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48年淮海戰(zhàn)役,杜聿明被俘,起初他思想抵觸,在功德林戰(zhàn)犯管理所,曾多次以自殺的方式抵觸改造。

杜聿明本以為就這樣在戰(zhàn)犯所管理所了卻殘生,不承想,共產黨依舊優(yōu)待于他,讓他這個頑固分子逐漸清醒過來,看清了兩黨的本質區(qū)別,開始配合接受教育和改造,最終于1959年獲得特赦。

被特赦后的杜聿明來到韶山,參觀毛主席舊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們在參觀解放戰(zhàn)爭圖片陳列室時,發(fā)生了尷尬的一幕。

同行的宋希濂拉著杜聿明借一步說:

“我們進去不是自取其辱嗎?還是不要進去了吧!”

而杜聿明聽后則笑了笑,他沒想到宋希濂的思想還停留在過去,于是,他給出了兩個理由徹底說服了宋希濂。

大名鼎鼎的黃埔名將

杜聿明被俘時是徐州“剿總”副司令,宋希濂則是第14兵團副司令,二人都坐到了兵團最高指揮官的位置,是蔣介石名副其實的嫡系將領。

二人同是黃埔軍校一期學員,既是同學,又是同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抗日戰(zhàn)爭中,都有過不錯的戰(zhàn)績,但杜聿明相較于宋希濂,也有些不一樣的地方。

當年黃埔軍校是國內軍事學校的天花板,甚至在國際上都享有一定聲譽,在北洋軍閥混亂的時期,組建正規(guī)的軍事部隊是孫中山先生在大革命失敗后總結的經驗教訓。

當時能進黃埔軍校的學員,不是非富即貴,就是百里挑一的人才,特別是第一期至第四期的學員,后來幾乎都成為出色的將領,比如徐向前元帥就是黃埔一期學員。

杜聿明出身顯赫,從小受過良好教育,在黃埔接受系統(tǒng)化軍事訓練,畢業(yè)后,他一心跟著國民黨,成為蔣介石首批嫡系將領。

宋希濂則跟著陳賡加入共產黨,1926年因“中山艦事件”又退出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杜聿明追隨蔣介石活躍在北伐戰(zhàn)場,晉升得也比較快,到1928年他已經是一名中校隊長。

同一時期,宋希濂則作為蔣介石培養(yǎng)的潛力股,派往日本千葉陸軍步兵學校深造,宋希濂出身富農家庭,從小飽讀詩書,很早就受新文化、愛國思想的熏陶。

留日期間,宋希濂積極響應國內抗日運動,妥妥地是一名愛國將領,回國后的宋希濂顯然在軍事水平上更勝一籌,到1937年西安事變后,他已經是西安警備司令了。

杜、宋二人都參加了蔣介石發(fā)動的對紅軍的多次“圍剿”,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又都先后參加了“淞滬會戰(zhàn)”、緬北中國遠征軍。

杜聿明在抗日戰(zhàn)爭中敢于流血流淚,而且也善于治軍,他提出“操場就是戰(zhàn)場”,他常說:“平時多流汗,戰(zhàn)時少流血?!?/strong>

杜聿明絕對是大名鼎鼎的“名將”,政治嗅覺極為敏感,這是他和宋希濂所不同的地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緬北作戰(zhàn)時,杜聿明與抗日名將孫立人產生嫌隙。

因蔣介石的錯誤指揮,讓緬北戰(zhàn)場東線戰(zhàn)事?lián)p失慘重,杜聿明受命于老蔣往野人山撤退,孫立人率新38師負責為其斷后。

但孫立人又聽命于盟軍指揮官史迪威的命令,掉頭往印度方向撤退,誰知杜聿明的第5軍在撤退途中因彈盡糧絕造成傷亡慘重,杜聿明把一切責任都算在了孫立人頭上。

1946年初,在遼沈戰(zhàn)場上,孫立人的新1軍逼得我軍林帥不得已放棄四平,雙方進入到非常焦灼的狀態(tài),國民黨占據明顯優(yōu)勢,而此時原杜聿明的部下廖耀湘正好趕到東北戰(zhàn)場。

杜聿明作為第五集團軍最高指揮官,直接登報聲明東北戰(zhàn)場取得的功績都是廖耀湘打下來的,這讓孫立人非常氣憤,直接找到蔣介石理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蔣介石回孫立人:“你不懂政治。”

