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浩源媽媽
“放下工作養(yǎng)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到底該先拼命掙錢,還是該先咬牙陪娃?
這個難題似乎撕開了無數(shù)父母最深處的掙扎:
“先掙錢?只有掙夠了錢,才能有更多的時間陪娃”;
“先陪娃?孩子還那么小,錢可以以后再掙,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然而,二十年的光陰在我們苦苦糾結(jié)中轉(zhuǎn)瞬即逝,兩種不同的選擇,在二十年后收獲的或許也是截然不同的人生畫卷吧!

01:我們都在糾結(jié)同一個問題
有位媽媽留言說對于孩子她特別愧疚:
“深夜加班回來,孩子已經(jīng)睡了,看到桌子上孩子畫的歪歪扭扭的全家福,她的眼淚再一次不爭氣地流了下來?!?/p>
“就算周末難得休息,微信消息也是一個接一個,老板催促、客戶消息、沒完沒了的代辦項目……”
孩子趴在沙發(fā)上小心翼翼地問:“媽媽今天可以陪我玩兒嗎?”
自己張了張嘴,想說:“好”,可被腦子里瞬間閃過的房貸、車貸、學費、各種開銷等等給壓了回去。
只能內(nèi)疚的對孩子說:“乖,等媽媽忙完這陣子好不好。
可“這陣子”到底是多久呢?
“一天?一個月?一年?還是……直到孩子長大,不再需要我們的陪伴了?”
邊看這位媽媽的留言,我的眼淚竟然不自覺嘩嘩地流了下來。
我,一個朝4晚8的打工人,早上出門時孩子還在睡夢中,晚上回家后孩子又要準備休息了。
從來沒有送過他們上學,也沒有接過他們放學,除了過年幾天假期外都沒有陪他們一起吃過飯……
“媽媽,明天您可以陪我參加幼兒園的活動嗎?”
“媽媽,可以和我們一起吃早飯嗎?”
“媽媽,您可以送我去上學嗎?”
“媽媽您可以給我開家長會嗎?”
每當看到孩子們那渴望又失望的眼神,我都覺得自己不配做一個媽媽。
知道我有多羨慕那些全職媽媽嗎?當聽到她們抱怨帶孩子累時,我甚至有些嫉妒,覺得她們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好意思,沒有其他意思,只是因為太羨慕了而已)因為她們每天厭煩的事情卻是我做夢都想實現(xiàn)的。
或許這就是人生吧,每天都會面臨各種的選擇,而只要有選擇就會有利弊。

02:先賺錢的利與弊
優(yōu)點:
①經(jīng)濟壓力小:能輕松支付孩子的學費、興趣班、旅行,甚至未來的房子首付。
②社會資源多:人脈、信息、機會,這些都有可能讓孩子站在更高的起點。
③自我價值感強:事業(yè)有成,你會覺得自己是個“成功”的父母,給孩子做了榜樣。
缺點:
①孩子的情感賬戶是空的:錢能買來玩具、衣服、最好的學校,但買不來親密感。等你想存的時候,可能已經(jīng)錯過了最佳時機。
②習慣性缺席:第一次家長會你沒去,第二次、第三次……后來孩子也不再期待了。
③彌補不了的遺憾:等孩子長大了,親子之間的話題可能只剩下“最近怎么樣?”“還行。”
最扎心的可能是——
你拼命賺錢,想給孩子最好的未來,可孩子最想要的,只是現(xiàn)在的陪伴。

03:先陪孩子的利與弊
優(yōu)點:
①安全感是孩子一生的底氣:被充分愛過的孩子,未來面對挫折時更堅韌,面對關系時更自信。
②親子關系像老朋友:孩子和父母無話不談,他們遇到困難會第一個找你,而不是躲著你。
③父母的人生少遺憾: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錯過了,就再也沒有了。
缺點:
①經(jīng)濟壓力大:可能要精打細算,放棄一些“更好的選擇”。
②社會競爭力下降:幾年不工作,再回去時可能發(fā)現(xiàn)職場已經(jīng)變了樣。
③外界的質(zhì)疑:有人會說“你就帶孩子?沒別的追求嗎?”,你得扛住這些聲音。
最現(xiàn)實的可能是——
父母給了孩子全部的愛,可當孩子想要留學、想創(chuàng)業(yè)時,拿不出錢,會不會愧疚?

04:有沒有兩全的辦法
其實,放下自責和內(nèi)疚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先賺錢”和“先陪孩子”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來平衡:
(1)分階段側(cè)重
0-6歲:盡量多陪,這是性格養(yǎng)成的黃金期。
小學階段:培養(yǎng)獨立性,適當增加工作時間。
青春期后:做孩子的“顧問”,而不是“保姆”,把重心放回事業(yè)。
(2)提高陪伴質(zhì)量
每天抽出30分鐘,專陪孩子(不玩手機?。?/p>
周末安排固定“家庭時間”,哪怕只是散步、做飯、聊聊天。
如果像我這樣每周末、沒假期的父母,可以充分利好用晚上回家和孩子相處的1個小時,多陪伴少說教。
(3)聰明地賺錢
如果有能力,可以選擇時間靈活的工作(遠程、自由職業(yè))。
如果有經(jīng)驗和能力,可以發(fā)展可持續(xù)收入(投資、副業(yè)),而不是單純用時間換錢。

05:二十年后,你想要什么樣的生活?
想象一下——
如果你選擇先賺錢:
孩子成年后,你們的關系客氣但疏遠。
孩子感激你提供的物質(zhì)條件,但心里總有個缺口:“為什么小時候爸爸/媽媽總不在?”
如果你選擇先陪孩子:
孩子可能沒住上大房子,但性格陽光,和你有說不完的話。
作為父母偶爾會想:“如果當年多賺點錢,現(xiàn)在是不是能幫他更多?”
所以你看,其實沒有完美的選擇,只有更重要的取舍。
最后的建議
若家庭貧困,優(yōu)先掙錢(生存需求>心理需求)。
不必因為“愧疚”就過度犧牲自己——一個疲憊、焦慮的父母,給不了孩子真正的幸福;
若溫飽無虞,選擇陪伴(情感收益的復利遠高于物質(zhì)),錢永遠賺不完,但孩子的童年會結(jié)束。
二十年后,孩子不會記得你買的昂貴玩具,但會記得你講故事的聲音、接他放學時的笑臉——這些才是他們抵御未來挫折的精神鎧甲。
我想,真正的平衡,不是五五分,而是動態(tài)調(diào)整

今天多陪孩子一小時,明天多工作兩小時。
這周項目忙,下周一定補上親子時間。
生活不是單選題,而是我們每天都在寫的答案。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