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春,朝鮮戰(zhàn)場最兇險的一役爆發(fā)在臨津江。

美軍重兵壓境,志愿軍頂著飛機大炮硬抗,而就在這生死關頭,一位師長跑到吳信泉面前,說了句讓人冒冷汗的話。

吳信泉聽完,盯了他整整十秒:你瘋了?但他最終點了頭,到底是什么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兵臨臨津江

1950年12月尾,冷得像刀刮,臨津江上飄著霧,美軍和韓軍剛在這兒搭起浮橋,準備來個大反撲。

志愿軍第39軍被點了名,主攻部隊,必須強渡臨津江,攔住對面幾十萬人的鋼鐵洪流。

吳信泉接令當天,把參謀拉到地圖前,鐵著臉說了一句:“干不成,我們就被沖回鴨綠江?!?/stro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9軍不是新手,打過云山、齋洞、價川,老美都怕他們。

這次不一樣,美軍吃過幾次虧,學乖了,火力調(diào)集得密不透風,從前是靠夜戰(zhàn),現(xiàn)在夜里都像白天,探照燈、夜航燈照得透亮。

對面陣地像鋼鐵墻一樣,一公里寬的臨津江口,架了六座浮橋,后面還有坦克、火炮、戰(zhàn)斗機,輪番上陣轟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志愿軍若從正面沖,等于拿人命填。

打?怎么打?不打?那整個正面就塌了,吳信泉在指揮部坐了一夜,地圖攤開,筆在他手里轉(zhuǎn)了一圈,突然點了點臨津江西岸一個小口子。

“從這兒突進去,給他們來點狠的”,他不是拍腦袋,是眼毒。

那個小口子叫“八道橋”,浮橋沒搭,敵軍火力覆蓋不全,地勢低洼卻能借水掩護。

戰(zhàn)術定了:集中所有炮火打三分鐘,特突連趁混亂沖過去,一旦站住腳,后續(xù)部隊跟上,直插敵后。打的是時間差,也是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50年12月31日,夜色剛落,炮聲轟鳴。

打了不到五分鐘,特突連猛沖臨津江,沒用船,趟水過江,江水刺骨,腿剛插進去,差點沒抽筋。

五分鐘后,志愿軍已經(jīng)站上敵軍堤壩,第一道火線崩了。美軍傻眼。

接下來兩小時內(nèi),志愿軍像利刃一樣插進去,不到天亮,浮橋邊上的守軍全滅,吳信泉坐在指揮部收到了電報,只回了四個字:“干得漂亮?!?/stro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美軍不是吃素的,浮橋炸了三座,又搭三座。

接下來七天,整個江面炮火不斷,美軍瘋狂反撲,要封住缺口,戰(zhàn)線從江邊繃到大壩,誰都知道,華川水庫就是個炸藥桶,一旦炸了,整片區(qū)域都要泡湯。

就在這時候,那個師長來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招泄洪,美軍傻眼

1951年4月初,戰(zhàn)局僵住,敵人不上也不退,天天狂轟濫炸,江面浮橋拆了又搭,志愿軍像在水泥墻上撞出個洞,卻被慢慢填回去。

打得久了,兵也累了,炮彈也緊了,美軍正往這壓主力,打算來個大反攻。

關鍵點就是華川水庫大壩,這時候,115師師長侯樹聲跑進指揮部,跟吳信泉低聲說了句:“干脆,把水放了?!?/strong>

吳信泉猛地回頭,眼睛盯著他,像盯著敵人:“你知道這事干下去,后果多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侯樹聲攤開地圖:“水一下去,美軍后勤全斷。他們修的橋、路、臨時機場,全泡水里,我們一個兵不動,他們就得困在水中央?!?/p>

說得輕松,但問題是,志愿軍有不少小分隊也在水庫下游,水一放,敵人完蛋,自己人也得頂水跑命。

“你這是拿人命賭命”,吳信泉聲音低得幾乎聽不見。

可他沒罵,沒拒絕,坐了兩分鐘,點了根煙,站起來走到墻邊掛著的地圖前,用手指劃了幾條線,說了一句:“人可以死,橋不能讓他們留?!?/strong>

1951年4月8日深夜,幾個人悄悄摸進了水庫控制站,志愿軍沒高科技,就用炸藥包炸開了幾個泄水孔。

沒人知道那水有多急,幾十億噸水從大壩口傾瀉而下,剛過凌晨,美軍那邊通訊炸鍋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浮橋全沖斷,裝甲車陷進泥潭,道路被淹,臨時橋梁被掀翻,美軍的補給線,像被人一刀斬斷,后方陷入癱瘓。

更狠的是,被困在河灘的幾個美軍團,三面水一面山,跑也不是、打也不是,被活活困了七天。

七天里,美軍拼命調(diào)直升機空投補給,但志愿軍天天打飛機,美軍天天修橋,白天搶修、晚上挖掘,全是泥水仗。

李奇微那邊氣得砸桌子,說:“這仗還能這么打?這是農(nóng)夫斗水,不是軍人打仗?!?/strong>

但沒人笑,尤其是前線指揮官,全愣了,沒一槍一彈,幾十公里補給線全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吳信泉這邊卻在調(diào)兵,把兵力往西邊移動,一邊堵、一邊殲,敵人剛反應過來,志愿軍早繞后截擊。

