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筆行書筆法
司馬彥、司馬東 著
第一章 行書概述
第一節(jié) 行書的形成與發(fā)展
行書是介于真、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唐張懷瓘在《書斷》中說:“行書即正書之小偽,務(wù)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宋曹在《書法約言》中說:“所謂行者,即真書之少縱略。后簡易相間而行,如云行水流,纖間出,非真非草,離方遁圓,乃楷隸之捷也。”由此可以看出,行書是由楷書快寫演變而來的,因其既部分的節(jié)省了楷書的筆畫,且筆畫之間又出現(xiàn)了許多連筆牽絲,書寫起來既方便又快捷,易為一般人所認識和接受,具有實用意義,故很快得以廣泛流行。
日常生活中,行書是最常用最流行的書體,尤以硬筆書寫為最。行書筆畫、結(jié)構(gòu)有一定的伸縮性,形態(tài)又多變化,運筆流暢,章法靈活,可塑性大,利于發(fā)揮藝術(shù)效果,其藝術(shù)價值和實用價值超過其他書體,因而行書能經(jīng)久不衰,盛行于世,并不斷發(fā)展提高,日臻完美,使行書作品千姿百態(tài),異彩紛呈。
東漢時期,隨著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漢字 實用 范圍不斷擴大,一種簡約的楷書快寫體式即已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這種書體用于行文起稿,簡便迅速。當時,通行的章草雖較隸書簡便,但仍保留隸書的波勢,今草又有識別上的困難,因此,筆畫更為簡約、書寫更為便捷的行書逐漸流行起來。據(jù)傳,行書為東漢人劉德升所創(chuàng)。實際上,任何一種書體的出現(xiàn),都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同時還有一個長期孕育、發(fā)展的過程。行書先在民間流行,漸漸約定俗成,為人們所承認和接受,經(jīng)后漢劉德升整理、提高,才形成正式的行書體。從安徽毫縣發(fā)現(xiàn)的曹操墓磚上的“當奈何’’三字,以及熹平元年甕上的一篇行書看,漢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非常婉麗而嫻熟的行書字體。
晉代是行書的繁盛時期。王羲之父子集古之大成,精研行書,不僅使行書發(fā)展到成熟完美的高度,而且“遂大行于世”,得到了廣泛的使用。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諸如王羲之、鐘繇、王獻之、張芝等行書巨匠。尤以被譽為“書圣”的王羲之,開行書先河,被評為“超鐘邁張”,其得意之作《蘭亭序》更是盡善盡美,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雖歷經(jīng)千余年滄變,至今仍為書界所推崇,作為書法藝術(shù)殿堂的精品,可見其對后世的影響之深。在繼承二王遺風的歷史長河中,又孕育了眾多精于行書的大家。
西晉之后,歷代都有杰出的行書大家出現(xiàn)。唐代雖然是楷書的鼎盛時期,但行書也承晉風而得到發(fā)展,亦出現(xiàn)了眾多大家,歐陽詢、顏真卿、褚遂良、柳公權(quán)等不僅精于楷書,而且行書也造詣頗深,為后世所推崇。顏真卿是繼二王之后行書發(fā)展的又一高峰,其《祭侄文稿》,雖在激憤之情驅(qū)使下,突破常例,草草揮就,看似無法,而一切又在法度之中,線條道勁舒和,恰如“乾裂和同,潤含春雨’’,隨筆勢起伏,融情于筆端,造成了靜與動的強烈對比,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其它如李邕的《云麾碑》、歐陽詢的《千字文》等,都堪稱行書的上乘之作。
宋代的蘇黃米蔡四大家,都是行書大家。蘇東坡《黃州寒食詩》《赤壁賦》,黃庭堅的《松風閣詩》,米芾的《蜀素帖》,蔡襄的《自書詩卷》,都各具特色,是劃時代的作品。
元代的趙孟頫,運筆如飛,清新秀麗,其《洛神賦》行書長卷,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鮮于樞的《襄陽歌》也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明、清時代的行書大家亦為數(shù)不少,如明代祝允明的《前赤壁賦》,文征明的《滕王閣序》,董其昌的《琵琶行》及明末清初王鋒的《擬山圓帖》等,都堪稱傳世佳作。但是,由于《臺閣體》盛極一時,行書的面貌顯得千篇一律,最有創(chuàng)造精神的當推“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
