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社北京4月11日電 題:吸引泰戈爾到訪,丁香詩會如何芬芳百年?

——專訪北京市西城區(qū)作家協(xié)會主席李金龍

中新社記者 徐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間合署丁香院,一度看花一度繁。”每逢春日,北京法源寺的丁香盛開。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在徐志摩、林徽因等陪同下來到法源寺,成為中印文化交流一段佳話。

又到丁香季,“詩承古今 雅聚宣南”2025百年丁香詩會規(guī)劃于4月11日傍晚在北京開啟。100多年來,丁香如何與文學共同綻放?怎樣依托丁香詩會這張“名片”,助力中國文化“出海”?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專訪北京市西城區(qū)作家協(xié)會主席李金龍,講述丁香與詩的百年情緣。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丁香詩會是怎樣開啟的?文人緣何愛賞花?

李金龍:北京法源寺原名“憫忠寺”,是唐太宗為追薦東征高句麗陣亡的將士而建,歷經(jīng)約50年,于公元696年最終建成,成為當時重要的皇家寺院。憫忠寺定期舉行追悼和祭祀活動,歷史上香火很旺。

法源寺丁香據(jù)傳種植于明代。寺中前庭后院的丁香,有著“香雪?!钡拿雷u。歷史上,文人名士尤愛到此賞花,紀曉嵐、黃景仁以及宣南詩社成員,都曾在法源寺留下足跡和詩篇。

丁香詩會的最早“范例”許是東晉時的蘭亭集會。1914年,晚清經(jīng)學家、文學家王闿運召集文學界的學生和師友相聚法源寺,賞花吟詩,以擴大法源寺的社會影響力。據(jù)史料記載,這屆丁香詩會有百人參與,是當時北京城里規(guī)模較大的文學集會。王闿運贊美此次詩會盛況為“庶繼蘭亭”。

中國歷代詩人都對花情有獨鐘,他們將思想和理念寄托于此,在花香中抒發(fā)精神與情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花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絕佳載體,字里行間,花衍生出數(shù)不盡的象征含義,藏起不同的精神寄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5年3月30日,北京法源寺盛放的丁香花吸引眾多游客參觀游覽。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中新社記者:1924年,泰戈爾參觀法源寺的行程是怎么促成的?在歷史上有何影響?

李金龍:1920年9月,梁啟超聯(lián)合汪大燮、蔡元培等人成立講學社,以聘請國外著名學者來華講學,每年一人。講學社先后邀請了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英國哲學家羅素,德國學者杜里舒,印度詩人泰戈爾來華講學。

1924年,泰戈爾應講學社之邀訪華,先后訪問了上海、杭州、南京、濟南、北京等地。在北京,他出席了社會各界的歡迎會和座談會,到幾所大學作演講,觀看了梅蘭芳的戲曲,徐志摩、林徽因等人作為翻譯陪同。

受邀來到法源寺,泰戈爾主要交流佛教和詩詞文化。有文記載道:“林小姐人艷如花,和老詩人挾臂而行,加上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徐志摩,有如蒼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圖?!碧└隊?、林徽因、徐志摩三人的合照流傳至今,后人因此稱三人為“歲寒三友”。離開北京前,泰戈爾還應林徽因的請求送給她一首小詩:蔚藍的天空/俯瞰蒼翠的森林/它們中間/吹過一陣喟嘆的清風。

泰戈爾是名副其實的中印文化使者。他不僅將印度佛教文化了解得很精透,同時又研究東方文化,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訪問和講學,給中國文學、文化、藝術(shù)帶來深遠影響。

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泰戈爾在北京真光劇場講演時說:“當我接近你們,我想用自己那顆對你們、對中國和亞洲偉大的未來充滿希望的心,贏得你們的心。當你們的國家為著那未來的前途,站立起來,表達自己民族的精神時,我愿意和大家分享他未來前途的愉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4年4月17日,“致敬巨匠 百年詩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詩會開幕式在北京市法源寺舉行。圖為扮演泰戈爾(中)、林徽因(左)、徐志摩的演員在百年前三人合影的位置進行表演。中新社記者 趙文宇 攝

中新社記者:停滯多年后,丁香詩會在21世紀初恢復并延續(xù)至今?;謴秃蟮亩∠阍姇?,保留了哪些傳統(tǒng),近些年又有何新意?

