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zhàn)爭從1941年6月22日開始一直到1945年5月8日最終結束,在這接近四年的戰(zhàn)爭中,蘇聯和德國都為此元氣大傷,普通人很難想象究竟是怎樣的意志才能讓這兩個國家不惜拉出來數千萬人打仗,平均每年雙方都要傷亡數百萬人,普通人看多了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的各場戰(zhàn)役就會對其他戰(zhàn)爭麻木,覺得也不過如此、這不是正常現象,實在是蘇德戰(zhàn)爭太過特殊了,也太過殘酷了。

?冰冷而又血腥的傷亡數字
德軍在東線戰(zhàn)場有一個夢幻般的開局,在1941年進立個月的時間里德軍用80萬人的傷亡換掉了蘇軍超過450萬人,但即使是蘇軍平均每個月傷亡75萬人的情況下,德軍也付出了每個月傷亡13萬人的代價。要知道在1940年的法國戰(zhàn)役中德軍在44天內的總傷亡也不過15萬人,平均一個月就10萬人的傷亡水平,所以即使是開局對德軍來說也有些受不了。
1942年雙方的傷亡又上升到了一個高度,在這一年德軍以110萬人換掉了蘇軍736萬人,刷出來了史無前例的戰(zhàn)損比,蘇德雙方的月傷亡因為戰(zhàn)線的穩(wěn)固而有所下降,達到了9.1萬比61萬人。但是這個數字依然很可怕,按照每個月來看,蘇德雙方每個月都要打一場不亞于凡爾登烈度的戰(zhàn)役,但是一戰(zhàn)的凡爾登可是打了九個月啊,到了二戰(zhàn)就被壓縮成每個月了,東線已經完全變成了一個血肉磨坊,吞噬無數條生命。

而對德軍來說,從1942年開始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糕了,這不僅僅體現在雙方的傷亡比上,從7:1降低到5:1,再降低到3:1,更多的還是反映在月均傷亡人數上,在1942年每個月傷亡9萬人已經讓德國人苦不堪言了,前線士兵士氣下降得很快,到了1943年傷亡人數更是飆升到13萬人每個月,1944年達到了16.7萬人每月,1945年即將崩潰時達到30萬人每月。
德軍慘,對面的蘇軍更慘。如果說1941年的大出血是因為被德軍突然襲擊,部隊沒有準備而被俘虜了300多萬人,1942年是因為新兵比例居高不下,被德軍反復刷戰(zhàn)果,那么從1943年開始的后半階段蘇軍的傷亡人數居然達到了新高峰。蘇軍的月傷亡從1942年的61萬增加到了1943年的66.5萬人,哪怕從1944年開始蘇軍已經在戰(zhàn)場上掌握了戰(zhàn)略主動權,月傷亡依然保持在57萬人左右。

?蘇德雙方基本是個男的都上戰(zhàn)場了
蘇德雙方平均每個月付出的總傷亡人數高達70萬人,一個月報銷一個中等國家的現役軍隊,三個月打垮現代中、美、俄三大軍事強國的全部陸軍,這種出血量都不是流血了,這是往外噴血了,這是怎樣的尸山血海啊?東線戰(zhàn)場得恐怖成什么樣子啊?為了維持這條超過2500公里的漫長戰(zhàn)線,蘇德雙方長期維持著超過1000萬人的兵力,這可是實打實的戰(zhàn)兵。
事實上蘇德雙方在打到1943年的時候都不想再打了,斯大林和希特勒都不是瘋子,他們很明白雙方達成兩敗俱傷只會便宜了英美,所以在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之后斯大林主動派人接觸德國,希望兩國能夠和談,但是當時希特勒正在庫爾斯克會戰(zhàn)的準備,希望等自己打出一點兒優(yōu)勢的時候再和談。但事與愿違,1943年7月份的堡壘行動轟轟烈烈開始,卻又草草結束。
斯大林在庫爾斯克會戰(zhàn)結束之后又進行了一次秘密和談,但希特勒還是堅持打出一點兒優(yōu)勢再和談,之后英美在德黑蘭會議上承諾分給蘇聯充分的利益,這才讓斯大林斷絕了和希特勒和談的打算。等到希特勒想要和談的時候黃花菜都涼了,那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繼續(xù)打下去了,最終則是德國又撐了兩年,在1945年5月份無條件投降。

?在整個衛(wèi)國戰(zhàn)爭中,蘇聯付出了2700萬人死亡,超過2000萬人受傷、被俘、失蹤和重傷慘的代價,總傷亡人數接近5000萬人,而德國為此也付出了超過1500萬人傷亡的代價,其中在東線戰(zhàn)場死亡的人數超過500萬人。二戰(zhàn)的結束雖然是以德國失敗為終結,納粹德國也徹底走進了墳墓,但是對面的蘇聯也差不多要油盡燈枯了,幸虧是冷戰(zhàn)讓他又緩了40多年,否則一旦再爆發(fā)一場戰(zhàn)爭,蘇聯差不多也要和德國作伴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