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婚”,對于很多人來說應該是非常陌生的詞匯。
這種婚姻模式,已經逐漸取代傳統(tǒng)婚姻,甚至取代了原本就非常簡潔的“兩頭婚”。
而它的出現(xiàn),昭示出很多家庭和夫妻之間的無奈,仔細剖析,不免讓人覺得有些燒心。

向生存低頭
根據(jù)網上給出的數(shù)據(jù),在當前的上海,已經有大約15%的夫妻或主動或被迫地選擇了干婚。
什么叫干婚?
雖然是大批量地出現(xiàn)在上海,但用我們大白話來解釋就是“干結婚”,意思是“只結婚”。

夫妻雙方在婚前婚后的生活上,基本沒有差別。
兩人可能根本不在同一個地方工作,也沒有同居生活,錢也是各管各的,就像是大學情侶之間一樣。
大家不再是交織的,而是平行的。
要問這種婚姻模式為什么會出現(xiàn),最扎心的原因就是:新婚夫妻都不得不向生存低頭。
誰不想整天在一起呢?但巨大的生存壓力,讓這些新婚夫妻無法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果想一起生活,勢必會有一方在生活、工作甚至是前途方面作出犧牲。
這就完美地印證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生存需求占據(jù)了主導位置,其他的高階情感需求,都必然會被擱置。

以我自己舉例,我是內蒙人,大學就在一起的男友是四川人。
我們都想要穩(wěn)定工作,又難以憑借自己的本事在對方的家鄉(xiāng)獲得穩(wěn)定工作并扎根。我們二人要想在一起,就需要有一個人失去一些東西。
我們想有個結果,也許干婚才是“最優(yōu)解”,只是結婚,其他的還是保持現(xiàn)狀。
可如果我們什么都不管,就是要整天膩在一起,那更現(xiàn)實的問題就是,我們如何生存?
現(xiàn)在身強力壯找個工作倒是簡單,以后呢?就這種話題我都不敢多想,想多了我身體都吃不消。
當我們這對普通的情侶也要選擇干婚的時候,我給我自己的結論同樣也是——向生存低頭。

第25號宇宙的沉淪
有一個心理學實驗叫“第25號宇宙”,如果讓一個老鼠窩什么資源都不缺的話,最終這些老鼠會陷入“沉淪”。
表現(xiàn)為對任何事情都沒什么欲望,也對生活沒有任何積極性。
而當一個人什么都做了,卻還是什么都沒獲得的時候,他也會“沉淪”,這就是當下社會最常見的現(xiàn)象——躺平。
在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看來,這些情況都可以用“低欲望社會”理論來概括。

有人怕自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提前陷入低欲望的沉淪,有人是已經得到了所有想要的,最終迎來低欲望的結果。
低欲望也促成了現(xiàn)在普通人或者精英人士選擇干婚的直接原因。
總的來說,他們沒有那么多想要的了,婚姻、房子、車子提高了愛情和婚姻的成本,讓真心相愛的兩個人很難走到一起。
既然如此,索性就都不要了,只有錢攥在自己手里,能保證生活質量才是王道。
前幾年超火的“兩頭婚”就是這樣。
夫妻雙方完全平等,男子不出彩禮,女子也不必被灌輸“嫁過去就是男方家里的人”的思維;
生育與否全憑自己來決定,孩子可以隨母親姓,姥姥姥爺也以“爺爺奶奶”來稱呼。

有些奇怪,但很公平。而干婚則是進階版兩頭婚,沒人犧牲,大家都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活著,經濟負擔也小了很多。

干婚的弊端
是的,雖然年輕人越來越多選擇干婚,但這背后也是有很多弊端的。
比如依戀理論認為,親密關系的維系依賴的是情感交互和安全感兩大因素。
毫無疑問,干婚夫妻因為彼此交集不夠多,甚至基本不怎么見面,雙方長期缺乏深度交流;
這會逐漸形成“回避型依戀”,導致人的情感需求被壓抑。
情感需求無法滿足,會不會去索取其他的情感需求呢?
這是干婚夫妻之間最大的風險。
而要克服這種隱患,就需要他們在工作之余,在自己的伴侶身上多用用心。
距離不見得會喪失安全感,但沒有安全感的距離,一定會影響親密關系。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曾警示:“若將愛視為交易,親密關系終將淪為冰冷的契約?!?/p>
而干婚就是一種“契約婚姻”的體現(xiàn)。這也是干婚的弊端,讓婚姻不再像婚姻。
至于如何解決,個人情感和選擇,我們無法左右,但想讓婚姻模式回歸正軌,需要全社會的出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