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遺物之如故,痛親友之早亡?!?/blockquote>人生一世,誰也逃不過生老病死。中國人對于喪葬禮儀的看重自然無須多言,孟子早就說過“送死大于生養(yǎng)”,也是在提醒我們對于“身后事”的處理,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人們離開這個世界以后,所遺留下來的物件,便統(tǒng)統(tǒng)叫作遺物。
因為我們是一個極具孝道文化的民族,風俗講究也非常之多。一般而言,如果是家中老人去世,后輩們往往會遵循傳統(tǒng),把逝者生前的遺物燒掉,意思是“可以在另一個世界照常使用”。
這樣做既體現(xiàn)了對死亡的敬畏,也表達了對先人的尊敬:一方面,這些陪伴了老人一生的各類遺物,我們既不能隨意丟失,也不能任意安放,除了燒掉,也確實別無他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另一方面,燒掉遺物,可以避免睹物思人、觸景傷情。等到儀式完畢,生活依然要繼續(xù),生者們依然生生不息。
而與此同時,焚燒遺物可是有諸多講究的,并不是把所有的遺物都燒光,俗語有云:“遺物四不燒,留下子孫富”,便是故老相傳下的一個重要的說法。
照片與肖像不能燒
有的人總結過,一個人的離世其實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燃燈滅、魂歸天”,呼吸停止,活動消失;第二階段是“塵歸塵、土歸土”,形骸火化,遺跡隱沒。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最后一個階段則是思念消散,被人忘記——如果不再有人記得,那么世界上將再也沒有這個人的存在。這才是真正的“死亡降臨”。
所謂“睹物思人”,“記憶”才是我們與這個世界聯(lián)系的根本。如果身邊有人先一步離我們遠去,僅憑某些細小的遺物,我們便可以穿梭時空,與逝去的親朋好友們相見。
而照片,對于一個家族的歷史記憶來說,便是彌足珍貴的子孫財富。尤其是新老更替,世代交隔,照片中的先人雖已遠去,但他們始終都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慎終可以追遠,懷慈可以向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在古代,王公貴族們?yōu)榱艘粡垺罢掌保枰ù髢r錢去請來世界上最好的畫家,極盡盛裝打扮,團體加排演,才能得到一張“肖像畫卷”,才能留給后世片刻的想念。
到了現(xiàn)代,科技發(fā)達,拍照便利,人們只要隨手打開手機,輕輕按下快門,便擁有了一生的生活軌跡。拿起照片,每個人都可以回溯到過去的時光,講述那曾經(jīng)的美好,緬懷已故的親人,傳承家族的文化。
總有一張照片能讓人回想起父輩的呼喚,總會在某一個回睨的時刻打動后輩人柔軟的心尖,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歷久不衰,皆是由此。作為歷史記錄和情感紐帶,照片確實應當被妥善保管,而不是簡單銷毀。
書籍與記錄不能燒
死亡是生命的終點,文字是靈魂的歸宿。很多人一輩子讀書看報寫日記,無論是休閑愛好,還是心靈需要,這些文字繪畫全都記載了故人們死前的所思所想,生后的酸甜苦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兩代人的傳承不只是基因和血統(tǒng),那些智慧的結晶和精神的內(nèi)涵才是家族寶藏的重中之重。如果有一天,晚輩想要了解一下先祖,光有泛泛的故事和表面的照片是遠遠不夠的。
只有通過浩如煙海的文字和記錄,一輩又一輩上下求索,家族的精神財富才可能永久的傳承下去。
而隨著時間的積累,這些東西也會越來越珍貴,即便不能成為千古傳唱的《史記》,不能作為千古留名的曹夢阮,哪怕只有寥寥幾筆,仍然可以“驚知己于千古,寄子孫與真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無論是家譜、自傳還是雜文,它們都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不應該被燒毀,而是應該被傳承、共享和保存下來。
藝術與收藏不能燒
與先輩所傳下來的文字同類,藝術品,就是人類死后能夠唯一剩下來的東西。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皆在此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這一點其實也不用多說,老人死后遺留下來的珍貴物品自然也不會有人真的拿去燒毀。
但是,藝術品號稱“最晚進門,最早出門”,往往是老人努力奮斗了一輩子,終于手有余錢才購入了家門,等到兒孫繼承,卻不識其中真意,很多都被早早賣掉,換取了錢財。變相來說,這也算得上是一種不敬先人的“燒毀”行為吧。
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的“敬”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長者在世,子孫孝敬;另一個是長者離世,后輩要有追思之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如果老人不在了,后輩人就草率的把他們的心愛收藏大肆販賣,那還有何敬之有?
老人生前的藏品除了具有金錢價值之外,還具有文化和藝術的內(nèi)涵,就算旁人不懂,也應該作為家族重要的遺產(chǎn),世代相傳。
畢竟,藝術品都是愛欲的精華,先人之所好,道也,也已經(jīng)達到了后輩對先人“追思”的范疇。假如保存不慎,不僅會喪失藝術的價值,也會對死者不敬。
床與被褥不能燒
古語有“三不借”之說:“一不借刀,二不給藥,第三個就是不能借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前兩個象征著兇兆和災患,而床在古人的眼中,更是“傳宗接代、子孫綿延”的代表。不要說燒,如果隨隨便便把床給挪個地方,都是非常不吉利的。
況且,床是人們?nèi)粘I畋匾募揖哂闷?。古代人家的物質得來不易,打造一張床可謂耗時費力,價值不菲。所以即便老人去世,往往也不會拿來燒掉,而是作為傳承的大件,物盡其用。
另外,一張床上可能接連睡過好幾代人,情感意義非凡,保存下來還可以“變廢為寶”,更有民間傳聞,說是沿用上輩的床具,便可以得到前人的庇佑,保子安胎,甚至趨吉避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與床同理,“被子”的斜音與“輩子”一樣,也是希望世代安康,一輩子吉祥的意思,既有對上輩人的悼念,也有對新人的祝福。
而從根本上來講,古時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如果被子隨隨便便就燒,家里就可能捉襟見肘,況且老人的貼身衣物都燒光了,為了給后人留下個念想,也應當保存下來。
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的民俗文化傳承了幾千年,有些屬于封建迷信,有些則教人感慨連連。我們從呱呱墜地時與父輩相見,短短幾十載便天人永隔,那些老祖宗傳下來的習俗不僅僅是生者對逝者的尊敬,更是一種寄托哀思、聊以慰藉的特殊“儀式”。
一方水土一種風情,一句俗語一抹離愁。燒也好,留也好,一家人聚在一起,終會將記憶傳遞給后人,你會選擇什么方式記憶先人,你又希望后人以什么方式記憶你呢?
俗語:“遺物四不燒,留下子孫富”,老人去世,哪4件遺物不能燒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