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年初,漫改劇《異人之下》的續(xù)集《異人之下之決戰(zhàn)!碧游村》播出,憑借超高的劇情和角色還原度獲得了原著粉和普通觀眾的廣泛好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漫改劇一直是最受關注的跨媒介改編形式之一。成熟的漫畫或動漫IP深厚的粉絲基礎,能降低漫改劇的開發(fā)風險并使其快速獲取市場關注;優(yōu)質(zhì)的漫改劇能通過影視化導流反哺原作,形成雙向賦能的IP增值生態(tài)。

然而,漫改劇也更難取得口碑上的成功。原著粉是漫改劇的主要受眾和口碑風評的掌舵者,對他們而言漫畫動漫的角色形象、核心劇情、畫面風格和場景構建等都已深入人心,因此一直以來原著粉對于漫改劇和原漫的對比從未停歇。近些年隨著一些漫改劇被原著粉冠以“魔改”“毀角色”“情節(jié)尷尬”的標簽并受到抵制后,漫改劇的創(chuàng)作似乎陷入到漫長的寒冬之中。直到2023年下半年《異人之下》的出現(xiàn),讓行業(yè)和大眾看到了漫改劇新的可能性。

《異人之下》與《異人之下之決戰(zhàn)!碧游村》均改編自米二的國漫《一人之下》,講述身懷“八奇技”之一的大學生張楚嵐卷入異人界的紛爭,與馮寶寶、王也和諸葛青等各自身懷“異能”的同伴一起冒險,揭開“甲申之亂”的謎團并收獲成長、認知人性的過程??梢哉f這兩部作品是為數(shù)不多的既能滿足原著粉挑剔的目光,又能受到普通觀眾喜愛的漫改劇,為漫改劇克服“跨媒介水土不服”提供了典型樣本。

角色塑造:“形神合一”與“去扁平化”

漫改劇要想塑造出最符合原著氣質(zhì)和觀眾期待的角色,首先需要遵循“角色本位”進行創(chuàng)作,既要通過演員適配的外在形象和細膩的表演來讓角色“形神合一”,也要關注角色的復雜性和發(fā)展性,塑造“去扁平化”的圓形人物,從而實現(xiàn)“紙片人”到“血肉之軀”的升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異人之下之決戰(zhàn)!碧游村》的“臨時工天團”被網(wǎng)友稱為“天選陣容”,其中嚴屹寬飾演的肖自在更被評為“撕漫”級別的還原。在外形上,肖自在金屬框眼鏡、西裝革履的造型還原了漫畫中“西裝暴徒”的形象,同時嚴屹寬為了貼合肖自在的“瘋批”角色設定,通過皺眉、瞇眼、嘴角歪斜以及面部肌肉抽搐等細致的微表情設計,營造出病態(tài)、陰翳的氣質(zhì),讓角色既有優(yōu)雅的表象,又有暗藏于內(nèi)心享受殺戮的扭曲內(nèi)核,真正達到了形似與神似的平衡,使得肖自在成為了劇中觀眾滿意度最高的角色之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果說,漫改劇中角色的“形神合一”是吸引觀眾開始觀看的“誘導劑”,以視覺的驚鴻一瞥叩開觀眾的心門;那么角色的“去扁平化”就是留住觀眾的“靈魂粘合劑”,以人性的多維褶皺構筑起持續(xù)的共鳴。

改編自同名漫畫的《狐妖小紅娘·月紅篇》在上線之前,曾因為主角的“神仙顏值”以及角色妝造的驚艷一度受到觀眾的高度期待,然而其上線后卻因角色的單薄和扁平被高流量所反噬。

“妖盟盟主”涂山紅紅可以說是一個“大女主”人設,有著強大的實力和領袖的責任與使命,劇集沒有注重構建其人物弧光,反而主要圍繞她和東方月初的愛情線展開。女主仿佛成為了男主逆襲路上的“愛情掛件”,妖族領袖居然多次需要修為平平的人族少年來“英雄救美”,一族之長面對家族使命和個人情感矛盾的掙扎也消解在了生硬的情感轉(zhuǎn)折中?!逗〖t娘·月紅篇》沒能實現(xiàn)主角的圓形改造,是其沒能留住觀眾目光的主要原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異人之下之決戰(zhàn)!碧游村》則在漫畫的基礎上對角色進行了有生命力的圓形改造。碧游村篇的主要人物陳朵是最具悲劇性和復雜性的人物之一,她自幼被邪教組織“藥仙會”作為毒蠱培養(yǎng),身體因為毒素而潰爛,情感與自我意識被日復一日的囚禁所泯滅,即使被廖忠所救也始終無法適應正常社會,最終主動“選擇”死亡實現(xiàn)精神自由。

