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歐洲政壇炸開了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前腳剛在社交媒體上宣布要跟美國談關稅,后腳就被美國副總統(tǒng)萬斯公開打臉。這位美國政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不諱:歐洲最大的敵人不是俄羅斯也不是中國,而是你們自己的無能!這話像一把刀捅進歐盟的心臟,讓原本就不太平的美歐關系雪上加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事情的導火索是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對歐盟加征20%的關稅。這招直接戳中歐洲的痛處——德國汽車、法國葡萄酒、意大利皮具這些歐洲經(jīng)濟的支柱產(chǎn)業(yè),瞬間面臨滅頂之災。馮德萊恩雖然嘴上強硬,說要跟美國“對等反制”,但歐盟內(nèi)部早已經(jīng)亂成一鍋粥。27個成員國里,居然有25個跳出來反對強硬對抗,西班牙和意大利更是帶頭呼吁“求和”。這種關鍵時刻集體掉鏈子的表現(xiàn),把歐洲的虛弱暴露得淋漓盡致。

萬斯的指責并非空穴來風。歐洲這些年確實在自掘墳墓:敞開國門接收數(shù)百萬難民,結果導致社會矛盾激化;國防預算常年在GDP的1%左右徘徊,連美國軍費的零頭都不到;更離譜的是,一邊高喊“反俄”口號,一邊偷偷從俄羅斯買天然氣。這種表里不一的做法,讓歐洲在國際舞臺上越來越像個笑話。而萬斯的真實目的,是要撕開歐洲領導層的遮羞布,把民眾的不滿引向歐盟官僚體系。畢竟,一個四分五裂的歐洲,才是美國最想看到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國的手段遠不止輿論攻擊這么簡單。從馬斯克公開支持德國極右翼政黨“選擇黨”,到萬斯為法國極右翼領袖勒龐鳴不平,背后都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操控。這些極右翼勢力上臺后,必然會推行更激進的反移民、反歐盟政策,進一步撕裂歐洲社會。而美國則可以打著“調(diào)解人”的旗號,名正言順地介入歐洲事務。這種“扶持代理人”的把戲,美國在中東、拉美已經(jīng)玩得爐火純青,現(xiàn)在又搬到了歐洲。

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歐洲的反應堪稱“魔幻現(xiàn)實主義”。法德兩國還在硬撐,馬克龍和朔爾茨嚷嚷著要對美國科技巨頭征稅,可西班牙和意大利卻忙著給特朗普遞橄欖枝。意大利總理梅洛尼甚至公開說“貿(mào)易戰(zhàn)會讓其他國家漁翁得利”,這話背后的潛臺詞再清楚不過:寧可犧牲歐洲整體利益,也要保住自己的飯碗。這種“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心態(tài),讓歐盟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徹底崩盤。

更諷刺的是,美國一邊打壓歐洲,一邊還在背后捅刀子。特朗普政府口口聲聲說要“保護美國工人”,可實際加征的關稅最后都轉嫁到了美國消費者頭上。美國昆尼皮亞克大學的民調(diào)顯示,超過70%的美國人認為關稅政策損害了經(jīng)濟。但特朗普根本不在乎,他要的只是短期政治利益——畢竟,讓歐洲當替罪羊,總比承認自己政策失敗來得容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這場博弈中,最受傷的還是歐洲普通民眾。德國汽車工人面臨失業(yè)風險,法國農(nóng)民的葡萄酒賣不出去,意大利皮革廠老板急得團團轉。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政客們,還在為了各自的小算盤爭吵不休。歐洲民眾已經(jīng)用腳投票:最新民調(diào)顯示,超過60%的歐洲人支持對美國商品實施報復性關稅,但政客們卻充耳不聞。這種“民意與政策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正在透支歐洲的民主根基。

不過,歐洲也并非完全沒有轉機。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反思對美依賴,悄悄轉向中俄尋求合作。德國總理朔爾茨最近頻繁與普京通電話,試圖重啟北溪管道項目;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則加大了對中國的投資,空客公司一口氣簽下了150架飛機的訂單。這種“向東看”的趨勢,讓美國如坐針氈。畢竟,一個真正獨立的歐洲,才是對美國霸權最大的威脅。

現(xiàn)在的歐洲就像一艘破船,在暴風雨中搖搖欲墜。美國站在岸邊,一邊喊著“我來救你”,一邊偷偷鑿穿船底。而歐洲的政客們還在為誰掌舵爭吵不休。如果歐洲不能盡快結束內(nèi)耗,實現(xiàn)真正的團結,那么等待它的,將是被美國徹底肢解的命運。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不是別人,正是那些把個人利益凌駕于歐洲整體利益之上的政客們。歐洲的未來,究竟是走向復興還是沉淪,就看他們能不能在懸崖邊上勒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