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生的意義全是各人自己尋出來、造出來的:高尚、卑劣、清貴、污濁、有用、無用,全靠自己的作為。

生命本身不過是一件生物學的事實,有什么意義可說?

一個人與一只貓、一只狗,有什么分別?人生的意義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自己怎樣生活。

你若情愿把這六尺之軀葬送在白晝作夢之上,那就是你這一生的意義;你若發(fā)憤振作起來,決心去尋求、去創(chuàng)造自己生命的意義,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義,作一事便添一事的意義,生命無窮,生命的意義也無窮了。

思想界老前輩吳稚暉說人為萬物之靈,怎么講呢?

第一:人能夠用兩只手做東西;

第二:人的腦部比一切動物的都大。有能做東西的兩手和比一切動物都大的腦部,所以說人為萬物之靈。

但人生有什么意義呢?我常想:人生意義就在我們怎樣看人生。意義的大小淺深,全在我們怎樣去用兩手和腦部。

人生很短,上壽不過百年,完全可用手腦做事的時候,不過幾十年。有人說,人生是夢,是很短的夢。有人說,人生不過是肥皂泡。

其實,就是最悲觀的說法,也證實我上面所說,人生有沒有意義全看我們對人生的看法。

就算他是做夢吧,也要做一個熱鬧的,轟轟烈烈的好夢,不要做悲觀的夢。

人生不是單獨的,人是社會的動物,他能看見和想像他所看不到的東西,無論是過去,現(xiàn)在,或?qū)?,人都逃不了人與人的關(guān)系。

我們的一舉一動,也都有社會的意義。譬如我隨便往地上吐口痰,經(jīng)太陽曬干,風一吹起,如果我有癆病,風可以把病菌帶給幾個人到無數(shù)人。

一句話,一句格言,都能影響人。我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兩千五百年前,離尼泊爾不遠地方,路上有一個乞丐死了,尸首正在腐爛。

這時走來一位年輕的少爺叫Gotama,后來就是釋迦牟尼佛。這位少爺是生長于深宮中不知窮苦的,他一看到尸首,問這是什么?

人說這是死。他說:噢!原來死是這樣子,我們都不能不死嗎?

這位貴族少爺就回去想這問題,后來跑到森林中去想,想了幾年,出來宣傳他的學說,就是所謂佛學。這尸身腐爛一件事,就有這么大的影響。

我們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點行為都可以有永遠不能磨滅的影響。

我講一個故事:民國元年,有一個英國人到我們學堂講話,講的內(nèi)容很荒謬,但他的O字的發(fā)音,同普通人不一樣,是尖聲的,這也影響到我的O字發(fā)音,許多我的學生又受到我的影響。

在四十年前,有一天我到一外國人家去,出來時鞋帶掉了,那外國人提醒了我,并告訴我系鞋帶時,把結(jié)頭底下轉(zhuǎn)一彎就不會掉了。

我記住了這句話,并又告訴許多人,如今這外國人是死了,但他這句話已發(fā)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在孔夫子小時,有一位魯國人說:人生有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就是最偉大的人格,像耶穌孔子等。

立功就是對社會有供獻。立言包括思想和文學,最偉大的思想和文學都是不朽的。

但我們不要把這句話看得貴族化,要看得平民化,比如皮鞋打結(jié)不散,吐痰,O的發(fā)音,都是不朽的。

就是說:不但好的東西不朽,壞的東西也不朽,善不朽,惡亦不朽。

一句好話可以影響無數(shù)人,一句壞話可以害死無數(shù)人。這就給我們一個人生標準,消極的一面我們不要拿去害人,要懂得自己行為;

積極的一面則要使這社會增加一點好處,總要叫人家得我一點好處。

再回來說,人生就算是做夢,也要做一個像樣子的夢。

真是有得于佛法的話,認得人生如夢,故無所求。但無所求不是無為。

人生固然不過一夢,但一生只有這一場做夢的機會,豈可不努力做一個轟轟烈烈像個樣子的夢?

豈可糊糊涂涂懵懵懂懂混過這幾十年嗎?

總之,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他什么意義,他就有什么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作點有意義的事……

每個人可以說都有一個“人生觀”,我是以幾十年的經(jīng)驗,提供幾點意見。

很多人認為個人主義是洪水猛獸,是可怕的,但我說是平平常常,健全而無害的。中國思想上具有健全的個人主義思想,可以與西洋思想互相印證。

王安石是個一生自己刻苦,而替國家謀安全之道,為人民謀福利的人,當為非個人主義者。但從他的詩文可以找出他個人主義的人生觀,為己的人生觀。

因為他曾將古代極端為我的楊朱與提倡兼愛的墨子相比。

在文章中說“為己是學者之本也,為人是學者之末也。學者之事必先為己為我,其為己有余,則天下事可以為人,不可不為人?!?/p>

這就是說,一個人在最初的時候應(yīng)該為自己,在為自己有余的時候,就該為別人,而且不可不為別人。

十九世紀的易卜生,他晚年曾給一位年輕的朋友寫信說:

最期望于你的只有一句話,希望你能做到真正的、純粹的為我主義,要你有時覺得天下事只有自己最重要,別人不足想,你要想有益于社會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你自己這塊材料鑄成器。

另外一部自由主義的名著《自由論》,有一章“個性”,也一再的講人最可貴的是個人的個性。這些話,便是最健全的個人主義。

一個人應(yīng)該把自己培養(yǎng)成器,使自己有了足夠的知識、能力與感情之后,才能再去為別人。

孔子的門人子路,有一天問孔子說:“怎樣才能做成一個君子?”孔子回答說:“修己以敬?!?/p>

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要把自己慎重的培養(yǎng)、訓練、教育好的意思?!熬础痹诠盼慕忉尀樯髦?。

子路又說:“這樣夠了嗎?”孔子回答說:“修己以安人?!边@句話的意思,就是先把自己培養(yǎng)、訓練、教育好了,再為別人。

子路又問:“這樣夠了嗎?”孔子回答說:“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p>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培養(yǎng)、訓練、教育好了自己,再去為百姓,培養(yǎng)好了自己再去為百姓,就是圣人如堯舜也很不易做到。

孔子這一席話,也是以個人主義為起點的。

自此可見,從十九世紀到現(xiàn)在,從現(xiàn)在回到孔子時代,差不多都是以修身為本。

修身就是把自己訓練、培養(yǎng)、教育好。

因此個人主義并不是可怕的,尤其是年輕人確立一個人生觀,更是需要慎重的把自己這塊材料培養(yǎng)、訓練和教育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