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電影是門語言,想法來自導演,答案握在觀眾手里?!币辽悹枴?span search-type="3" search-href="newsapp://nc/search?entry=articleKeyword&word=%E4%BA%8E%E4%BD%A9%E5%B0%94">于佩爾對一群未來電影人說。轉(zhuǎn)身在接受文匯報記者獨家專訪時,她關(guān)于戲劇的表述異曲同工:“在舞臺上,我是導演的容器,承載他的思想,表達他的意愿。”

在法國國寶級女演員的認知里,電影和戲劇本質(zhì)是相通的,它們都是一門與人交流、與世界建立關(guān)系的語言。演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如同跨語言交流的“轉(zhuǎn)譯者”。至于對話效果,取決于表達者、聆聽者、轉(zhuǎn)譯者的合成,缺一不可。某種意義上,于佩爾的這次上海行,既是中法文化在戲劇、電影等藝術(shù)領(lǐng)域的碰撞,又何嘗不是國際交流中彼此消弭“文化折損”的雙向奔赴。

12日下午,于佩爾現(xiàn)身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在與學院特聘教授、威尼斯電影節(jié)前主席馬可·穆勒的對談中,分享她的“藝趣人生”。當晚,她化身“柳鮑芙”,將《櫻桃園》的時代記憶帶到上海文化廣場舞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牛仔褲、運動鞋,幾乎全素顏。兩獲戛納電影節(jié)影后,兩獲威尼斯電影節(jié)影后,柏林電影節(jié)終身成就金熊獎??于佩爾的松弛感來自其無與倫比的藝術(shù)生涯。第四次到滬的她毫不掩飾對上海的喜愛:“上海的能量和活力,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彼詰騽‖F(xiàn)場為例,認為邊看字幕邊觀劇是種極易疲倦的體驗,“上海觀眾竟然可以那么專注且認真,在他們的掌聲里,我可以聽到澎湃的熱情”——此刻的互相聆聽,是成功的。

把百分百信任交給導演

馬可·穆勒在介紹于佩爾時,用了一連串量化表達:她職業(yè)生涯出演過120余部影視作品,囊括歐美各大電影節(jié)最高榮譽;她合作過的導演遍布全球,從法國、瑞士、美國、荷蘭、意大利、德國、奧地利、波蘭、匈牙利的作者到韓國、菲律賓、柬埔寨等亞洲國家導演,都曾把鏡頭對準于佩爾。大師級的如戈達爾、哈內(nèi)克有之,以個人處女作發(fā)來邀約的亦有。

是什么給了于佩爾滋養(yǎng),讓她能跨越國別、語言、資歷、生活環(huán)境等因素,與不同班底合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于佩爾給出關(guān)鍵詞“信任”,“表演是建立在導演與演員互信關(guān)系上的展現(xiàn)”。如果不是保羅·范霍文,她可能不會出演《她》;如果不是哈內(nèi)克,就不會有《鋼琴教師》里的她,“表演有時也是冒險,有了信任,演員才會大膽嘗試”。而對于新銳導演,于佩爾覺得,與其在內(nèi)心衡量導演是否過于年輕,不如“忘記”這是他們的處女作。作為一名更有資歷的演員,“如果與導演之間產(chǎn)生所謂權(quán)利的駕馭、制衡,恐怕拍攝中會有堵滯”。

在戲劇舞臺,觸發(fā)她第一記心動的要素依然是“值得信任的合作者。”于佩爾坦言,自己挑選作品的標準非常簡單——“看導演”,無論是《玻璃動物園》的伊沃·凡·霍夫,還是《櫻桃園》的蒂亞戈·羅德里格斯,每一位杰出導演都在激發(fā)著她的創(chuàng)作熱情。

