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藍臉的竇爾敦 盜御馬,紅臉的關公 戰(zhàn)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 叫喳喳……”

年輕的朋友們,在你們的年少時光里,這首《唱臉譜》是否時??M繞在耳邊?相信那獨特的旋律早已深深烙印在你們心間。隨著大家對歷史知識的不斷積累,關公、典韋、曹操、張飛這些人物想必已耳熟能詳,可那 “藍臉的竇爾敦”,卻仿佛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讓人難以看清他的真面目。

在探尋竇爾敦究竟是何許人也之前,咱們得先搞明白,為啥歌里這幾位的臉會是五顏六色的呢?

原來,京劇向來擅長通過臉譜的顏色來細膩地描繪人物性格。紅色,象征著忠義與英勇,像關羽、吳漢便是典型;黃色,代表著暴躁兇悍,猛將典韋便是如此;白色,意味著奸詐多疑,曹操、嚴嵩就是這類;黑色,則展現(xiàn)粗獷勇猛與鐵面無私,張飛、包拯是其代表。而藍色,它象征著桀驁不馴與剛直不阿,常常用來表現(xiàn)那些綠林好漢。由此不難推斷,這位竇爾敦竇大哥,想必也是位響當當?shù)木G林英雄。

關于他的故事,不妨先從戲曲說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壹·戲曲文學中的俠義傳奇

竇爾敦的故事,最早在清代公案小說《施公案》《彭公案》中嶄露頭角,隨后被改編成戲曲作品。早在道光四年(1824 年)的《慶升平班戲目》里,就出現(xiàn)了《連環(huán)套》這一劇目。近二百年來,由竇爾敦事跡改編的《盜御馬》《連環(huán)套》等京劇,一直傳唱不衰,深受人們喜愛。戲曲與文學作品中的竇爾敦故事,大致是這樣的。

竇爾敦乃是清初的綠林好漢,早年他師從一位流落民間的農民起義軍將領,后來又拜凈慈和尚為師,練就了一身精湛絕倫的武藝。竇爾敦為人嫉惡如仇,最愛打抱不平。有一次,他實在看不慣知縣父子作惡多端,一怒之下便取了他們的性命,從此被迫浪跡江湖,四海為家。但他心懷百姓,專門殺富濟貧,在河間府一帶,人們都尊稱他為 “鐵羅漢”。每次成功刺殺貪官后,他總會留下 “殺人者竇開山” 這句豪氣干云的話,讓清廷既頭疼又無奈。

《彭公案》里記載,竇爾敦曾率領手下兄弟,劫走了大名府運往京城的十萬兩官銀,這可不得了,直接導致兵部尚書彭朋被革職問罪。為了捉拿竇爾敦,清廷派出了黃三太(又作黃三泰)前去鎮(zhèn)壓。黃、竇二人約定比武,一決高下。然而,黃三太在交手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不是竇爾敦的對手,于是便違背了禁用暗器的約定,暗中使用金鏢,冷不丁地刺傷了竇爾敦,從此兩家便結下了深深的仇怨。

遭此暗算后,竇爾敦逃到了張家口外的連環(huán)套,在那里安營扎寨,繼續(xù)著劫富濟貧的義舉。后來,他得知清朝太尉梁九公帶著御馬到圍場行獵,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是,竇爾敦單人獨馬,趁著夜色,神不知鬼不覺地潛入了御馬廄,成功盜走了御馬。不僅如此,他還故意留下了黃三太的名字,就是為了報當年被暗算的一箭之仇。

梁九公發(fā)現(xiàn)御馬被盜,大發(fā)雷霆,立刻問罪于黃三太之子黃天霸。黃天霸為了洗刷亡父的冤屈,喬裝成鏢客,前往連環(huán)套,試圖勸說竇爾敦交出御馬。竇爾敦何等精明,很快就發(fā)覺了黃天霸的真實身份,于是約定次日比武,黃天霸這才得以脫身下山。

