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場還未從美國加征關稅的震蕩中緩過神來,特朗普政府便上演了一場“左右開弓”的政策變奏曲——3天內兩次調整貿易政策。

當?shù)貢r間4月9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宣布對部分國家實施90天關稅暫停措施,將稅率降至10%。當?shù)貢r間11日晚,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更新稅則,豁免了包括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半導體等20類電子產品的“對等關稅”。
值得注意的是,豁免清單還對華開起了后門——其未明確排除中國,這意味著相關中國產品同樣受益。正因如此,此舉也被英國《金融時報》視為“對華關稅松動的首個信號”,而科技巨頭蘋果、三星的股價應聲反彈,市值單日回升超千億美元。
從公開信息來看,這一轉變背后,美國財長貝森特的作用備受關注。據報道,貝森特在與特朗普的直升機會談中,以“市場崩潰”和“美債拋售”為籌碼,力勸總統(tǒng)暫緩關稅。

知情人士透露,貝森特直言“極端關稅可能引發(fā)經濟衰退”,最終說服特朗普讓步。這位前對沖基金經理的斡旋,暫時穩(wěn)住了華爾街的恐慌情緒,但市場并未完全買賬——4月12日,美國國債再度遭拋售,10年期國債收益率攀升至5.1%,創(chuàng)2007年以來新高。
此外,就在對華政策調整不到48小時,美國聯(lián)邦公報于4月12日發(fā)布特朗普簽署的行政命令,將拜登政府時期對俄部分制裁延長一年。該制裁最初以“應對俄羅斯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為由,涵蓋能源、金融、軍事等多個領域。盡管特朗普曾于3月表示,考慮放寬部分制裁以換取俄烏和談進展,但最終選擇延續(xù)強硬路線。
有分析認為,此舉包括3重考量:一是美國內部的政治平衡,民主黨多次抨擊特朗普對俄“軟弱”,延長制裁可緩解國會壓力;二是為后續(xù)談判制造籌碼,就像貝森特3月說的那樣——制裁增減取決于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行動;三是外部關系制衡,通過同時施壓中俄,維持美國在兩大戰(zhàn)略方向的主動權。

俄羅斯方面反應謹慎,克里姆林宮發(fā)言人佩斯科夫稱“對話仍在推進”,但強調解除制裁是關系正?;那疤?,而歐盟同期加碼對俄第16輪制裁,包括切斷70艘“影子油輪”的航運服務,顯示美歐在對俄立場上仍存在協(xié)調空間。
回顧特朗普此次關稅的政策搖擺,不難看出,其暴露出的正是美國經濟治理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民粹主義驅動的貿易保護政策迎合本土制造業(yè)訴求;另一方面,全球化產業(yè)鏈的現(xiàn)實迫使當局向科技巨頭妥協(xié)。
這種撕裂在貝森特身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他既要執(zhí)行總統(tǒng)的“美國優(yōu)先”方針,又要防止市場崩盤引發(fā)執(zhí)政危機。至于對華關稅的局部回調,實為不得已而為之。美國半導體工業(yè)協(xié)會數(shù)據顯示,若全面實施145%關稅,芯片價格將上漲40%,直接拖慢人工智能和5G產業(yè)發(fā)展。蘋果CEO庫克曾警告,中國供應鏈的不可替代性“至少需要五年才能重構”。這些現(xiàn)實考量,最終壓倒了政治口號。

而對俄制裁的延續(xù),則更多服務于地緣戰(zhàn)略。烏克蘭戰(zhàn)場陷入僵局之際,美國通過制裁延長既向盟友展示“堅定立場”,又為未來談判預留籌碼。簡單來說,俄羅斯試圖通過否認澤連斯基政權合法性來瓦解西方陣營,而美國則用制裁強化烏克蘭的談判地位。
面對美國政策波動,中國表現(xiàn)出戰(zhàn)略定力,我外交部發(fā)言人明確表態(tài):“關稅戰(zhàn)沒有贏家,中方不愿打但不怕打。” 4月11日的反制措施精準打擊美國農業(yè)和制造業(yè),同時留出對話空間,這種“硬反制+軟接觸”的組合拳,既維護了國家利益,又避免了局勢失控。

一言以蔽之,特朗普政府的“退兩步進一步”的策略,本質是在經濟現(xiàn)實與政治理想間尋找平衡點。對華關稅的局部松動,是對市場規(guī)律的妥協(xié);而對俄制裁的延續(xù),則是地緣博弈的延續(xù)。這種兩面性政策短期內或能緩解矛盾,但長期來看,美國仍需面對一個根本問題:當“美國優(yōu)先”遭遇“全球化不可逆”,單邊主義是否真能帶來持久繁榮?答案已經不言自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