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社科申報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其熱烈的程度仿佛能將整個學術界點燃。深夜時分,學院教師備課室辦公室的那盞燈依然倔強地亮著,透出的光芒在寂靜的校園中顯得格外醒目。一位同事正專注地把“數(shù)字經濟時代下”這幾個字反復添加在課題申報書上,神情中透露出一絲無奈與迷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加上這個詞,立項成功率能翻倍”,他苦笑著對身旁同樣忙碌的同事說道。那苦澀的笑容背后,是對學術研究現(xiàn)狀的深深無奈。“十年前我研究 XXX 時,可從沒想過要當’學術標題黨’?!被貞浧鹜艏兇獾膶W術追求,他不禁感慨萬千。

這絕非孤立的個案。在如今的高校教師群里,一種黑色幽默正默默流傳著:“現(xiàn)在評職稱三大法寶——蹭熱點、傍大佬、造新詞”。有人甚至煞有介事地總結出了一本《學術追熱點指南》。比如,ChatGPT 爆火之時,就紛紛寫“人工智能倫理”;淄博燒烤出圈之際,便立刻改“文旅 IP 運營”。這種跟風逐流的現(xiàn)象,令人唏噓不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位哲學系的副教授不無自嘲地說:“以前說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現(xiàn)在倒像’知識掮客’?!痹?,知識分子被視為社會的燈塔,引領著思想的前行;而今,卻在現(xiàn)實的壓力與利益的誘惑下,逐漸失去了那份堅守與純粹。

哎,那畸形的評價體系就如同一只無形的黑手,悄無聲息地侵蝕著原本純凈無瑕的象牙塔,將其一點點地改造成了一個充滿功利氣息的名利場。

某些高校為了追求那所謂的“成果”,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竟然堂而皇之地將“企業(yè)贊助額”“媒體曝光量”這類與學術本質毫無關聯(lián)的指標納入考核體系。他們似乎忘記了高校的使命是追求真理和知識的傳承,而非追逐金錢與虛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就拿某理工科團隊來說,為了獲取橫向經費,竟然連續(xù)三年幫企業(yè)做“數(shù)據(jù)美容”。他們對數(shù)據(jù)進行肆意篡改和美化,以迎合企業(yè)的需求,完全不顧及科學研究應有的嚴謹性和真實性。這種行為哪里還有一絲一毫學術的誠信可言?簡直是對科學精神的粗暴褻瀆,將科學的神圣殿堂玷污得面目全非。

再看看某青年教師,他堅守著學術的良知,堅持講授《理想國》這樣極具深度和思想性的課程。然而,在這個浮躁功利的環(huán)境中,這樣的課程卻無人問津,選修課人數(shù)寥寥無幾。更令人氣憤的是,這位教師竟因此被領導約談,被告知“要注意市場需求”。難道真正有價值的知識和思想,在這個所謂的“市場需求”面前就如此不堪一擊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此種種現(xiàn)象,實在是令人痛心疾首。這不僅是對學術尊嚴的踐踏,更是對教育本質的扭曲。長此以往,我們的高校將不再是培養(yǎng)人才和孕育思想的搖籃,而會淪為追名逐利的庸俗場所。這怎能不讓人對教育的未來感到深深的憂慮?

古往今來,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往往是那些堅守真理、追求純粹知識的學者和教育家。而如今,這種功利化的趨勢卻讓我們與先輩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漸行漸遠。這種現(xiàn)象也反映出了當下社會價值觀的偏差,人們過于注重短期的利益和表面的浮華,而忽視了知識和思想的內在價值。這對于整個社會的長遠發(fā)展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教育部多次強調“破五唯”,旨在打破這種不合理的評價體系,引導學術研究回歸正軌。然而,現(xiàn)在許多高校卻趨炎附勢,對這一政策陽奉陰違。新教師考核表竟然明目張膽地寫著:“社會服務”細分為“企業(yè)合作滿意度”“網絡話題度”等八項指標。這種對功利的過度追求,無疑是對學術本質的背離。

或許,只有當大學不再用冰冷的 KPI 捆綁自由的思想,當講臺上的真話不再需要“數(shù)據(jù)外衣”的粉飾,那些被現(xiàn)實壓抑和折疊的風骨才能真正得以舒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畢竟,如果連大學都開始奉行“流量即真理”的荒誕邏輯,我們失去的不僅是知識分子的脊梁,更是一個民族思想的海拔。長此以往,民族的未來將何去何從?我們的社會又將依靠什么來推動進步與發(fā)展?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