值得關注的是,漫畫對于陳朵反抗“被安排的人生”的覺醒過程的展現(xiàn)更多是通過對話和情節(jié),而劇版則增加了陳朵自由意識覺醒的敘事縱深,并通過具有視覺沖擊力的鏡頭語言強化了悲劇氛圍和陳朵身為“異類”的孤獨感,讓觀眾在文淇的細膩表演中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陳朵由麻木到覺醒的心理蛻變。此外,劇中陳朵逐漸潰爛的皮膚、路人嫌惡的疏離、“臨時工天團”的守護等場景都對漫畫中寥寥幾筆刻畫的場面進行了細膩的升華,讓扁平的二次元角色真正成為現(xiàn)實中有靈魂、有發(fā)展、有蛻變的“圓形人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敘事邏輯:“影視重構”與“杜絕魔改”

漫改劇要想克服跨媒介的水土不服,還需要在敘事邏輯上進行影視化的轉(zhuǎn)化,重構漫畫敘事的分鏡邏輯,整合主線內(nèi)容、補全支線內(nèi)容,構建符合劇集語境的敘事節(jié)奏。然而,這種敘事邏輯的重構也要適度,若是大幅度篡改了原漫的世界觀、情節(jié)發(fā)展、人物設定和結(jié)局,就成了“魔改”。

《烈焰之武庚紀》對角色姓名、世界觀、情節(jié)結(jié)構等進行了大幅重構。例如,男主角的名字由“武庚”改為“伍賡”“紂王”改名“辛王”,“伏羲”改為“伏夕”,同時劇版刪減了漫畫中“三大圣王”等關鍵反派,將第二部中“幻島六尊者”相關劇情提前融入第一部,也增加了一些漫畫中本沒有的劇情。誠然《烈焰之武庚紀》關于“眾生平等”和“反血統(tǒng)論”的改編與增強了情感共鳴,但也因為刪減關鍵角色和魔改劇情產(chǎn)生了一定的邏輯漏洞,引發(fā)了原著粉的不滿。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異人之下之決戰(zhàn)!碧游村》在高密度還原漫畫劇情的同時對敘事邏輯進行了合理的重構。該劇采用13集的短劇形式,每一集都囊括高密度的情節(jié)點,將漫畫中陳朵、馬仙洪和其他臨時工多線并行的敘事線索整合為線性敘事,強化“陳朵叛逃”的主線沖突,將“王也踏青”等碎片化笑點以及“諸葛青心魔成長線”“馬仙洪失憶造修身爐”等支線劇情融入主線中,轉(zhuǎn)化為連貫的劇情沖突,從而獲得了原著粉和影視觀眾的好評。

可見,漫改劇應該以“漫”為根基,將其合理地“改”為“劇”,不論是對于劇情邏輯的篡改,還是對原作精神內(nèi)核的誤讀,都會因為“魔改”而失去漫改劇的核心受眾。

視聽呈現(xiàn):“技術協(xié)同”與“去塑料化”

漫畫是靜態(tài)的二維藝術,讀者可以自由地控制閱讀速度,依靠“腦補”還原動態(tài)的場景,而動漫相較于漫畫已經(jīng)具備了完整的視聽語言,并且能夠突破物理規(guī)律、現(xiàn)實場景以及演員外觀等限制。正因此,一些漫畫粉絲可能更愿意去觀看動漫而非漫改劇。但漫改劇真人武術的肢體張力、現(xiàn)實場景的自然光影、真人表演的細膩質(zhì)感等都更勝一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異人之下之決戰(zhàn)!碧游村》與第一部相比進行了技術升級,全劇特效總時長330分鐘,超過500名特效師花費272天制作完成,實現(xiàn)了場景、道具、武打等緯度的突破。

在場景構建上,劇中將實景和CG技術結(jié)合還原碧游村,既營造了中國式青山綠水、古樸幽靜的古村落意境,又展現(xiàn)了“玻璃天幕”破碎的奇觀場景。在核心道具“修身爐”上,將傳統(tǒng)工藝美學與現(xiàn)代科技感結(jié)合,通過精細建模和動態(tài)渲染還原爐體破碎的粒子效果和能量流動,同時在“修身爐”表面加入絲線、古典紋樣等設計強化東方奇幻質(zhì)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特效的使用也賦予了武打場面更強的視覺張力,劇中機械傀儡“如花”疊成通天柱捅破“玻璃天幕”的場景以及張楚嵐的“老農(nóng)功”、王也的“亂金柝”、肖自在“大慈大悲掌”等招數(shù)給觀眾呈現(xiàn)了一幕幕“異能”奇觀。加上該劇在打戲中運用夸張的漫畫感音效,如拳風呼嘯、金屬碰撞聲等,配合特效營造出強烈的視聽張力??梢娐膭∫肽馨l(fā)揮視聽效果上的優(yōu)勢,關鍵在于要利用合理的技術促進場景、特效、聲音等元素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將二次元風格“去塑料化”地落地于真實空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漫改劇克服跨媒介水土不服的關鍵在于“尊重本源”與“沉浸再造”。既要忠于原著精神內(nèi)核,塑造“形神合一”的圓形人物,進行合理的敘事邏輯重構;又要激活影視的媒介優(yōu)勢,利用技術賦能視聽,增強沉浸感和情感共鳴。在未來,期待越來越多的漫改劇能擺脫角色“扁平化”、敘事“魔改化”、視聽“塑料化”的窠臼,成為連接二次元與三次元的橋梁,為IP增值開辟可持續(xù)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