非極端工況下具有更高性價比。
二、化學成分與分類
S40C的化學成分設計以碳為核心,輔以硅、錳優(yōu)化性能,具體范圍如下:
碳(C)
:0.37-0.43%(決定硬度和淬透性)
硅(Si)
:0.15-0.35%(增強脫氧能力與高溫穩(wěn)定性)
錳(Mn)
:0.60-0.90%(細化晶粒并提升強度)
雜質(zhì)控制
:硫(S)≤0.030%、磷(P)≤0.030%,減少熱脆性與冷裂風險。
該材料對應國際牌號包括美國ASTM 1040、德國DIN 1.1186及中國40#鋼。根據(jù)交貨狀態(tài)可分為
退火態(tài)
(硬度≤187 HB)與
正火/調(diào)質(zhì)態(tài)
(硬度≤217 HB),滿足不同加工需求。
三、物理與機械性能
1.
物理性能
2.
密度
:7.85 g/cm3(與多數(shù)碳鋼相近,輕量化優(yōu)勢適中)
熔點
:1420-1460℃
熱導率
:51 W/(m·K)(20℃時)
線膨脹系數(shù)
:10.6×10??/℃(20-200℃),與鑄鐵匹配度高。
3.
機械性能
4.
抗拉強度
:退火態(tài)≥570 MPa,淬火+回火后可提升至850-1000 MPa。
屈服強度
:≥335 MPa(退火態(tài)),適用于動態(tài)載荷場景。
延伸率
:≥19%(標距50 mm),冷加工變形率可達30%-40%。
低溫韌性
:-20℃環(huán)境下沖擊韌性下降幅度≤15%,適應寒冷地區(qū)應用。
四、熱處理與加工工藝
1.
熱處理規(guī)范
2.
正火處理
:860℃加熱后空冷,細化晶粒并提升均勻性。
淬火
:840℃油冷或水冷,配合回火(600℃)消除內(nèi)應力并優(yōu)化韌性。
表面淬火
:高頻感應加熱后快速冷卻,表面硬度可達50-55 HRC,芯部保持韌性。
3.
加工要點
4.
冷成型
:推薦變形量≤30%,避免過度硬化導致開裂。
焊接
:需預熱150-250℃以減少冷裂風險,焊后緩冷并回火。
切削加工
:采用硬質(zhì)合金刀具,切削速度較低碳鋼降低20%以延長刀具壽命。
工藝警示
:淬火溫度超過850℃易導致晶粒粗化,降低材料韌性;焊接時若未充分預熱,焊縫區(qū)域易出現(xiàn)氫致裂紋。
五、核心應用領域
1.
機械制造業(yè)
傳動系統(tǒng)
:曲軸、齒輪、鏈輪,承受高扭矩與周期性載荷。
連接件
:連桿、活塞桿,需兼具強度與抗疲勞性能。
2.
汽車工業(yè)
發(fā)動機部件
:凸輪軸、變速器齒輪,表面淬火后耐磨性優(yōu)異。
底盤結構
:轉向節(jié)、半軸,適應復雜應力環(huán)境。
3.
船舶工程
螺旋槳軸
:耐海水飛濺腐蝕與高扭矩傳遞。
舵機部件
:調(diào)質(zhì)處理后抗沖擊與抗變形能力突出。
4.
建筑與工具
高強螺栓
:用于鋼結構連接,抗拉強度與延展性平衡。
模具鑲塊
:表面氮化處理后可延長注塑模具壽命。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