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zhàn)爭,往往會帶來巨大的破壞,古籍中常用的“兵燹”“涂炭等詞,即是對其破壞效果的概括描述。膠東半島在古代的戰(zhàn)爭頻次雖然不如中原地區(qū)高,但“兵燹”的情形也不在少數(shù)。明末爆發(fā)的孔有德之亂(登萊之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孔有德之亂過程中,登州(蓬萊)、黃縣、招遠、萊州(掖縣)、平度等地均遭兵燹。其中,登州府城所在地蓬萊首當其沖。該城自崇禎五年(1632年)正月陷落之后,長期被叛軍占據(jù),直至次年二月才被明軍收復。期間,蓬萊士民死難者眾多,城內(nèi)地標建筑(官衙及各類廟宇)也多被焚毀,相應情況在清代修撰的《蓬萊縣志》中皆有記載。接下來,本文就節(jié)選部分曾被焚毀的建筑名錄(后來基本都重修),以幫助大家管窺那段硝煙彌漫的歷史。
——蓬萊縣治(即老縣衙),府城鐘樓迤東,明洪武元年典史宋文忠建……崇禎五年毀于兵,六年知縣左永圖、十年知縣劉邦弼相繼重修。
——八蠟廟,舊址在赤山,明嘉靖六年,知府游漣移置陽關之西亭,去郡城五里許,崇禎五年毀,移置西關。
——城隍廟,府治(即登州府衙)西南,明洪武元年(知州)李思齊建,三十四年知府畢汝舟修……崇禎五年毀,十一年重修。
——關帝廟,府治南,元至正元年建,明洪武十七年重修,成化十一年總督備倭永康侯徐安改建今址……崇禎間毀于兵,七年重修……
——東岳廟,府城南關外,宋開寶年間建,萬歷中知府徐夢麟重修,崇禎五年毀(后重修)。
以上建筑均明確記載為崇禎五年或崇禎年間毀于戰(zhàn)火。除此之外,蓬萊縣的學宮(古代州縣官方的教育場所)也有“毀于兵”的記錄。雖然損毀時間沒有詳細標注,但結合上下文以及歷史背景,基本上也可斷定是毀于崇禎年間的孔有德之亂。
如此眾多且重要的建筑(縣衙、學宮、城隍廟等)都遭到戰(zhàn)火焚毀,孔有德之亂給蓬萊帶來的破壞程度可見一斑。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