李金龍: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佛學院設(shè)立在法源寺。很長一段時間里,法源寺的文化傳播側(cè)重于佛教文化和多元文化交流等,丁香詩會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我一直對北京南城的文化很感興趣。鄉(xiāng)土文學作家劉紹棠曾對我說:“宣南文化是一口挖不完的深井?!?1世紀初,在對南城文化的挖掘中,我在一些文學史書籍里看到了法源寺與歷代文人的不解之緣和丁香詩會當年的盛況,也了解到泰戈爾訪華時在法源寺的經(jīng)歷,就下定決心努力讓丁香詩會恢復。我當時是北京市原宣武區(qū)作家協(xié)會常務(wù)副主席,恢復舉辦丁香詩會的策劃得到了區(qū)委區(qū)政府各部門的支持與肯定。2002年4月,首屆丁香詩會成功舉辦。

百余年來,詩是丁香詩會最寶貴的財富。成功恢復后,丁香詩會每年都能收到幾百甚至上千首詩歌。2008年,丁香詩會結(jié)束后舉行了“走進北京奧運的丁香詩會高層論壇”,作家趙大年、石祥、石英、朱先樹等4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自此,丁香詩會不僅成為詩人作家與廣大文學愛好者的節(jié)日,同時作為北京知名的文化品牌走進大眾生活。

丁香詩會的文化功能不止于詩,游客也能在法源寺覓得春日之趣。2024年,丁香詩會舉辦前開展“尋找五瓣丁香花”活動。丁香花大多是四瓣,稀有的五瓣丁香花又名許愿花,象征著幸福和幸運。參與者在尋找到五瓣丁香花的蹤跡后,通過參與線上打卡,能兌換丁香詩會紀念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此外,丁香詩會去年還啟動了全球華語詩歌征集,在全球范圍內(nèi)征集詩作,賽事獎項將在今年的詩會上逐一揭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4年4月17日,“致敬巨匠 百年詩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詩會開幕式在北京市法源寺舉行。圖為扮演泰戈爾(中)、林徽因(左)、徐志摩的演員在百年前三人合影的位置進行表演。中新社記者 趙文宇 攝

中新社記者:100多年來,丁香詩會持續(xù)吸引人們到訪、創(chuàng)作的原因是什么?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丁香詩會還能做什么?

李金龍:花和詩都是跨越國界的“語言”。丁香詩會的花香里,是一方水土千百年來的文化熏陶,飄著老北京的鄉(xiāng)愁;宣南地區(qū)的歷史遺跡上,是古代建筑悠久深厚的文化積淀,彰顯著中華文明的多元包容。因此,在面對丁香花時,人們很容易在詩中與古人相會,產(chǎn)生情感共鳴。

古建院落保護和市民文化生活在同一空間共生共榮。當花遇見詩,法源寺披上浪漫主義色彩,有了文學藝術(shù)的傳承。如今,參加丁香詩會的不僅有詩人,還有畫家、攝影家、評論家,人們在丁香樹下施展才華、期盼祥和。法源寺再次成為海納百川的文藝舞臺、迎接各界人士的文化會客廳。

西城是北京的“文物大區(qū)”。如何將承載歷史的文物,轉(zhuǎn)變?yōu)槎炷茉數(shù)墓适?、家喻戶曉的名片,是文保單位的共同課題。

恢復丁香詩會以來,不時收到來自海外的作品。去年,泰戈爾后裔來到法源寺,和徐志摩后裔共續(xù)中印文化交流的佳話。我們成立了丁香詩會·高校詩歌創(chuàng)作聯(lián)盟,吸引更多青年關(guān)注西城區(qū)的發(fā)展和歷史文化保護。

今年,“詩承古今 雅聚宣南”主場活動將揭曉全球華語詩歌優(yōu)秀作品,邀請來自6個國家的詩人一同見證中國詩歌文化的傳承,還將聯(lián)合海外僑團,在法源寺舉辦“百年丁香詩會僑聲朗誦會”,以詩歌為紐帶聯(lián)結(jié)華僑華人。

丁香詩會的“出海”之路不止于此。讓在京留學生擔任志愿者,邀生活在中國的外籍自媒體達人探訪……希望在未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師生、藝術(shù)大家以及文學社團能相聚北京,以詩為媒。(完)

受訪者簡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金龍。受訪者供圖

李金龍,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作家協(xié)會會員、西城區(qū)作家協(xié)會主席。北京市西城區(qū)文聯(lián)副主席、北京市西城區(qū)社科聯(lián)副主席、北京市西城區(qū)宣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正高二級研究館員。2007年獲享受國務(wù)院特殊津貼專家,2010年獲北京市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2012年獲北京市西城區(qū)首屆百名英才突出貢獻人才,2017年獲北京金牌閱讀推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