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一則振奮人心的消息從科研領域傳來:中國科學家憑借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采集的樣品,取得重大研究突破——首次測定了月背月幔的含水量,且這一數值明顯低于月球正面,這無疑是月球研究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

目前,被廣泛接受的是大碰撞起源假說,該假說認為大約45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與原始地球發(fā)生劇烈撞擊,拋射出的物質重新吸積形成了月球。這場天地大碰撞幾乎將月球的水分蒸發(fā)殆盡。
近20年來,月幔中的含水量究竟是多是少,始終存在爭議,而此前的研究成果均圍繞月球正面展開。
新突破:嫦娥六號玄武巖的月幔發(fā)現“水”,含量極低
隨著中國探月工程不斷取得突破,嫦娥六號的成功采樣返回,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月球背面物質的寶貴機會。

近期,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胡森研究員、林楊挺研究員與南京大學惠鶴九教授團隊組成的科研力量,針對嫦娥六號采集的玄武巖巖屑樣品展開了深入的源區(qū)水含量研究,其研究成果為理解月球演化歷史和未來資源開發(fā)提供了新的視角。
該項研究的核心發(fā)現是,嫦娥六號玄武巖的月幔源區(qū)水含量極為匱乏,僅為1-1.5微克/克。這一數據在已公布的月球巖石水含量數據中堪稱最低值,有力地證實了月球背面相較于正面更加“干燥”的推論。
這意味著在構成嫦娥六號玄武巖的月幔物質中,每噸僅含有1-1.5克的水,其干燥程度令人咋舌。對于這種極度干燥現象的成因,科學家們提出了頗具價值的推測。

研究認為,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的巨大撞擊事件可能對月幔源區(qū)的水含量產生了改造作用。這次撞擊不僅改變了該區(qū)域的物質組成,也可能導致了原本存在的水分的流失或破壞,最終形成了如今我們觀測到的極度干燥特征。
嫦娥六號玄武巖水含量研究的意義不僅在于揭示了月球背面獨特的干燥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它為月球起源的“大碰撞假說”提供了新的關鍵證據。該假說認為,月球是由一顆與早期地球發(fā)生碰撞的天體產生的碎片形成的。嫦娥六號的發(fā)現為進一步驗證這一假說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學約束。
此外,這項研究也對月球的未來開發(fā)利用提出了新的思考。了解月球水資源的分布和賦存狀態(tài)對于未來的月球基地建設和原位資源利用至關重要。

嫦娥六號的研究結果表明,在規(guī)劃月球背面任務時,需要充分考慮其極度干燥的環(huán)境特征,并尋求更為高效和經濟的獲取水資源的方法。
總之,嫦娥六號玄武巖的水含量研究是一項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突破性成果。它不僅加深了我們對月球演化歷史的理解,也為未來的月球探測和資源開發(fā)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水對于人類探測月球有多重要?
隨著中國探月工程的不斷深入,我們有理由期待更多來自月球的發(fā)現,為人類探索宇宙的進程貢獻力量。 其中,“水”對于人類探測月球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大家都知道,“水”作為生命之源和重要的資源,在月球開發(fā)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載人登月到建立月球基地,水的供應都是必須解決的問題。它不僅可以滿足宇航員的生活需求,還能通過電解水獲取氧氣和氫氣,為基地提供生命保障和能源支持。
此前,科學家一直期望在月球上找到豐富的水資源,以降低從地球運輸水的高昂成本。然而,此次嫦娥六號的研究結果顯示月球背面月幔含水量極低,這無疑讓月球找水變得更加困難。
找水困難,適合載人登月嗎?
中國在月球探測和開發(fā)方面已經展現出了強大的實力和長遠的布局。嫦娥系列探測器的成功發(fā)射和任務執(zhí)行,為我國積累了豐富的月球探測經驗和數據。

嫦娥一號實現了繞月探測,嫦娥二號為后續(xù)任務提供了高精度的月球影像,嫦娥三號成功實現月面軟著陸,嫦娥四號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嫦娥五號實現了月球采樣返回。如今,嫦娥六號又為我們帶來了月背月幔含水量的關鍵信息。
那么,月球水含量低的情況下,還適合載人登月嗎?實際上載人登月之前美國已經嘗試過了,若短暫在月球上完成一項任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若要實現載人登月實現月球基地的建造,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未來,我國科學家可以基于這些研究成果,調整月球開發(fā)的策略。一方面,繼續(xù)在月球其他區(qū)域尋找可能存在的水資源,比如兩極地區(qū)的永久陰影區(qū),那里有可能存在水冰。
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對水資源循環(huán)利用技術的研發(fā),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在建立月球基地的規(guī)劃中,可以充分考慮水資源的節(jié)約和循環(huán)使用,例如將宇航員的生活廢水進行處理和再利用。

不僅如此,我國還可以加強國際合作,共享月球探測和開發(fā)的資源與技術。與其他國家共同開展月球找水和資源開發(fā)項目,不僅可以分擔成本和風險,還能促進科學技術的交流與發(fā)展。
最后
嫦娥六號關于月背月幔含水量的研究成果,是我國月球探測征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它讓我們對月球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為月球未來的開發(fā)和我國在月球的布局指明了新的方向。在未來的探索中,中國有望憑借自身的技術實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月球開發(fā)領域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