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為大家?guī)淼倪@部電影堪稱是分享會有史以來發(fā)過的最差的一部。有多差呢,前段時間上映的新版《白雪公主》在IMDB開分2.1,觸發(fā)了IMDB的評分保護機制(暫時不顯示評分),而山寨版的《白雪公主與七武士》尚且3.2分,被網(wǎng)友戲稱山寨戰(zhàn)勝了正版。而今天的這部也僅比《白雪公主》強上一點點,它就是IMDB2.5分的“史詩”科幻大片——《美國正在下沉》,被網(wǎng)友調侃“只有譯名值五星”。

光看片名還以為是什么政治隱喻大片,結果發(fā)現(xiàn)它真的就是字面意思——北美大陸因為冰川融化、海嘯地震而物理性下沉。導演馬里奧·N·博納辛可能想復制《2012》的末日狂歡,但最終呈現(xiàn)的卻是一部連“B級片趣味”都算不上的廉價災難流水賬。
劇情簡單到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冰川融化導致洪水、斷層松動引發(fā)地震和海嘯,科學家們忙著挖污水坑試圖拯救世界。聽起來像是環(huán)保宣傳片混搭地質學科普,但電影既沒有科學嚴謹性,也沒有災難片的視覺沖擊力,只剩下滿屏尷尬的特效和邏輯崩壞的劇情。
首先,這部電影最大的硬傷就是特效廉價到讓人出戲。號稱“北美下沉”的災難場面,實際呈現(xiàn)的效果像是用早期版本的After Effects模板拼湊出來的。海嘯場景的水體模擬像是90年代電子游戲的過場動畫,地震時大樓倒塌的物理引擎仿佛卡頓的網(wǎng)頁小游戲。
最可笑的是“科學家建造污水坑”這一核心設定,畫面里幾個演員圍著像是兒童沙坑的土堆指指點點,配上嚴肅的臺詞,荒誕感直接拉滿。豆瓣網(wǎng)友的短評一針見血:“每一分鐘都能看出來這是個成本極低的作品”。

其次,角色塑造堪稱災難中的災難。約翰尼·帕卡和邁克爾·帕雷飾演的科學家團隊,臺詞像是直接從百科里復制粘貼的,全程板著臉念術語,毫無人物弧光。林賽·瑪麗·威爾遜的角色本可以是人性化的切入點,卻被寫成只會尖叫和跌倒的災難片標配“拖油瓶”。
劇本的問題同樣致命。電影試圖探討氣候變化議題,但表達方式幼稚得像中學環(huán)保社團的宣傳片。冰川融化的“元兇”被簡化為幾句口號式的譴責,而所謂“污水坑平衡水位”的解決方案,既無科學依據(jù)也缺乏視覺說服力。
更荒謬的是時間線的混亂:北美大陸從開始下沉到瀕臨毀滅似乎只過了三天,科學家卻能在期間橫跨多個州部署工程,仿佛全員會瞬移。相比之下,《后天》至少用扎實的氣象學理論支撐劇情,而本片連偽科學都懶得編圓。
作為一部災難類型片,《美國正在下沉》甚至沒做好最基本的娛樂性。它的災難場景缺乏《2012》那種“明知扯淡但看得爽”的狂歡感,也沒有《釜山行》用狹窄空間營造的窒息張力。


當然,非要找亮點的話,片名《美國正在下沉》確實是個不錯的營銷噱頭?;蛟S主創(chuàng)的本意是打造一部警世寓言,但成品更像是對災難片類型的反向解構——通過展示所有爛俗套路能有多爛,意外達成了后現(xiàn)代反諷??上н@種“行為藝術”需要觀眾付出83分鐘的生命代價,實在得不償失。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證明了即便到了現(xiàn)在,依然有人能把“天崩地裂”拍得如此乏味。它唯一的貢獻,或許是讓觀眾更加珍惜那些真正優(yōu)秀的災難片——畢竟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美國正在下沉》2023
導演: 馬里奧·N·博納辛
編劇: 耶利米·克羅瑟斯史蒂夫·杜賽特
主演: 約翰尼·帕卡 / 邁克爾·帕雷
豆瓣--IMDb2.5
好消息:為感謝影迷長期以來的支持,特推出千余種商品,幾百種精選圖書,粉絲超惠選擇,不妨逛一逛吧!件件親測,七天無理由退貨!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點個“贊”吧?。?!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