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國門生物安全科普活動在陜西自然博物館掀起參與熱潮。由西安海關和陜西自然博物館聯(lián)合舉辦的"守護國門安全 共建生態(tài)屏障"主題活動,通過沉浸式科普教育讓廣大市民切身感受到國門安全的重大意義。

上午9時許,戶外互動區(qū)的"小小檢疫官"體驗臺前已排起長隊。在海關人員指導下,小朋友們通過生物顯微鏡觀察到有害生物玻片標本,驚呼"原來蚜蟲的觸角長這樣!”?,F(xiàn)場設置的截獲標本展柜前,50余件禁止入境的種子、昆蟲標本引發(fā)觀眾駐足,其中一件偽裝成工藝品的巨型海龜標本最受關注。"這些展品都是海關近年從入境郵件中查獲的實物,直觀警示生物入侵風險。"西安郵局海關關員介紹。

主題展板介紹了進境郵遞渠道15個典型案例,2024年西安郵局海關共截獲昆蟲標本329只、含15種植物繁殖材料12批次,并首次在貿(mào)易/非貿(mào)渠道查獲白斑蛛甲及白茅種子;通過100%實驗室送檢精準檢出外來有害生物94種次,以科技賦能提升監(jiān)測效能。同時嚴打瀕危物種走私,查獲象牙制品、小葉紫檀等84件,實現(xiàn)《瀕危公約》物種全鏈條監(jiān)管,有效維護國門生態(tài)安全。
在簽名承諾墻前,很多小朋友簽名后宣誓成為"國門安全小衛(wèi)士”。市民王先生帶著孩子完成知識問答挑戰(zhàn)后感慨:"以前總覺得國家安全很遙遠,今天才知道一顆境外種子也可能威脅生態(tài)。"

活動現(xiàn)場,西安郵局海關 西安海關技術中心主任王長英表示,國門生物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活動以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宣傳教育模式,向公眾宣傳國門生物安全知識,以及海關在“防、鑒、宣”等方面創(chuàng)新實踐、守護國門安全的各項成果,就是想把“人人都是國門安全第一責任人”的理念傳遞給公眾,號召大家從我做起,成為國門安全的宣傳者、守護者、踐行者。 通訊員 張鵬飛 歐陽偉豪 李萍 王菡 責任編輯:任行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