當夜,黃天霸的好友朱光祖擔心他比武會有閃失,辱沒一世英名,便偷偷潛入連環(huán)套。朱光祖身手敏捷,順利盜走了竇爾敦平日里慣用的兵器 —— 護手鉤,還特意留下黃天霸的鋼刀作為警告。竇爾敦得知此事后,不禁倒吸一口涼氣,驚覺對方武藝高強,同時也感念對方不殺之恩。權衡之下,他最終交出御馬,隨著黃天霸前往官府自首。

在公案小說中,竇爾敦大多被描繪成 “劇盜” 形象,但他劫富濟貧、反抗強權的行為,卻讓百姓看到了他的正義之心,這也使得他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了百姓心中的傳奇英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貳·歷史記載中的復雜形象

然而,歷史上真實的竇爾敦,形象卻更為復雜。從 “獻縣劇盜” 這一說法開始,諸多文獻記載便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肚灏揞愨n》《蝶階外史》皆沿襲前人說法,《闕名筆記》更是直言 “竇二敦,獻縣無賴子也,以健斗橫行于市。椎埋惡少,奉以為魁,竇欣然自得”,將竇爾敦完全塑造成了欺行霸市的地痞流氓惡霸 “頭目”。《清稗類鈔》甚至將他歸入《盜賊》一類,還繪聲繪色地記載了他奸污良家婦女之事。

據(jù)說,竇爾敦常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半夜,像鬼魅一般闖入人家。無論是老婦還是少女,都難以逃脫他的魔掌。要是遇到貌美的女子,他便會一把將其裹在被褥中,翻墻而出。侮辱之后,又會在黎明時分送回原家。那些被奸污的婦女,因恐懼他的淫威,皆不敢聲張。一旦聲張,竇爾敦定會再次擄走,絕不送回。為了免遭侮辱,良家婦女見到竇爾敦,便趕緊尊稱 “竇師傅”,還得厚送金珠首飾。憑借著這種恐怖手段,竇爾敦在阜城、肅寧、交河、吳橋等地橫行無忌,官府對此也無可奈何,始終難以將他逮捕歸案。

在這些自命為衛(wèi)道士的封建文人筆下,竇爾敦這樣不慕圣恩、不服聲教的 “野人”,自然是徹頭徹尾的反面人物。但他們極力渲染竇爾敦奸淫擄掠、為害一方的行徑,雖塑造出了竇氏的兇惡形象,卻也從側面暴露了清朝統(tǒng)治者的無能。畢竟,在他們的統(tǒng)治下,竟讓這樣一個 “惡霸” 肆意妄為,官府卻拿他毫無辦法。這種書寫,在某種程度上并不能完美迎合他們的 “主子”。

于是,一些歷史文獻開始出現(xiàn)竇爾敦武藝高強的說法,試圖為朝廷剿捕不力尋找托辭?!堕單⒉萏霉P記》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夕,失婦家事先在屋內埋伏好人,就等著竇爾敦送婦人回來,然后突然出擊??蓻]想到,竇爾敦竟一手揮刀與眾人格斗,另一手還能將婦人穩(wěn)穩(wěn)綁在床上,其動作之快,猶如風旋電掣,眨眼間便已消失得無影無蹤。見此情形,眾人不禁猜測,他莫非是唐代劍客的支流?

《清稗類鈔》對竇爾敦的武藝高強有更詳細的記載:竇爾敦擅長舞槍,他能讓人在對面放鏢,哪怕十鏢齊發(fā),他也能用槍鋒精準抵上鏢鋒,使鏢全部反射回去,十次之中沒有一次失誤。他舞起雙刀來,更是技壓群雄。曾經(jīng),他劫了一巨室,官府追捕得十分急迫,好不容易偵知他的下落,便急忙前往緝拿。只見竇爾敦手持雙刀,身形如電,閃舞而前。捕卒們甚至都還沒看清他的身影,就只感覺仿佛有一尺白練,旋轉著飛速前行。遠遠望去,那白練般的身影還隱隱在目,可轉眼間,竇爾敦已遠揚數(shù)十里外。捕卒們這才發(fā)現(xiàn),他們所騎的二十五匹馬,馬尾巴尖都被齊刷刷截去了尺許,至此,眾人才恍然大悟,不禁感嘆竇爾敦武藝之精湛,實在不是他們所能匹敵。