把百分百信任交給導演,“這樣可以讓我更輕松、更純粹地投入表演中,而不必產(chǎn)生飄忽不定的想法?!庇谂鍫栒f:“這么說或許有些冒犯地——有些演員過于強調(diào)表達自我,反而會搶戲。一位好導演不會生硬地強迫演員,他會和我們一同踏上旅程,去探尋表演的真諦?!苯?,于佩爾還與導演羅伯特·威爾遜合作了一部獨角戲《瑪麗說了她說的話》,劇中有大段獨白,“演起來非常過癮,希望有機會可以把這部戲帶到中國”。

許多問題其實是世界普遍的

“法國有個短語,‘杯子里有半杯水’,消極者認為有半杯水已經(jīng)被喝掉了,積極的人會想,不錯,還有半杯?!庇谂鍫柕姆ㄕZ翻譯邊轉(zhuǎn)述這句話,席下不少人已心領(lǐng)神會。表達樂觀與悲觀情緒,語言不同,但我們理解一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相似的情況還體現(xiàn)在“聽”與“聽見”“人”與“人物”“影迷”與“迷影”等細微差異。有人求解音樂能否激發(fā)藝術(shù)家的想象力,于佩爾的個人偏好是“聽”一下,但并不一定要“聽見”,“想象力應該如同白紙般純潔,而不是非得受到其他元素的影響才能被點燃”。演員投入表演再外化到鏡頭前、舞臺上的表現(xiàn),是她自己抑或不是?于佩爾說:“她是我也不是我,她更像是我戴上面具去詮釋的人?!彼璺▏鴮а菅趴恕ざ磐邩s的觀點說,“演員不是演人物,而是演人”,人物或許會被限定在具體的言行舉止范式里,但人性是普遍的,“演員要演人,不要演某個人物的具象化行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今天,電影和戲劇這兩門藝術(shù)的生存生態(tài)成了跨國別的話題。對此,于佩爾的回答富有時間沉淀的哲理性?!白罱屠栌袀€書展,法國媒體報道說年輕人正在遠離閱讀。我想電影或者戲劇可能先行一步,已經(jīng)度過了書籍當下的波折處境?!彼f,電影最難的時候,法國電影也會為爭取更多票房的商業(yè)性與主張藝術(shù)表達的文藝片而困惑。好在,至暗時刻已經(jīng)過去。

“全世界都有相似的故事,好電影未必有高票房。”于佩爾說,重要的是,我們比以往能更多地彼此看見。她的大兒子洛倫佐,與父親一同接手了巴黎一家老牌院線的經(jīng)營權(quán),“那里曾經(jīng)都是老式的美國影片,他們負責經(jīng)營后豐富了排片。現(xiàn)在有墨西哥電影、亞洲電影,讓巴黎的迷影人群有機會看到全世界不同的影片”。

“我打小就喜歡看戲看電影,從中探尋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性。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已經(jīng)深深刻印在了我的生命里。好的藝術(shù)作品仿佛一塊美味蛋糕,永遠能勾起去咬一口的沖動?!庇谂鍫栒f,對世界的彼此了解,始終是她感興趣的話題。在她眼中,中國有許多才華橫溢的電影導演,賈樟柯、婁燁的作品都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則有著震蕩人心的力量?!皹O具個人風格的藝術(shù)電影值得被更多人‘被看見’。”于佩爾說,自己還注意到畢贛導演,“他的作品蘊含著靈性的詩意,導演還那么年輕,我非??春卯呞M的未來,期待有機會與他合作。”

這一趟來滬,于佩爾的兒女同行。馬可·穆勒特意號召上海電影學院的師生們給于佩爾的大兒子洛倫佐鼓掌。巴黎當?shù)貢r間4月9日,邵藝輝導演作品《好東西》在法國公映,“為影片做法國發(fā)行的正是洛倫佐,此前他和他的父親還一起張羅了30場提前點映”。

一位意大利電影人、一位法國女演員、一群中國青年人,在上海交換了關(guān)于藝術(shù)的認知,也驚喜發(fā)現(xiàn)——原來許多問題,我們的理解、困惑與向往,何其相似。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