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晉察冀根據(jù)地正和鬼子較勁,戰(zhàn)火紛飛,炮聲隆隆。咱八路軍115師獨立第一團,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老一團,出了個事兒,讓人有點哭笑不得。團參謀長楊上堃,這小伙子,居然帶著二十來號兄弟和家伙,玩起了“離家出走”。
這楊上堃可不是個簡單人物。想當(dāng)年長征路上,強渡烏江、奇襲臘子口,那都是玩命的活兒,他愣是帶著兄弟們趟過來了。聶帥都夸他,說臘子口那一仗,他可是立了大功的。抗戰(zhàn)一開始,平型關(guān)伏擊戰(zhàn),他又沖鋒陷陣,是個響當(dāng)當(dāng)?shù)暮萁巧?/p>
1939年,老一團在黃土嶺干了票大的,把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guī)秀給收拾了。這一仗打得漂亮,老團長陳正湘也升官了,調(diào)去當(dāng)軍分區(qū)司令員。按理說,這團長的位置,怎么也該輪到楊上堃了吧?畢竟資歷、戰(zhàn)功擺在那兒??山Y(jié)果呢,上級卻提拔了二營長宋玉林。楊上堃心里這個憋屈啊,就跟吃了蒼蠅似的。

“另起爐灶”:鬧哪樣?
要說這楊上堃,打仗是把好手,可這脾氣也有點爆,認(rèn)死理。他覺得,論功勞,自己怎么也比宋玉林強,這回沒當(dāng)上團長,分明就是被穿小鞋了。心里這個疙瘩解不開,就琢磨著要“證明”自己。
這時候,一分區(qū)偵察科長袁彪跳出來了。這袁彪也對自己的位置不太滿意,就跟楊上堃一拍即合,攛掇他“另起爐灶”。說是去徐水縣拉起一支隊伍,自己當(dāng)老大,干出點名堂來,讓上級后悔去。

要說這袁彪,出的這主意也真夠餿的。這“另起爐灶”聽著新鮮,可實際上就是分裂隊伍,搞不好就成了土匪草寇。楊上堃也是一時糊涂,居然就答應(yīng)了。二月的一個晚上,他帶著人,拿著槍,就這么“離家出走”了。

一分區(qū)司令部一聽,好家伙,這還得了!趕緊派人去追。三天后,在易縣把這幫“逃兵”給逮了回來。彭老總一聽,火冒三丈,說這跟叛變差不離,得嚴(yán)懲!
可毛主席卻說,楊上堃這小子以前可是立過大功的,強渡烏江那會兒,要不是他,紅軍指不定得吃多大虧。得給他個機會,讓他改過自新。最后,袁彪這幾個“煽風(fēng)點火”的被槍斃了,楊上堃被撤職、開除黨籍,但好歹留了一條命,繼續(xù)留在部隊。

知錯能改:好同志
這“拖槍出走”事件,也給晉察冀軍區(qū)提了個醒。打仗重要,思想工作也不能落下。之后,軍區(qū)就加強了干部思想教育,還搞了個“定期談心”制度,讓干部們說說心里話,別憋出毛病來。

楊上堃也算知錯能改,后來在反“掃蕩”和解放戰(zhàn)爭中,又立了不少功。雖然因為這事兒,1955年授銜的時候,只評了個上校,但組織上還是給了他師級待遇,也算是一種補償吧。1983年,對他的歷史問題做了個結(jié)論:“功過分明”。
楊上堃的故事,就像一出跌宕起伏的戲。有熱血,有沖動,有迷茫,也有悔悟。他犯過錯,但也做過貢獻。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功過是非,后人自有評說。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