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末那波瀾壯闊的亂世之中,瓦崗軍曾經是一支令人矚目的力量,各地英雄紛紛起兵,瓦崗寨異軍突起。

它崛起于民間,以翟讓為領袖,后李密加入并逐漸掌控大局,聚眾數(shù)十萬,威震四方,瓦崗軍一度成為隋末農民起義軍中的翹楚,給隋王朝的統(tǒng)治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這支看似實力雄厚、前景無限的軍隊,卻在達到一定高度后突然崩盤,走向覆滅,其中一個關鍵事件是內部誅殺了一員大將。

這看似偶然的事件是否就是瓦崗軍崩塌的直接原因呢?瓦崗軍又是怎樣走向覆滅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盛極而衰:瓦崗軍崛起與隱患

隋末時期,繁重的賦稅、徭役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翟讓領導的瓦崗軍最初在瓦崗寨聚義,以打家劫舍的方式反抗隋朝統(tǒng)治。

他們占據(jù)地理優(yōu)勢,利用瓦崗周圍的水泊地形開展軍事活動。隨著起義的發(fā)展,瓦崗軍的勢力不斷壯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密的加入是瓦崗軍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李密出身貴族,有著非凡的謀略和軍事才,他勸說翟讓廣納賢才,擴大勢力范圍,并且提出了更為遠大的戰(zhàn)略目標。

信息來源:《舊唐書》卷五三《李密傳》:“(李密)少有才略,志氣雄遠,輕財好士?!?br/>

在李密的主導下,瓦崗軍攻占了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滎陽等地區(qū),又通過一系列戰(zhàn)役,如大海寺之戰(zhàn)擊敗了隋朝名將張須陀,這使得瓦崗軍的威名遠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在這一片繁榮的景象背后,瓦崗軍內部已經開始滋生出諸多隱患。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瓦崗軍內部的成分十分復雜。最初的瓦崗好漢多是綠林好漢出身,行事風格較為粗獷、隨性。

而李密帶來的一些謀士和將領則有著更為正統(tǒng)的軍事和謀略思想。這種不同出身和思想的融合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矛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次,瓦崗軍在快速發(fā)展過程中,缺乏穩(wěn)定的根據(jù)地建設,他們雖然占領了許多城池,但這些城池的管理和防御體系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鞏固。

這就如同大廈雖然不斷添磚加瓦,但根基卻不牢固,一旦遭遇強大的外力沖擊,就會搖搖欲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信息來源:《新唐書》卷八四《李密傳》—“讓由是推密為王,號魏公,署置官屬,以房彥藻為左長史,邴元真為右長史,楊德方為左司馬,鄭德韜為右司馬。”

殺將之禍:內部矛盾的爆發(fā)

瓦崗軍內部矛盾的集中爆發(fā)點便是楊玄感的事件以及后續(xù)的殺將之舉,楊玄感是隋朝的貴族,他起兵反抗隋朝,瓦崗軍在這一事件中的決策出現(xiàn)了嚴重失誤。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密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本應渡過黃河直搗隋朝的心臟關中地區(qū),但瓦崗軍卻選擇了與洛陽隋軍糾纏,錯失了進一步發(fā)展的戰(zhàn)略先機。

而隨后,在瓦崗軍的發(fā)展過程中,發(fā)生了內部誅殺大將的事件,這一大將可能是翟讓的舊部,由于在軍功分配、勢力范圍等問題上與李密一系產生了矛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密出于穩(wěn)固自己統(tǒng)治地位的考慮,選擇將其誅殺,這一殺將之舉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消除了一個潛在的內部威脅,但從長遠來看,卻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后果。

這一事件使得瓦崗軍內部的矛盾迅速激化,翟讓舊部對李密產生了極大的怨恨和不信任,軍隊內部的凝聚力開始瓦解。

原本就復雜的內部結構變得更加松散,不同派系之間的爭斗不斷。原本共同對抗隋朝的團結局面不復存在,瓦崗軍開始從內部走向分裂。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且這一事件也讓瓦崗軍在外部的形象受到了一定的損害,一些原本想要投靠瓦崗軍的力量開始持觀望態(tài)度,甚至倒向其他勢力。

信息來源:《舊唐書》卷五三《李密傳 》:如 “玄感起逆,密投書于玄感,勸其西如潼關,據(jù)關中之險。玄感不能用,后為王世充所敗 ?!?br/>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邙山之敗與瓦崗軍的覆滅

石子河兵變雖然保住了李密的地位,但卻給瓦崗軍留下了難以消除的隱患,老將們對李密過于狠毒的做法感到害怕,瓦崗軍內部充滿了懷疑和不信任。

更重要的是,李密沒有聽從柴孝和的建議,沒有先攻打長安,而是堅持攻打洛陽,這個決定是個很大的戰(zhàn)略失誤。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就在這個時候,江都發(fā)生嘩變,隋煬帝被宇文化及殺掉了,宇文化及帶著十萬大軍向北進發(fā),這給李密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他面臨腹背受敵的危險。

為了避免同時和兩方勢力開戰(zhàn),李密接受了隋煬帝的侄子楊侗的招安,決定先去攻打宇文化及。

公元618年,李密和宇文化及在童山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戰(zhàn)斗。這場戰(zhàn)斗雖然以李密的勝利告終,但是瓦崗軍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王世充看到瓦崗軍實力大減,抓住了這個機會,在邙山地區(qū)打敗了瓦崗軍。李密在這樣的困境下,沒有其他的選擇,只能選擇向李淵投降。

但是,李密不愿接受失敗的命運,公元619年,他再次發(fā)動起義,試圖卷土重來,結果以失敗告終,最終命喪黃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就這樣,曾經叱咤風云的英雄李密,結束了他充滿波瀾的一生。

信息來源:《新唐書》卷一《本紀第一 》:“(武德元年)秋七月,王世充陷偃師,河南郡縣多陷于密。己酉,李密敗績,奔于唐。是月,王世充自洛陽徙屯鞏。甲辰,李密西奔長安,至熊耳山,其將張善相帥眾萬余來降,眾潰,世充獲密,斬洛口城之東?!?br/>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瓦崗軍的故事,就像隋朝末年混亂局勢的一個小版本,李密能夠有后來的成就,靠的是他過人的智慧和對時局的準確判斷。

而李密的失敗,則是因為爭奪權力,犯下戰(zhàn)略錯誤,并且沒有真正關心部下。

他殺死翟讓的行為,雖然在短期內鞏固了他的地位,但也使得瓦崗軍內部人心渙散,最終導致了瓦崗軍的滅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密的人生充滿波瀾,他出身沒落貴族,后來逐步掌握大權,最終卻失敗了。他的經歷發(fā)人深省,如果李密能妥善處理與翟讓的關系,避免內部沖突,局面或許會有所不同。

結語

瓦崗軍的突然崩盤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雖然誅殺大將這一事件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催化作用,但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唯一原因。

從根本上來說,瓦崗軍自身的內部矛盾從一開始就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在崛起過程中,復雜的成分構成導致了思想不統(tǒng)一、凝聚力不足等問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在戰(zhàn)略發(fā)展上,決策失誤不斷,錯失良機,又未能建立穩(wěn)定的根據(jù)地,這些都是瓦崗軍失敗的深層次原因。

在面臨外部的壓力時,內部的紛爭使得瓦崗軍無法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最終導致了其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