老蔣早就收到杜聿明發(fā)來的電報。無奈之下,孫立人只好撤離東北,從此未在戰(zhàn)場上大展過雄風。

毛主席知道這一消息,高興地說:“我們唯一的敵人走了?!?/strong>

孫立人在淞滬會戰(zhàn)與日軍血戰(zhàn)14天,身負重傷不下火線,他率領的新1軍被譽為“天下第一軍”,他是西方國家公認的天之驕子。

而杜聿明在蔣介石那里之所以能說得上話,除了他是黃埔嫡系的身份,還因為他在1945年平“云南王”云龍有功,幫老蔣肅清了云南軍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解放戰(zhàn)爭期間,杜聿明已經算是蔣介石嫡系中的親信了。

10年改造,洗心革面

1949年1月,隨著三大戰(zhàn)役接近尾聲,國民黨的敗局已定,1月10日杜聿明在陳官莊突圍失敗,被陳毅的華東野戰(zhàn)軍俘虜。

他本來患有嚴重的慢性疾病,想申請到美國去治療,結果臨危受命被派上淮海戰(zhàn)場,誰叫他是蔣介石器重的嫡系將官?

杜聿明被俘后,他思想抵觸,多次自殺未遂,有時咳嗽不止,還手腳不利索,儼然就是久病纏身,命不久矣。

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依然受到共產黨的優(yōu)待,有專家醫(yī)生治好了他的病,身體恢復后也只需要做一些輕活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這個頑固分子逐漸清醒過來,開始配合接受教育和改造。

1959年,他迎來重生的機會,因表現(xiàn)良好獲得首批戰(zhàn)犯特赦,而且還是名單中第一個被特赦的人。

正是我黨寬大的胸懷和最大的誠意,讓杜聿明在釋放當天熱淚盈眶,激動地向軍委的同志敬禮表示感謝。

而宋希濂在被俘前,一直駐守華中、西南方向。

1949年11月,劉鄧大軍全面進攻西南,宋在川湘鄂黔邊區(qū)失守荊門,率殘部逃往西昌,最終被圍困在大渡河白衣楊嶺,隨即被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據說宋希濂被俘前,還試圖掏槍自殺,他雖不像杜聿明那樣喜歡玩弄政治,即使愚忠于蔣介石,但他身上始終保持著大將的風范。

1959年11月,宋希濂和杜聿明一起被特赦。出獄那天,陳賡大將專程去接他,他激動地說:“真沒想到還有今天……”

出獄后,杜聿明、宋希濂等戰(zhàn)犯開始到全國各地參觀建設項目和游覽名勝古跡,他們先后去了井岡山、韶山等紅色文化名勝區(qū)。

恢復自由的杜聿明、宋希濂致力于近代文史資料的研究和撰寫,記錄下他們過去的經歷,還會受邀參加一些文化活動,他們完全適應了作為新中國公民的身份。

經歷過10年改造,他們親身體驗了我黨的不計前嫌,并給予特殊的關懷和照顧,可以重新回到親人身邊,這使他們深受感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是,作為軍人,他們心里有個疑惑一直未得以解開,那就是當年敗了,而且輸?shù)媚敲磸氐?,在?zhàn)略、戰(zhàn)術上到底是輸在哪里。

直到1973年,他倆來到韶山沖毛主席故居……

請記得把這句話留給后人

這一天,他們先參觀了陳列館的抗日戰(zhàn)爭圖片展覽,這一刻他們是自豪的,他們曾經在抗日戰(zhàn)場上揮灑過熱血,那是他們一生中值得驕傲的高光時刻。

1938年富金山一戰(zhàn),宋希濂發(fā)揮出敢沖、敢拼的作戰(zhàn)風格,硬是與日本人整整打了10天,最終以少勝多,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42年同古會戰(zhàn),杜聿明面臨一場生死之戰(zhàn),他命令新22師筑成數(shù)個梯形陣地,迎戰(zhàn)日軍的飛機、大炮、坦克。

雖然付出了血的代價,卻創(chuàng)造了抗日史上罕見的戰(zhàn)例。

二人環(huán)視著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照片,久久不愿離開,此時工作人員提醒:下一站參觀解放戰(zhàn)爭圖片陳列室。

突然,宋希濂面露尷尬,拉著杜聿明借一步說話:“我們還是不要進去了吧!”

杜聿明感到驚訝,前后參觀了那么多地方也沒有見宋有如此反應,難道是他心里有何忌諱?

杜問:“為什么不進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面對解放戰(zhàn)爭的歷史,宋希濂的回答則是道出了許多國民黨軍官的心聲,他說:

我們進去不是自取其辱嗎?”