至于近、現(xiàn)代,更是名家輩出,如于右任、郭沫若、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等都在書壇享有盛名,其行書也各具有特色,為世上所喜愛。
行書自漢末產(chǎn)生至今,上下兩千多年,一直常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行書書寫方便,流利活潑,辯識容易,使用范圍廣闊,是實用性藝術(shù)性統(tǒng)一的最完美的一種書體。
正因行書具有其他諸體所無法比擬的優(yōu)點,故其使用范圍最廣,實用價值最大。
隨著書寫工具--硬筆的普遍使用,行書更加顯示出其優(yōu)勢,目前幾乎成為行書的一統(tǒng)天下。隨著硬筆工具的不斷改進和交往的增多,行書將會得到更大的發(fā)展,以更新的姿態(tài)迎接未來。
今天,鋼筆這種新興的書寫工具的出現(xiàn),不僅耐用方便,而且書寫快捷。最通用的書寫工具,最流行的書體,與當代的快節(jié)奏正好合拍,因而為人們所青睞,大有獨占書寫鰲頭之勢。
第二節(jié) 行書的特點
行書的特點是與楷書相比較而存在的。行書不像楷書那樣工整規(guī)范,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其一,行筆加快,用筆靈活,節(jié)奏感強。
行書有別于楷書的一個特點,就是行筆加快,用筆靈活,筆畫簡化。也就是說,行書是運用一定的章法,部分地簡略楷書的筆畫、改變楷書的筆形、簡化楷書結(jié)構(gòu)而形成的。
行書用筆比楷書率意,結(jié)體比楷書流行。也就是說,行書是草寫,簡化了楷書的筆畫與結(jié)構(gòu),以草書用筆的放縱性,沖破楷書用筆的嚴謹性,才形成了楷法、草法有機融為一體的新體式。行書中,筆畫增加的鉤挑,點畫之間的游絲牽連的筆畫,仍是楷書的筆法。行書因行筆加快,在筆畫與筆畫相連接處,帶出小的附鉤,不僅增加了筆畫的脈通,而且使筆畫流暢活動,瀟灑自如。
從實用上講,行書多數(shù)是用在起稿、寫信上的,一邊構(gòu)思一邊寫,想好了就很快地書寫下來,如果用楷書就跟不上思路。古代流傳下來的書信文稿,不少是以行書寫成的。
行書以附鉤映帶左右,有時也用游絲牽連,上下之間還可筆斷意連——這種書寫的隨意性,使得行書書寫速度加快,起伏變化多,節(jié)奏感強烈——這是行書有別于楷書的一大特點。
其二,楷草相間,結(jié)體自如,富有變化。
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與楷書相比有明顯的流動性,與草書相比則又不象草書那樣狂放不羈,令人難以辨認,其字形或大或小、或正或欹,線條或起或伏、或?qū)嵒蛱?,變化無窮,沒有一個固定的程式。
與楷書相比,有相對的自由性:楷法多于草法者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者叫“行草”。總起來看,行書對楷書、草書的吸收演化,大致有以下三種情況:
從體勢上看,以楷書為主,基本上是楷書,只是比楷書的斜側(cè)變化稍多,筆畫之間增多了一些附鉤和牽絲。
從結(jié)構(gòu)上看,楷草相間的字,大部分是楷書,夾以簡化了行書。
從布局上看,部分結(jié)構(gòu)平正的楷書和部分縱橫變化的草書,兩者交插在一起,有輕松,參差錯落。
其三,筆畫自然隨意,附鉤增多,互為映帶。
因為行書速度加快,筆畫活潑流動,筆畫與筆畫間連帶密切,其組字亦靈活隨意,筆畫之間或附鉤映帶或游絲牽連,如行云流水,氣貫始終,這同楷書點畫平整勻稱有很大的不同。
其四,布局自然隨意。
由于行書筆畫活潑流動,連帶密切,其組字亦靈活隨意,故其布局多呈縱勢:縱成行,橫無列,字字引帶,有疏有密,如行云流水,氣韻貫通。
行書不僅以其變化靈活的筆畫、結(jié)體和布局使人耳目一新,而且以其行氣貫通、以靜趨動給人以流動之感,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深受人們的喜愛。
第三節(jié) 學(xué)習行書應(yīng)注意的問題
(一)要以楷書為基礎(chǔ),在結(jié)構(gòu)和用筆兩方面練好扎實的基本功。行書的用筆和結(jié)構(gòu)雖然較楷書有所變化,但還沒有達到草書“解散楷體”的程度。因此,學(xué)習行書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楷書基礎(chǔ)。
(二)要重視臨摹。行書雖然承襲楷書,但筆畫、部首和結(jié)體都發(fā)生了一些規(guī)律性的變化。這些規(guī)律性的變化、寫法,就要通過臨摹去掌握,而不能隨心所欲。
(三)不宜過分強調(diào)和濫用行書的用筆特點。前面講了行書諸多特點,在書寫中適當運用能給字增色,但如果過分追求和濫用某一方面的特點,就會走向反面。如,筆筆相連,就會造成圈眼密布而形同蛛網(wǎng)。
