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對于"大風"的描寫往往具有強烈的意象和象征意義,或展現(xiàn)自然偉力,或寄托壯志豪情,或隱喻時代風云。以下是一些經(jīng)典作品及其賞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風

漢·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首楚辭體短歌以"大風"開篇,如驚雷破空。漢高祖劉邦在平定淮南王叛亂后,借席卷云天的狂風喻指波瀾壯闊的楚漢之爭,更以風卷殘云之勢暗喻自己掃平六合的帝王之威。結(jié)尾筆鋒陡轉(zhuǎn),大風激蕩下的蒼涼叩問,道出了開國君主的深重憂思。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唐·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此詩以"風夜吼"三字撕開西域戰(zhàn)場的帷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風行

唐·李白

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紋金鞞靫。

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jié)網(wǎng)生塵埃。箭空在,人今戰(zhàn)死不復回。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謫仙人筆下的北風裹挾著神話色彩。"號怒"二字擬人化處理,將自然風暴升華為天地震怒的意象。軒轅臺典故的嵌入,使狂風飛雪承載著歷史滄桑感,在極度夸張的修辭中,完成對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控訴。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zhuǎn)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里的"風怒號"是安史之亂后唐王朝風雨飄搖的縮影。詩人以白描手法記錄狂風破屋的細節(jié),飛散的茅草猶如破碎的山河。當稚子"抱茅入竹"與"南村群童"的對比出現(xiàn)時,狂風已不僅是自然現(xiàn)象,更成為撕裂社會倫理的隱喻。

大風

宋·范成大

颶母從來海若家,青天白地忽飛沙。

煩將殘暑驅(qū)除盡,只莫顛狂損稻花。

這首詩描繪了大風從海上而來,卷起沙塵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希望大風能驅(qū)散暑氣,但又不要破壞稻花的美好愿望,體現(xiàn)了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期盼。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宋·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詩人通過描寫夜晚聽到的風雨聲,將現(xiàn)實中的風雨與夢境中的戰(zhàn)爭場景相結(jié)合,表達了自己對國家的忠誠和收復失地的強烈愿望。

大風

明·盧龍云

維舟暮泊楚江皋,入夜天風轉(zhuǎn)怒號。

多少波濤曾歷遍,不須重憚客程勞。

這首詩描寫了在楚江邊泊舟時,夜晚大風怒號的景象,詩人雖歷經(jīng)波濤,但仍不畏懼旅途的艱辛,展現(xiàn)了堅韌不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