對于宋希濂來說,那是不堪回首的過去,他存在顧慮是在所難免的。

而杜聿明聽后則笑了笑,他沒想到宋希濂到今時今日還沒放開思想,還停留在過去,于是,他給出了兩個理由來說服宋希濂。

杜聿明問宋希濂還記得陳毅元帥去世前跟他們說過的話嗎?

“在山東的第一仗,我們還是輸了的呢!”這是陳毅元帥與他們會談時講過的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杜聿明說:“陳毅元帥從來不會忌諱討論某一場敗仗,這是共產黨將領的大將風度,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strong>

接著杜聿明又說:“我們輸了,對廣大人民來說是件好事?!?/strong>

此時的杜聿明已經明白無論哪一場戰(zhàn)役不以人民為先,注定都是敗局。

他說假如當年他們贏了,或者把余下的部隊拖到臺灣,這樣勢必會延長解放戰(zhàn)爭的進度,最終受苦的還是人民!

宋希濂聽了杜聿明的解釋,豁然開朗,他轉身主動拉著杜聿明一起走進解放戰(zhàn)爭圖片陳列室。

他們在里面靜靜地參觀了一個小時,而正是這短短一個小時,讓他們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走出陳列室,杜聿明語重心長地說:“毛主席是戰(zhàn)神!”解放戰(zhàn)爭的一幕幕瞬間閃過他的腦海,表示輸?shù)眯姆诜?/p>

宋希濂也連連點頭,表示贊同。古往今來被稱之為“神”或許帶有一些迷信的說法,但在他們看來,這是對毛主席出神入化指揮作戰(zhàn)的敬仰與崇拜。

隨后,杜聿明還叮囑工作人員:“請幫我把這句話留給后人?!?/strong>

最后,他還特意強調一定要讓將來研究軍史的人,知道并記住這句話。

為什么說“毛主席是戰(zhàn)神”

杜聿明、宋希濂在蔣介石麾下多年,非常清楚老蔣是如何指揮作戰(zhàn)的,特別杜聿明深有體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49年底淮海戰(zhàn)役的最后時刻,在我軍全面攻勢之下,國民黨軍隊一觸即垮。

杜聿明感到蔣的命令必然導致全軍覆沒,他本著服從命令,為蔣效忠的決心,給蔣寫信,提議采取“和談”固守各兵團。

蔣介石在1月1日宣言和平,1月3日又給杜下命令要突圍。此時因為蔣越級指揮,國民黨內部的上傳下達一團亂麻。

7天后,杜聿明在冰天雪地的陳官莊,挨餓受凍,不得已率部突圍,被俘時身邊只剩十余人。

所以杜聿明說:

“真正說來,國民黨軍隊有一半是敗在自己手里的,這方面我有切膚之痛,在心里留下了難以忘卻的印象?!?br/>

杜聿明被俘時,表現(xiàn)出心有不甘,那是因為他們的誓死效忠,最終換來的結果卻是一敗涂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獲得重生之后,他們看清了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本質區(qū)別。此次參觀,更是讓他們深刻體會到毛主席與蔣介石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的截然不同。

要論蔣介石的出身與進階,可謂是平步青云。出身保定陸軍學堂,又東渡日本學習軍事,蔣介石是名副其實的科班出身。

再論背景,又有孔、宋兩家的勢力支持,加之孫中山先生的提攜,從黃埔學校校長到靠財大氣粗平定北洋軍閥,從而坐到國民黨一把手。

曾經的風云人物馮玉祥、張學良等都投到他旗下,而最后這些人給他的標簽是:“蔣介石就是一個善于謀權的野心家。”

說到統(tǒng)帥用兵,蔣介石是典型的江浙風格,非常在意親疏有別。比如陳誠,就是他最信任的愛將,只因陳誠是出自黃埔一期,又是他的浙江老鄉(xiāng)。

毛主席沒有上過正規(guī)的軍校,但卻是胸懷寬廣,知人善任。

曾澤生原是國民黨將領,因不是老蔣嫡系部隊,他的第60軍的武器裝備都是最差的,只能算是一支“雜牌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48年遼沈戰(zhàn)役前,曾澤生率部3萬多人在長春起義,轉投我軍,后來被改編成50軍。

這位不被蔣介石看重的將領,到了毛主席麾下,卻能受到重用,而且還創(chuàng)造了驚人的戰(zhàn)績。

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志愿軍50軍變成“鐵軍”,被譽為地表最強防御部隊。1955年曾澤生被授予開國中將。

