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給自己的朋友圈加了一層時間的“鎖”。
半年、一個月、三天……
可見范圍越來越少,回溯時間越來越短。
有人好奇,有人不解,甚至有人發(fā)出這樣的質(zhì)疑:“發(fā)都發(fā)了,還有啥可隱藏的?”
只是,對于一些人而言,很多事物都是有保質(zhì)期的。
面包會過期,新鮮感會消散,就連人的狀態(tài)也有那么一個期限。
朋友圈設置“僅三天可見”,不是矯情,也不是做作,而是這些人在嘗試用時間來捍衛(wèi)空間、用限時來留存記憶,用留白來制造神秘,用低調(diào)來守護自我。

前一陣子,看了這么個故事。
當事人小美好不容易等到喜歡的歌手開演唱會,就趕緊上網(wǎng)搶票。
但在入場時,她卻驗票失敗了。
經(jīng)過與售票公司聯(lián)系,才知道,自己的門票,早就被其他人綁定了身份信息。
這是怎么回事兒呢?
原來,小美購票后,她男朋友特開心,就在朋友圈“曬票”,導致票單上的二維碼等信息完全暴露。
“有心人”注意到了這事兒后,就采用了一些特殊手段進行退票。
在小美不知情的情況下,那張票就被退了,還進行了二次銷售。
雖然金額不算太大,但一想起來這事兒,小美就恨得牙癢癢。
她也感慨,自己回去,一定要給朋友圈上個“鎖”,設置個僅三天可見,好防止一些“不那么認識”的人來“傷害”自己。
而這些私密的信息,也不能再往朋友圈發(fā)了。

在很多人心里,朋友圈是個“私人空間”,可以在里面盡情展示自己的生活。
只是,隨著微信成為社交、工作的必須品,我們的好友列表里躺著的已不在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朋友”。
所謂的“好友”,可能和你只有一面之交,可能素未謀面,也可能是居心叵測之人。
你在朋友圈的一些無意發(fā)言,很有可能就給了某些人可趁之機。
而那些選擇讓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的朋友,往往比較重視邊界感。
他們既不愿意讓自己的生活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也更注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這樣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分享生活,也能更好保護自己的隱私。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曾提出過一個“人際交往距離”的概念。
大意是說,與人相處想要舒服、安全,就得根據(jù)不同的親密程度決定相處時的距離。
而在一定程度上隱藏朋友圈的時間線,就是用時間來代替空間,捍衛(wèi)自己隱私和舒適度的一個舉措。
所以,千萬別小看那些“僅三天可見”的人,因為這樣的邊界感,正好守護了他們的隱私和安全。

當然,不是所有人選擇朋友圈“僅三天可見”都是為了保護隱私。
有些人,給朋友圈設個時限,就是希望自己呈現(xiàn)出的狀態(tài)永遠都是最新的。
他們活得灑脫,也恣意。
不管生活是悲是喜,他們都愿意把當下的感受分享出來,把細膩的思考呈現(xiàn)出來。
但他們對人生的態(tài)度,又帶著一種“閱后即焚”的輕盈感。
覺得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當下,最好的自己,就在今天。

網(wǎng)友@靜思 就是如此,她覺得,世間的一切,都是自己的素材庫。
春天的雨、夏天的風、秋天的月、冬天的雪,都讓她動容。
伴侶的“傻瓜”操作、父母的關愛嘮叨、朋友的時有離合、陌生人的驚鴻一瞥,都讓她珍惜。
記錄這些細碎無奇的小事,不是為了“為賦新詞”或者“無病呻吟”,只是她覺得那一瞬間十分珍貴。
而三天可見的朋友圈,正是她展示這些動人瞬間的貨架。
她就像“數(shù)字游牧民族”,不會囤積過期情緒,不會販賣陳年故事,也拒絕被過往動態(tài)定義。
昨日聚餐照、今日讀書心得、明日旅行碎片……
每段內(nèi)容都是獨立的時空膠囊,過期即隱。
這樣,既能展示生活最新鮮的切片,也能在剛剛好的時間遇到剛剛好的交流。
要知道,這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所有東西一直在變。
我們的眼界、喜好、狀態(tài),會因為一次經(jīng)歷、一件小事、一次偶遇而改變。
灑脫的人,既不斷重塑自我,也在渴望新鮮的交流。
而朋友圈的三天可見,似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別人的“刻板印象”,帶來新的社交可能性。