華川大壩一水泄下去,不只沖掉了橋,更是沖掉了美軍的節(jié)奏,美軍的反攻計劃被生生拖延,志愿軍趁機展開第五次戰(zhàn)役的第一階段。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高地血戰(zhàn)七天七夜

水放了,橋毀了,美軍一時間斷了后路,但仗還沒完,水再大也只能困人幾天,頂多拖住節(jié)奏,真要扭轉(zhuǎn)戰(zhàn)局,得靠刀子扎肉。

最危險的點是288.4高地,那是個凸出來的山包,像把釘子插在美軍咽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誰拿下這高地,誰就能把炮直接,推到對方后背上,美軍想拿下它,志愿軍死也不退。

守高地的是115師344團1連,全連不到120人,上頭沒重炮,身后就是臨津江,全靠肉身擋。

第一天,美軍來了一個連,炮火傾瀉之后沖上來,1連打退了,第二天來了一個營,沖了兩撥,被打散;第三天干脆一個團上了,還帶了坦克。

坦克上來了?志愿軍沒有反坦克炮,只有炸藥包、燃燒瓶,人貼上去,和車拼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連連長趙世貴在電報里只說了一句:“我們還在?!本瓦@五個字。

吳信泉咬著煙,一直站著,他清楚,這種仗,一旦塌口,就全塌,派不出援兵,只能賭那群人能守到最后。

第五天,彈藥快光了,夜里,一小股志愿軍悄悄摸上山,給他們送了三箱子彈和三桶飯。

送的人下不去了,六個人死在路上,送飯的戰(zhàn)士最后自己吃了一口干糧,把桶往前一推,趴在壕溝邊沒動了。

第六天,整整五輪進攻,1連頂住四次,最后一次,敵人沖上陣地邊沿,兩邊就在十幾米處丟手雷、砸石頭。

第七天,雨夾雪,山上一片泥濘,敵人打得起火,志愿軍衣服全燒破了,有人身上冒煙,還抱著機槍不放。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到了第七天下午,美軍終于不沖了,他們不是撤退,是崩了。

整整一個團,死傷六百多人,288.4高地,志愿軍還在,守軍卻只剩下二十來個人,幾乎全是傷員,戰(zhàn)斗結(jié)束時,趙世貴倒在壕溝邊,嘴里還咬著一塊干面。

吳信泉后來親自去了288.4,看著那片山坡,臉色鐵青沒說話,轉(zhuǎn)頭只吩咐一句:“全軍記住這個連?!?/stro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40天死守臨津江

臨津江這仗沒完,1951年5月之后,美軍轉(zhuǎn)守為攻,雙方在江邊僵持不下,一場340天的陣地戰(zhàn)開始了。

志愿軍在臨津江沿線打隧道、挖地堡,戰(zhàn)壕像蜘蛛網(wǎng)一樣密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寬的工事有三四米,能住人、藏車、躲炮。人稱“地下長城”。

美軍一發(fā)炮彈下去,志愿軍立刻從另一個洞里鉆出來開火。

吳信泉下死命令:陣地不能丟,人可以換。他把兵輪換得像流水一樣,前線頂不過的,后邊立刻頂上。

這不是普通防御戰(zhàn),是一場耐力賽、心理戰(zhàn),夜里美軍猛攻,白天志愿軍偷襲。打著打著,連敵我之間都搞糊涂了。

1951年冬,美軍調(diào)來了大量新武器。

照明彈一夜幾十發(fā),打得前線亮如白晝,坦克和飛機聯(lián)動攻擊,志愿軍傷亡開始攀升。

吳信泉沒退,他把預備隊全壓上去了,每天的調(diào)令只有一條:戰(zhàn)壕線不可后撤一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敵人想破防?得先踩著尸體上來。

整整340天,39軍硬是頂在江邊,把臨津江兩岸守成了鐵板一塊,敵人殲滅22500人,自己也付出了慘重代價。

1952年初,李奇微離任,臨走前說了一句話:“朝鮮前線,最不好打的,是吳信泉的那條線?!?/strong>

吳信泉沒聽見,還在前沿陣地上看地圖,一邊看一邊冷著臉說:“敵人動不了我們,我們就往前再走一步?!?/p>

1955年,吳信泉被授予中將,很多人記得他在臨津江打了一仗,打斷了敵人反攻的腰,打出了志愿軍的骨頭。

也有人記得那個不為人知的瞬間——師長獻上泄洪奇招,他瞇著眼看了半天,說了一句:“你真是膽大包天?!?/stro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他還是做了,因為那個時候,沒人有退路。

臨津江的炮火早已散去,一代人以無畏擔當守住了信念,也為后人撐起了和平的天。

今天再回望,那些英勇的身影,看到的是中華兒女在絕境中,挺身而出的力量與希望。

他們守住的不只是陣地,更是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