而據(jù)乾隆二十六年(1761)的《獻縣志》記載,竇爾敦慣于一人打家劫舍。有一次,數(shù)百名捕卒將他圍困于獻縣城西的廉頗廟。只見竇爾敦袒露雙臂,手持利刃,仰天大吼,那氣勢猶如猛虎出山,竟嚇得一眾捕卒無一人敢上前擒拿,紛紛作鳥獸散。

若僅僅如此,竇爾敦不過是眾多精通武藝的盜賊之一。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之人不計其數(shù)。但他之所以能被后人牢牢記住,還在于他在盜竊之余,始終不忘 “義” 字。與其說竇爾敦是劇盜,不如稱之為義賊更為恰當。所謂義賊,其行為大多不合法,但往往為人正直,處事懷有正義之心。紀曉嵐就曾略帶譏諷地說,竇爾敦搶劫并非將對方財物掃蕩殆盡,而是會給對方留下足以維持生計的財物,并非一味地趕盡殺絕。

在《蝶階外史》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件體現(xiàn)竇爾敦 “義” 舉的事。有一次,竇爾敦到山東行劫,劫了一位前往廣東赴任的官員。然而,這位官員行囊羞澀,竇爾敦一問才知,他為官清廉,靠借貸才湊夠赴任的盤纏。竇爾敦聽聞后,不僅分文未取,反而將自己劫來的部分財物相贈,還護送這位官員走了數(shù)十里路。這位官員深受感動,問他姓名,竇爾敦只回答:“我是河間竇二敦?!?/p>

此外,竇爾敦還有其他義舉。他曾聽聞一座寺廟的僧人仗著武藝高強,經(jīng)常劫掠過往行客,還囚禁婦女。竇爾敦得知后,怒不可遏,決定為民除害。一天夜里,他潛入寺廟,與寺僧展開激戰(zhàn)。當時他兵器被奪,又恰逢酒醉正酣,面對力大持刀的竇爾敦,寺僧終究難以抵擋,最終被斬殺。竇爾敦釋放了寺中被囚的婦人,又命她們打包寺僧所奪財物,悉數(shù)交與行客,隨后縱火燒寺。之后,竇爾敦與一行客連騎而去,至岔路口時,行客感念竇爾敦救命之恩,欲分金相贈,竇爾敦卻表示:“不必如此,我若圖你的財物,何至如此呀!” 兩人遂辭別而去。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野史筆記中,竇爾敦還是一位反清復明的俠士。據(jù)《闕名筆記》,竇爾敦的師父本姓石,曾為史可法部將。史可法殉國后,石氏轉投張煌言,繼續(xù)抗清。張煌言殉國后,石氏攜帶子女游歷四方,物色英雄好漢,發(fā)現(xiàn)竇爾敦后,便將一身本領傾囊相傳。

還有說法認為竇爾敦是顏元、李塨(gōng)弟子。民國學人錢公來《遼海小記》稱,毛文龍被殺后,部下嘩變,有一支進入山海關內,其中便有竇爾敦。明末北方遺老中,孫奇逢、顏元、李塨三人義不事清,誓死守節(jié)。他們開壇講學,傳授文武之道,竇爾敦即李塨門人,顏元之再傳弟子。他任性俠義、武藝高強,頗好結交綠林豪杰,以殺盡天下贓官為志業(yè)。著名戲曲理論家齊如山先生在回顧其家世時講到,九世祖齊林玉和王余佑、李塨、顏元為友,而王余佑又是竇爾敦的好友,從這錯綜復雜的關系中,似乎也能為竇爾敦與這些明末遺老的淵源增添一些佐證。

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真實的竇爾敦或許已難以完整還原。但無論是戲曲文學中那個劫富濟貧、反抗強權的綠林好漢,還是歷史記載中形象復雜的他,都給后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與探討空間。他的故事,在歲月的流轉中,不斷被演繹、被傳頌,成為了中國民間文化中一抹獨特而又絢爛的色彩。