看過這么一句話:“新朋友不知道舊脾氣,老朋友不知道新故事。
但這,的確是讓很多人舒服的一種相處方式。
因為他們覺得,什么時間認識的朋友,就有什么樣的感覺。
給彼此留點兒神秘感,才有繼續(xù)交流的空間。
網(wǎng)友@將離 就講過這么一個經(jīng)歷,有天醒來,她發(fā)現(xiàn)自己自己的朋友圈,一夜之間竟然新增了999個贊。
而吊詭之處就在于,她微信里聯(lián)系人只有親人、朋友、同學,攏共就300多人。
她暗暗思忖,就算全部好友都在日理萬機中抽空給自己點贊,也不可能達到有999啊。
更何況,最近她都沒有更新,難不成是微信中毒了?
結(jié)果點開一看,才發(fā)現(xiàn)是近期旅途中新加的一個好友,三更半夜來視察她的朋友圈,并逐一點贊了她過去幾年所有的動態(tài)。
這著實嚇了她一身冷汗,一個“半生不熟”的人,即使想要示好,也不該采用這樣的方式吧。
自此,她就把朋友圈設置為僅3天可見。
將離說,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看到煙,這個程度就剛剛好。
人生的路很長,過去的故事,不需要現(xiàn)在的觀眾。

綜藝《展開說說》中曾有過這么一句話:
一個剛認識的人可以通過翻閱朋友圈看到你很久以前的過去,但半年前說的話已經(jīng)無法代表現(xiàn)在的觀點。
當一個人已不是原來的自己,而新朋友卻還在考古他的過去,不僅不會拉近彼此的關系,還會讓人產(chǎn)生被視奸的恐懼感。
而朋友圈,既是一個展示自己的地方,也是一個社交的場域。
有人喜歡記錄生活,但卻害怕別人的過度關心。
所以,他們會選擇用“僅三天可見”的方式,來給彼此的關系留點兒呼吸感。
也用時間的屏障,來給自己織起一層神秘的面紗。

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么一種現(xiàn)象:
如果你想做點兒什么,一旦說出去,大概率成不了。
比方說,考研考編考職稱,一在朋友圈立下flag,結(jié)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在努力爭取某件事兒,眼看要成了,一旦透露就會產(chǎn)生波折……
這或許就是老話說的,事以密成,言以泄敗。
而一些人喜歡把朋友圈設置成僅三天可見,就是在用低調(diào)來守護自己。

之前認識的一位媒體高管,就是如此。
她雖然是學傳媒出生,但卻常年不發(fā)什么動態(tài)。
偶爾發(fā)點兒動態(tài),因為朋友圈僅三天可見,沒過多久也就看不到了。
別人問她緣由,她就笑笑說:“沒什么可發(fā)的?!?/p>
而私底下,她卻把自己的生活經(jīng)營得很好。
不僅自己考上了哲學博士,而且把女兒培養(yǎng)到了清華。
她心底對未來謀劃得很清,但卻從來不會宣揚出去,更別說發(fā)朋友圈了。
一次聊天中,她談到,自己要干的事,從你說出去的那一刻,難度就加倍了。
這大概就是她能成事兒的秘訣。
因為,一旦你把要做的事聲張出去,會平添很多阻礙。
要么引來他人的嫉妒,要么攪動自己的心緒,而這些人都會在無形之中改變事情的走向。
若想成事,我們就得學會去“藏”。
而朋友圈的僅三天可見,就是給了我們一個在社交平臺“隱身”的契機。
當你開始不在乎他人的眼光,就能漸漸穩(wěn)住自己、向下扎根。

毛姆曾說:
不要把你的計劃告訴別人,只讓他們看到結(jié)果,你真正想做的事,連神明都不要講。
逢人常閉口,暗中有作為,才是一個人能成事的樣子。

聊了這么多,不知你發(fā)現(xiàn)沒,設置朋友圈三天可見,其實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就像,有人喜歡外出,有人喜歡居家,有人喜歡獨處,有人喜歡熱鬧。
只要不影響別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喜好的方式。
但是,朋友圈可以上鎖,你的心卻一定不能上鎖;
動態(tài)可以刪除,人生的美好卻不會刪除。
所以,該發(fā)就發(fā),該藏就藏,按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就算是成功的一生。
文末點個,愿你繼續(xù)堅持自我,好好生活。
作者 | 納豆,我在彈指間環(huán)游地球。個人公眾號:四五頁(dreaminggirls3)
主播 | 聞悅,愛唱歌的主持者,公眾號:聽聞悅。
圖片 | 視覺中國,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