(四)學(xué)習行書宜從部首開始。行書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寫法,熟悉和掌握這些部首的寫法,就能了解行書的造形規(guī)律,收到舉一反三之效。

第二章 鋼筆行書技法
第一節(jié) 行書的筆法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鋼筆行書技法直接傳承自毛筆行書技法,因此,二者往往是相通、一致的。
行書的基本筆畫比楷書變化大,它運筆的輕重、快慢,都表現(xiàn)出明顯的節(jié)奏感,起伏跳躍,書寫時要根據(jù)運筆要領(lǐng),注意提按,盡力表現(xiàn)筆畫的神態(tài)。
對筆畫中出現(xiàn)的牽絲,尤其要把握好。首先,牽絲不能寫得與筆畫一般粗細。應(yīng)該明白,牽絲不是筆畫,它只是筆畫運行中因快速連寫而帶出來的附帶成份,因此不可與筆畫寫得一般粗細。
其次,不能認為牽絲無所謂而隨意處理。牽絲在筆畫運行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書寫速度,使上一筆很自然地與下一筆相連,筆意貫通,起到過渡作用;同時,它為下一筆的起筆積蓄了力量,使筆畫更為有力。
再次,在書寫過程中,牽絲不宜連得太多,上一筆與下一筆要交代清楚,該連則連,不該連要筆斷意連。牽連處理得好,可以增加字的力度,還能對主要筆畫起很好的映襯作用,虛實相間,生動活潑。
硬筆不像毛筆那樣富有彈性、提按頓挫運轉(zhuǎn)隨意、筆畫千姿百態(tài),但仍可利用其他方法進行彌補,如加力的大小、筆的斜度、運筆的快慢及墊襯松軟程度等方法,亦可以使硬筆筆畫出現(xiàn)剛?cè)?、粗細、正?cè)、疾澀、輕重等多種變化。
行書的用筆不象楷書那樣嚴守法度,筆畫之間可牽連引帶,多弧多圓,靈活多變,并可隨意發(fā)揮,也為硬筆行書的藝術(shù)性提供了發(fā)揮的余地。
雖然硬筆書法的筆畫、結(jié)體和布局,均靈活多變無定法,皆隨意為之、可塑性較大,但并不等于無的放矢、不要法度,它仍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以嚴謹求靈變,避免過于放縱。
硬筆行書的筆法,主要是毫端,即筆尖的掌握問題。
行書的用筆,由于牽連引帶,雖筆畫的起收頓挫等繁瑣形式大為減少,但不能直來直往,依然存在著頓挫提接等技法。
為了更利于體現(xiàn)硬筆行書的特征,首先應(yīng)選用彈性稍大一些的筆尖,最好是經(jīng)改造過的美工筆,通過加力的大小變化促進筆頭的開合,從而達到控制筆畫粗細的效果。
另外,筆畫的粗細疾澀,亦可以通過加襯墊來調(diào)節(jié)筆畫的粗細隱現(xiàn)等等,以使筆畫變化多姿、強勁有力又有流動之美;通過運用筆毫,或藏或露、或放或收、或疾或澀、或正或斜,使筆筆變化,字字有異,妙趣橫生。
唐歐陽詢在《用筆論》中說:“夫用筆之法,急促短搦,迅牽短掣,懸針垂露,蠖屈蛇伸,灑落蕭條,點綴閑雅,行行眩目,字字驚心,若上宛之春花,無處不發(fā),抑亦可觀,是予用筆之妙也。”
我們應(yīng)十分重視硬筆用筆技法,特別要注意筆尖的運用,熟知其性,始能生巧,巧亦生神,使筆畫出神入化。
一、起筆、行筆、收筆
行書的基本筆畫,在書寫時都有起筆、行筆、收筆三個過程。所謂起筆,就是書寫筆畫筆尖觸紙時的下筆;行筆,就是書寫筆畫的中間運筆;收筆,就是筆畫書寫結(jié)束時的用筆。如寫橫畫,左邊起筆,中為行筆,右為收筆,起筆有輕有重,行筆有快有慢,收筆有回有露。
二、提筆、按筆
鋼筆行書的用筆也很講究提按,以增強筆畫的粗細變化和輕重的節(jié)奏。所謂提筆,就是筆從紙面提起,筆尖觸紙力度小,筆畫要細;所謂按筆,就是筆尖在紙上往下按,筆尖觸紙力度大,筆畫要粗一些。
三、翻筆、折筆
翻筆,一般是向上取逆勢,上一筆接下一筆出現(xiàn)的鉤挑,如“古”字的橫,“人”、“有”的撇,都是用翻筆寫成的。折筆,一般是向下、向右取順勢,如“口”字的橫折、“山”字的豎折,都是用折筆寫成的。不論翻筆、折筆,都要求用筆慢而用力。
四、側(cè)筆
側(cè)筆主要是取字的姿態(tài),筆畫的下筆處比較方折,顯得剛勁有力。如“方、五”等字的長橫,“永、廣”等字的側(cè)點,“志”字的中豎,“個”字的斜撇等,都是側(cè)筆寫成的。
五、澀筆
澀筆,書寫時故意放慢行筆速度,人為制造行筆阻力。目的在于強強調(diào)線段的質(zhì)感,多用于豎鉤、豎彎鉤等筆畫。
六、游筆
游筆似行云流水,用筆流暢、便捷,多用于鉤劃字的輪廓,以增加線條的流動。
七、掠筆
掠筆也叫牽絲,書寫時將筆輕提,一帶而過。掠筆的作用是牽引筆畫,加強上一筆畫與下一筆畫之間的聯(lián)系。但要注意,掠筆作用妻自然。不能筆筆都用牽絲或人為地去描摹。
八、疊筆
疊筆,就是在原來的行筆路線上重返行進。這種方法,可以使局部筆畫變得豐潤。需要注意的是重疊的距離不能過長。

公眾號:楷書行書硬筆書法作品欣賞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