同一位將軍,同樣的士兵,然而不同的統(tǒng)帥,最后的結果卻是天壤之別。這正是毛主席調兵遣將的高明之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對于這一點,蔣介石是絕對不能接受,正如李宗仁晚年時說過:

“蔣先生喜歡坐在統(tǒng)帥部里,直接以電話指揮前方作戰(zhàn)。”

很多時候,許多國民黨將領正是因為懾于蔣的淫威,只有服從命令,最后只能以失敗告終。

毛主席則更注重統(tǒng)帥布局,放手讓戰(zhàn)場上的將領放開了打,這樣才能聚集軍心,提升士氣。

淮海戰(zhàn)役中意氣風發(fā)的粟裕大將,曾多次與毛主席討論作戰(zhàn)計劃,有一次中央的決策是分兵南進,而粟裕大將則認為應該集中兵力打大仗。

在這種關鍵時刻,毛主席首先是非常信任粟裕的能力,其次是支持他依據戰(zhàn)場形勢靈活打、放開了打。

在淮海戰(zhàn)場上,粟裕率華東野戰(zhàn)軍打出了血性,共殲滅國民黨軍隊44萬余人,毛主席說:

“淮海戰(zhàn)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正是因為毛主席的運籌帷幄,以及對部下的充分信任,所以才有了從遼沈戰(zhàn)役的關著打,到淮海戰(zhàn)役的追著打,最后平津戰(zhàn)役的圍著打,迎來解放戰(zhàn)爭的全面勝利。

那么,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奧秘究竟是什么?

?毛主席為什么“用兵如神”

1928年,彭老總率領紅四軍上井岡山,第一次與毛主席見面。彭老總問:毛委員,你沒有上過軍校,為什么就能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的?

毛主席解釋道:“井岡山就是我的軍事大學啊?!?/strong>隨后又從柜子里取出兩本書,對彭老總說道:“這兩本書就是我的教科書?!?/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本是《孫子兵法》,另一本是《三國演義》。接過毛主席手中的兩本書,彭老總明白了毛主席的軍事才華是天賦異稟,無師自通,而且能學以致用。

毛主席喜歡讀書的習慣眾所周知,而且特別對中國歷史、軍事類書籍愛不釋手,對于其中的軍事要點融會貫通。

毛主席在指揮我黨長達幾十年的抗戰(zhàn)中,以理論結合實踐,創(chuàng)造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奇跡。

從井岡山確定“農村包圍城市”的戰(zhàn)略思想,到四渡赤水的“聲東擊西”,最后陜北勝利大會師,都見證了紅軍在毛主席的率領下,已成為威武之師。

1936年西安事變前,毛主席首先提出統(tǒng)一民族戰(zhàn)線一致抗日的主張。而此時蔣介石還在冒天下之大不韙,以“攘外必先安內”,企圖在西北地區(qū)發(fā)起對紅軍的第6次“圍剿”。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改寫了歷史,毛主席主張的建立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順應時代發(fā)展,是民心之所向,注定在國共之間的拉鋸戰(zhàn)中,共產黨已經贏在起跑線上。

1937年8月的洛川會議上,毛主席提出抗日戰(zhàn)爭將是艱苦的持久戰(zhàn),并提出晉察冀三省交界處作為我軍的主要作戰(zhàn)地區(qū)。

事實證明,由聶榮臻在晉察冀地區(qū)創(chuàng)建的第一個敵后根據地,以山西五臺山向華北平原發(fā)展游擊戰(zhàn)爭,為壯大抗日武裝力量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談起游擊戰(zhàn)的作戰(zhàn)原則,毛主席有趣地說:“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他伸出五指,又收緊拳頭,形象比喻:分散以發(fā)動群眾,集中以消滅敵人。

解放戰(zhàn)爭時,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揮下,老蔣的800萬軍隊被打得落花流水。所以周總理曾經評價蔣介石是拙劣的戰(zhàn)術家,合格的戰(zhàn)略家。

毛主席的軍事思想,博大精深,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的指揮才能無與倫比。

熟讀史書兵法固然是毛主席用兵如神的秘訣,但并非紙上談兵。正如毛主席所說:讀《三國》是為了研究故事的辯證法。

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星星之火,自然可以燎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半個世紀過去,《論持久戰(zhàn)》一直都是日本、歐美國家軍事家們的研究對象,他們試圖在《孫子兵法》中找到毛主席當年提出“農村包圍城市”的戰(zhàn)略思想,其秘訣究竟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