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開國皇帝中,劉邦是出身最低微者之一,他從一個窮鄉(xiāng)僻壤的無業(yè)游民,用了不到十年就成為君臨天下的帝王,這離不開他知人善任、百折不撓和氣度非凡。坦白來講,劉邦雖然沒有讀過多少書,待人接物還有些粗魯,但他駕馭群臣的本領(lǐng)極強,人格魅力也非常高。

劉邦并吞天下的野心和氣度,在他的《大風歌》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作最早見于《史記·高祖本紀》,創(chuàng)作于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這年劉邦征討淮南王英布,凱旋歸朝時路過故鄉(xiāng)沛縣,擊筑而作此詩,并令沛縣兒童學唱。此詩因此口口相傳下來。

到了漢惠帝時,《大風歌》被作為沛宮在四季祭祀高祖的歌曲,還被摹刻上石,由于2000年過去了,兩漢時期幾乎所有的《大風歌碑》均已不存,僅存下來一件,就藏于劉邦老家徐州沛縣,現(xiàn)存于沛縣博物館,是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也是一件“一級文物”。

此碑鐫刻于東漢時期,以篆書寫成,相傳為蔡邕所作,碑身殘損,高約1.7米,寬約1.23米,現(xiàn)存上半部。據(jù)地方史志記載,《大風歌碑》因歷歲日久,水患兵燹,碑字跡漫漶斑駁,下部缺失。清代馮云鵬《金石索》記載:“字大徑尺,魄力甚大……而古勁之氣逼人,六朝唐宋無其人?!?/p>
此作筆法豐富,氣魄宏大,論高古蒼勁,魏晉以后書家無人寫得出來。《大風歌碑》現(xiàn)存20字,共4行,第一行寫“漢高祖皇帝”,第二行寫“大風起兮云”,第三行為“加海內(nèi)兮歸”,第四行為“得猛士兮守”。

從書法筆法看,此碑筆畫凝練如鑄,行筆時則以中鋒為主,筆勢婉轉(zhuǎn)流暢,似行云流水,暗合東漢篆書“婉而通”的審美特點。結(jié)體方正寬博,突破秦篆上緊下松的傳統(tǒng),如“帝”字中宮收緊,上下均勻。
章法布局疏密有致,字距寬窄隨筆畫繁簡調(diào)整,《大風歌碑》與《袁安碑》《袁敞碑》共同構(gòu)成東漢篆書體系,相較于《袁安碑》的瘦勁典雅,《大風歌碑》更顯雄渾大氣,其筆畫中段略加粗,形成“綿里裹鐵”的質(zhì)感。

如今《大風歌碑》雖歷經(jīng)千年風雨剝蝕,但其篆法對后世影響深遠,清代鄧石如篆書的雄渾筆意、吳大澂金文的方正結(jié)體,均可追溯至此碑,成為研究漢代書法演變的珍貴實證。正如啟功所言:“漢篆之美,美在拙樸,美在不經(jīng)意間流露的天然意趣”,《大風歌碑》正是這種美學理念的完美詮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